[放大字体]    [打印] [发送]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www.most.gov.cn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纪念全国科学大会30周年 > 头条新闻
我国科技事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08年03月14日     来源:科技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做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按照十六大的部署,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务院于2003年启动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2006年完成并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加强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全国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部署,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高。我国科技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深入人心,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部署,落实大会和《规划纲要》精神,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作为本地方、本部门“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主线。各地方、各部门都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将科技资源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集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全国形成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热潮。
    二、积极组织实施16个重大专项,努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实施重大专项是着眼于我国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集中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重大举措。《规划纲要》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完成时限是15年左右,这些重大专项的成功实施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目前,各专项进展顺利。“大型飞机”和“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等两个专项已进入组织实施阶段;“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等5个专项已完成综合论证工作。国防领域的5个重大专项进展顺利,其中“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专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嫦娥一号”探月成功。
    三、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经颁布,《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相继出台实施。
    自2002起,《科技进步法》修订工作就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国务院高度重视并组织完成了修订草案的起草工作。经过五年的努力,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为新时期推进全社会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基础。
    为了确保《规划纲要》的实施,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实施〈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提出了财政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10个方面、60条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为确保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6个部门牵头制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目前已经出台了70多条,制定工作基本完成。
    四、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新能源利用、建筑节能等科技专项计划和行动,支撑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重大装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加大对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支持力度,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启动了粮食丰产工程,在农业新品种、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加强了社会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在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污染治理与生态安全等方面加强部署,提升了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国取得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等一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专利申请量和国际论文总数跃居世界前列。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等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取得多方面突破,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国家高新区为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五、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解决了一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在纳米、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经济社会开辟了新的视野。在信息技术、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资源环境技术等领域开展的战略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研究,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国初步具备了支撑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达到同类国际实验室装备水平,形成了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较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体系,部分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已建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网络规模、网络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取得明显成效。
    着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近年来,联合有关部门推出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了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组建了若干个产学研战略技术创新联盟,通过科技计划、基地建设以及协调税收优惠政策等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
    以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为重点,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能力持续增强,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公益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高校通过“211”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一支生力军。
    加强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行业科技工作。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省部会商、区域科技协作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增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国家财政科技经费中设立行业科技专项,进一步加大了对行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
    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800万人,居世界第1位。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提高,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支出总额36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49%。
    七、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层次,积极开展全方位国际科技合作。
    紧密围绕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和科技发展目标,以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为中心,营造更加开放的对外科技合作环境,提升科技合作层次,积极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目前,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7个国家签订了103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框架。我国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国际对地观测、地球空间双星探测等多个国际多边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牵头实施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这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制定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迄今为止,我国已参加了大约350个国际科技组织,有206位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出任各级领导职位。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工作和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关闭窗口]
网站首页 网站导航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 | 邮编:100862 | 地理位置图| |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