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瑜
编者的话:
当年邓小平会议讲话稿的起草人之一吴明瑜,亲历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全过程。
纪念“科学的春天”30年之际,吴老特为本报撰写了《难忘的全国科学大会———重温邓小平的讲话》一文。
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八日至三月三十一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与会的有各系统科技人员五千五百余位,连同列席代表共为七千三百多人。这是我国科技史上空前的盛会。
邓小平一九七七年七月第三次复出,自告奋勇主管科技教育。一九七七年九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就为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发出了专门的通知。半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大规模的集会,进行动员和开展各种评选活动,推荐出席代表,推荐优秀人才、优秀成果,为大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因此,人们对这个大会无不翘首以待、期望殷切。人们多么希望大会能够给科技界、给科技工作带来新的前景,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新的动力和指明新的前进方向。
大家都记忆犹新,十年浩劫把我们的国家糟踏到什么地步:斯文扫地,冤狱遍于国中;民众贫穷,经济濒临崩溃。粉碎“四人帮”虽已一年多了,但是国策会不会改变?“文化大革命”这种灾难会不会重演?经济怎样复兴?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怎样重建?真是前途茫茫,国运茫茫!人们多么希望从全国科学大会———也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知识界的一次大聚会上能够得到令人振奋的信息,解除人们心头上的种种忧虑和迷茫。
三月十八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了。就在开幕的会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长篇讲话。这个讲话从始至终贯穿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的精神。讲话的深刻内容,虽在情理之中,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代表想起往事,对照今朝,止不住地激动和兴奋,甚至含着泪水,唏嘘不止。
提出新的治国纲领
小平同志的讲话开宗明义就指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小平同志没有讲那些陈词滥调:什么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无产阶级要在上层建筑领域实现全面专政、以阶级斗争为纲之类。他言简意赅的提出了一个新的治国纲领:建设四个现代化!
小平同志这样讲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深刻的反思了我们党几十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而提出的。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三年复出之后,就面临国内外双重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国内生产凋敝,人民群众普遍贫穷,根本谈不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另一方面眼看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以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怎么办?他深刻地认识到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而要社会主义中国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被开除“球籍”,就必须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赶上去,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九七五年,他重申周总理在三届、四届人大提出的实现“四化”的目标,并以此作为全党工作的大局,努力推进包括科技工作在内的各方面的整顿,力图通过拨乱反正,使国家的面貌有所改变。他领导的全面整顿,深得人心,迅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当全面整顿很快发展到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时,受到了毛主席的严厉批判,他重申和坚持的“四化”被“四人帮”指责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之日,就是复辟资本主义之时”。他又一次遭到批判、打击,又一次被撤销了一切领导职务。
粉碎“四人帮”之后,小平同志又重新出来工作。他的思想更加成熟和完善了。他以极大的勇气,冲破了个人迷信的束缚,冲破“两个凡是”,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再一次系统地分析了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意义。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说,只有实现四个现代化,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才能抵御任何外来的侵略与颠覆。
怎么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呢?小平同志在讲话中首先掷地有声地重申一九七五年《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中在国内首次提出、却未得到毛主席认可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在阐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后,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工业与国防的现代化。
小平同志在讲话中,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他指出,近三十年来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它的特点,第一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
得了发展,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变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的新兴科学技术。第二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第三,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
小平同志对当代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和它所促成的世界产业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至今仍然光灿夺目。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世界的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小平同志正是从世界的现实变化之中,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的。他以马克思讲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个基本论断出发,特别强调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科学论断,使广大科技人员受到了巨大的鼓舞。自然科学从来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成果,这本来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四人帮”之流胡说科学技术也是上层建筑,也有阶级性,在鼓吹无产阶级要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全面专政的同时,也要在科学技术领域实行“专政”。他们开展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批判”,否定“相对论”,批判“控制论”,指责分子生物学研究是什么“还原论”……不一而足,动不动给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扣上“唯心论”,“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甚至干脆否定实验室研究的重要性和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动辄给科技人员扣上“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工农)、“臭老九”的帽子。
小平同志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际出发,不仅是看到了自然科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一面,更重要的是突出的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这个特性。正如全国科学大会许多与会的科学家所说的,有了小平同志这番讲话,过去那种以现成哲学结论来判断科学学术上的是非,或以“政治”来干预学术研究,随意开展所谓的学术批判,将不能再畅行无阻、恣意而为了。
特别是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这个论断,最明确也是最深刻的指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当时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中,如此重视科学技术的还是不多的。我们都知道,小平同志还不止是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了这样的论述,而且在这以后的十年中,小平同志继续对全球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一九八八年九月五日和九月十二日,他先后同两起外宾谈话时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了,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二字,在这里不仅有序列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指明了当代信息时代、后工业化时代或者说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是处于第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小平同志从当代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的丰富和发展。
从科学技术属于上层建筑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到科技现代化是四化的关键,这是治国方略上的重大变化,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新的治国纲领的重要内容,其影响极为深远。
彻底纠正知识分子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小平同志讲话中有一个重要论断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小平同志一语既出,四座为之震动。为什么“工人阶级一部分”这样今天听起来似乎很平常的七个字,在当年居然有石破天惊的威力?
如果回顾一下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的历史就明白了。从思想改造、各种学术批判、反对胡风集团、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中的红专辩论直到“文化大革命”,每一个政治运动,知识分子都逃脱不了挨整挨批挨斗的厄运。到了“文化大革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迫害致死的、关牛棚的、赶下乡的、妻离子散家庭破碎的比比皆是。大学关闭了,中小学停课“闹革命”了,研究机构拆散了,“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倒成了喧嚣一时的名言。人何堪也?国何堪也?
造成对知识分子如此歧视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认为他们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脱胎换骨地改造,这批“异己”的力量就会翻天。
在我们党的高级领导人中,许多人是不赞成或者不完全赞成对知识分子采取这种估计和实行这种歧视政策的。他们曾在不同时期尽可能出来保护知识分子,想在某种程度上调整一下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一九五六年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提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一九五七年提出保护自然科学家,尽量少划或不划右派。一九六一年提出“初步红”的概念,肯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从政治立场上看,已经是“初步红”了。一九六二年广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讲话,为知识分子脱帽(脱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加冕(加上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的冕)。一九七五年邓小平同志、胡耀邦同志在整顿科技工作时又重新肯定广大知识分子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公开反对给知识分子戴上“臭老九”帽子。但是,他们的努力,都遭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否定,不少党的高级干部想保护知识分子,结果连自己也保护不了,一个个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拉下了马,打倒在地。
现在,小平同志出来大声疾呼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不是异己的力量,是自己人,是党和国家的“依靠力量”。这需要无比的胆略、宽广的胸怀和高超的智慧。
小平同志首先从政治立场———这也是世界观的最根本的方面来分析。他指出,这三十年来,广大知识界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甘苦与共,风雨同舟,即使在极困难的物质条件下,甚或个人处于极艰难的情景中,仍然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为党和国家做出这样那样的贡献,这说明他们是真诚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
小平同志还指出,我们的知识分子队伍中,绝大部分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子弟,怎么能给他们扣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呢?
小平同志在讲话中,特别着重地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基本观点来进一步判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他指出,即使在旧社会,一般的知识分子同那些绞尽脑汁直接为反动统治阶级出谋划策的政客也截然不同。正如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一书中生动、具体地描述过的那样,企业里的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里的一般教师以及剧院里的演员等,他们也都参与创造剩余价值,他们也是雇佣工人(马克思对这四个字特别用黑体字郑重标出),是受剥削的。小平同志并指出,在我们的国家里,科技人员是脑力劳动者,是靠脑力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他们与工人只是分工的不同,而不是阶级的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力劳动者会越来越多,即使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的脑力劳动成分也会越来越多。怎么可以歧视脑力劳动呢?小平同志的科学分析彻底纠正了我们党历来在知识分子政策上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左倾错误。
要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要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最重要的是要有大批的又红又专的人才。但是不彻底解决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错误,又怎么不断造就人才,怎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呢?
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两个重要论断,使得建设四个现代化宏伟蓝图“如虎添翼”,人们可以期待着取得光辉业绩的前景了。
纪念全国科学大会的现实意义
三十年转眼过去了,当年人们为全国科学大会所激起的无比欣喜、无比幸福的情景都似乎仍在眼前。郭沫若院长发出欢呼:这是科学的春天,人民的春天,让我们拥抱这个春天吧!三十年来,由全国科学大会揭开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时代,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真是满园春色,繁花似锦!
今天我们纪念全国科学大会,重温小平同志的讲话,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开辟自主创新的新时期。
如果把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比作一个巨大的殿堂,那么一九五六年,我们党面对当时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刚刚崛起的时机,及时制订规划,采取紧急措施,研制“两弹一星”,建立一系列高科技和交叉科学新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基地,不到十年时间,而且在干扰不断的情况下,毫无愧色地踏进了世界科学殿堂的门槛,使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转上了现代化的轨道,科技工作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可惜,十年浩劫,除了最重要的国防科研在周总理和聂总的保护下,艰辛地开展工作,其他许多方面的科研工作大都停滞了,甚至倒退了。一九七八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掀起了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的新浪潮,努力挽回被十年浩劫耽误的时间,党和国家面对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及时采取了应对的政策、措施,使我们在各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里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了世界的一个制造大国,科技工作实现了第二次飞跃。然而我们至今还只能说是徜徉在科学宫殿的庭院之间,尚未“登堂入室”。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党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这是我国科学技术“登堂入室”的新时期。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又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挑战的严峻性,努力把握时机,像前两次飞跃一样,制订和实施高瞻远瞩而又切实可行的战略,万众一心,奋勇前进,实现科技发展新的飞跃。
第二,鼓励百家争鸣,营造勇于创造、探索、求新的思维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由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左”的错误倾向,使得“双百方针”难以贯彻实行,不断的错误的“学术批判”更是形成了一种扼杀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全国科学大会之后,这种情形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但是使人们都能无所畏惧的去探索真理,去冲击禁区,发扬创造精神,还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做更多的改善的工作。
由于过去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今天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励人们创新探索的客观环境的培植,需要很长时期的努力,包括从小学中学教育开始对青少年的自由思想的鼓励和发扬,才有可能见效。
第三,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和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
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在全国科学大会之后,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种专门整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搞不起来了,我们的科技队伍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壮大。然而,面对新形势,在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的今天,对于科技队伍尤其是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的培养和建设,很值得我们从政策措施到思想观念,从体制机制到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深刻的反思。例如,压抑人才的一些陈规陋习、一些思想认识上的障碍还是需要不断加以清除、改革和克服的。当前年轻化就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两院院士平均年龄都相当高,这当然有历史的原因,但是我们应当记得《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总不要都等到六七十岁才能当选院士吧。再者如何对待“海归派”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海归派”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吸引大量在海外学习、既有水平又有经验的留学人员回归创业,对于我国科技事业及其他方面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本来也是我们下决心大量派遣留学生、访问学者的初衷。现在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政策障碍尚未扫除。应当像对待国内的科技人员一样去支持他们回国创业,而不可简单地当作外国人而在诸如贷款等等方面给以不必要的限制。又例如,这些年来,大学教授竞聘科长、科员,中央级大研究所的所长名片上在“所长”职务后还加上一个用括号括起来的“正局级待遇”的现象时有所见,看来以官为贵的封建余毒要下大力气清除。一九七五年胡耀邦同志在领导科技工作整顿时,就曾大声疾呼,中科院的青年人要成为“家迷”而不要成为“官迷”。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这些年来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口号叫了个震天价响,但实际效果到底怎样?我们的教育如果不从指导思想、改革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刻反思,人才辈出尤其是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相称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涌现的局面就难以形成。
全国科学大会已经成为历史了,我们面前却还有很长的路,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开辟去创造。我们深信,中国的科技队伍必将继续发展壮大,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必将陆续涌现出来,中国的科技工作绝不会辜负人民的期望,必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做出令国人敬佩、令全世界瞩目的创造性成就!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