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冠病毒的短兵相接、兵不血刃,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心理战。那些每天与病毒、患者朝夕相处的白衣天使,即使全副武装,有时也难以招架疫情攻击的猝不及防。他们把信心和勇气留给患者,转身却可能走进自己的病房;他们向患者传递温暖与希望,而无助和沮丧有时也会潜入他们心底。
战疫月余,他们的心绪为患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牵动,而他们的情志也应被更多的善意和关怀温柔以待。
此时此刻,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张春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外科专业护师
3月3日 湖北武汉人民医院东院区 小雨转多云
每次上班给患者输液的时候,我都会同他们聊聊天、拉拉家常,听听他们的人生经历、就医的心酸之路、对未来的种种期许,这是一种“暖心疗法”。但每次跟他们聊天,都会觉得人生变幻无常,活着就是希望……想到这,不禁潸然泪下。
有一位年轻的女患者是我们的同行,在这次战疫中不幸“中枪”。跟她的谈话中,我能明显感觉出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理性。她比一般人更清楚新冠病毒到底是怎么回事,可她表现出来的果敢、从容让我敬佩不已。
聊天中,我无意间了解到她老家是湖南的,喜欢吃辣,是无辣不欢的那种,我便说下次给她带点辣的咸菜。几天后,等我再次上班递给她辣咸菜的时候,她惊喜并意外地望着我,感动地说:“没想到你还记得这个事呢,谢谢啊,我记住你的名字了!”说着,她的眼里泛起了泪花,也透露了她坚强背后那柔软的一面。
我想说的是,那一刻,我也记住了你的名字;我们是战友,还要并肩前行!
还有一位中年男患者,是一名教师。他从发病开始,就在家自我救治,自我隔离,多次求医无门后,病情逐渐加重,在绝望的时候终于住进了中南医院。刚住院那几天的情况,他回忆不起来了,只记得每天都在睡觉。经历了6天左右,他终于好转,能起来能吃饭了,心中才重燃希望。
后来,他症状变轻,转入方舱医院,但十余天后不幸出现过敏反应,病情加重,又转入了我们病区。
还记得他刚来的时候,一脸红肿,过敏症状十分明显,情绪低落。我劝他,“不要担心,您的这个情况就是过敏,多喝水,再用上抗过敏的药物,这个状况很快会好的。”后来再见到他的时候,症状已经明显好转,人也变得健谈了许多,甚至开起了玩笑:等十年、二十年后再同别人说起这段经历时,我也可以拿出去“吹牛”了。
谈笑间,他心里满满都是温暖的爱,眼里都是希望的光。经历了生命的起起落落,才能体会到“活着真好”这四个字的真谛。
他们很棒,都是英雄。
如果不能成为太阳月亮 我就要做夜晚最亮的那颗星
曹慧 国家医疗队队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科护师
3月4日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湘雅病房 多云
“让我再检查一下,一定要过关了才能‘进舱’(隔离区)。”这是我这段时间说得最多的话。
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穿戴好防护用品极为重要,标准是“包到不写名字,连自己亲妈都认不出就对了!”
当然,穿几层防护服连续工作几小时,个中滋味也只有穿的人能体会。
我的第一个班是2月9日晚。“进舱”30分钟,我就开始不舒服,但我以为时间长点会慢慢适应。结果一个半小时后,我头胀眼花,恶心想吐,只能紧扶着墙,一步也不敢动。
无奈,小伙伴陪我提前出病房。在缓冲间脱下防护服的我,忍不住大哭,我懊恼自己“无能”,不能和大家一起战斗。
不服气的我再次挑战。可2小时左右,我还是败下阵来。鉴于此,我被改到防护督导班。沮丧的我,当时就对这个岗位产生了抵触情绪。
那时,王青霞护士长找到我:“不要小看防护督导班,那是全队的‘保护神’!你看到的太阳和月亮是不是很大,星星却很小?其实星星和太阳月亮一样,甚至有些星星比月亮还大,只是他们离我们远些罢了”。
那天我一夜无眠。防护督导员,是我们在这个特殊时期设立的特殊岗位,负责对医疗队员“进舱”前个人防护用品穿戴的质量督查。
“消化”了一晚,第二天我走上了岗位。配备个人防护用品、清点上班人数、监测工作人员体温并登记、整理更衣室环境卫生并落实消毒措施、补充物品、清点打包更换下来的手术衣、核对并接收患者药物、负责隔离病房与外围班的联络……
当然,最重要的是督查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质量。两层口罩、帽子、防护服、两层手套、三层鞋套、护目镜、外层隔离衣、防护面屏……在我的帮助下,战士们被“裹”好,在外层隔离衣上写好上姓名,提示他们查看进隔离区路线、隔离区域分区、脱防护服地点及相关注意事项,最后为他们加油打气。
即便我当不了太阳和月亮,也要竭力做夜晚那颗最明亮的星星,和他们相互守望!
奶奶行走那一刻,我们为之欢呼雀跃
郅敏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3月1日 武汉汉口医院 晴
春节前,得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私下向姚麟副院长报名驰援武汉。那时候,我想着这么大的疫情,一定需要大量医护人员,帮助武汉渡过难关,这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时也考虑到院呼吸科的主任年纪比较大,重症科的主任又刚刚调入我院工作不满一个月。加上疫情初期,我参与过医院发热门诊的改造、熟悉新冠肺炎的治疗和防控措施,觉得自己是一个再也合适不过的人选。
没想到,医院动员会上,我发现呼吸内科和重症科的两位主任(分别是59岁和54岁)也都报了名,姚麟副院长也去武汉。他是广东省第二批次医疗队5地市18家医院147名队员的领队,当时特别感动。
到武汉30多天里,每天都发生许许多多多感人的故事,84岁李奶奶和88岁冯爷爷就是一例。原先我们并不知道爷爷奶奶是一对伴侣。奶奶入院时一度病危。在二队全体的精心救治下,奶奶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爷爷也逐渐好转。
但病情刚有好转的爷爷,常被护士发现不知去向,仔细找才发现举着吊瓶的爷爷悄悄走到奶奶床前,对着昏睡中的奶奶说话,鼓励奶奶。从和爷爷的闲聊中知道他们已结婚70年,一直相濡以沫、互相鼓励、互相陪伴。
当奶奶从重症房转入我主管的床位,我意识到她除了新冠肺炎和阿尔兹海默症外,还伴随着严重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和中度贫血。加上近段时间的重病和营养不良,导致她肌力下降,不仅意识模糊,大小便也失禁。
为此,我反复与护理组协调,为奶奶制定了个性化的方案,包括早期能量有限的肠外营养,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静脉补铁、补充白蛋白等。
奶奶一天天好转,对声音有了反应,肌力逐渐恢复,可以逐渐自主进食。慢慢地,她可以独坐、扶走。当她成功下地行走的那一刻,整个医疗队为之雀跃欢呼。作为整个治疗方案的制定者,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也许这就是作为一名医者的担当和使命吧。
护士的眼睛之所以比星星还要闪耀,只因为专业
高莉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3月3日 武汉市第一医院 小雨转多云
驰援武汉,接管16天。
病房里一位使用无创通气的患者在团队成员的精心照护下,胸部CT提示病灶正在逐渐吸收,病情呈好转趋势。
从接管患者的第一天,在护理部陈雁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对患者实施的无创通气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就通气效果而言,现有的呼吸机,无法准确对呼吸力学相关数据及波形进行监测,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呼吸需求进行调节,通气效果受到影响;从感控角度来看,不密闭的系统大大增加了气溶胶的产生。基于以上两点考量,我们果断决定更换医院配备的V60呼吸机。
在测试呼吸机性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氧源压力低的情况,V60呼吸机能够正常工作,但无法提供高浓度给氧。经过权衡,我们在面罩上连接双路氧气来提高患者吸入气体的氧浓度。就这样,V60呼吸机在氧源压力低的情况下顺利运转了,患者呼吸逐渐平稳、心率渐趋正常。
气道湿化是无创通气中的关键环节,湿化不足可致患者产生不适,最常见的是口渴。从感控要求和指南推荐来看,被动湿化似乎可以满足,但从患者的主诉考虑,被动湿化后的口渴问题仍然存在。
于是,护理团队组织医院危重症护理学组气道小组的成员,进行线上讨论。大家认为主动湿化可能更能让患者获益,促进患者舒适。于是我们选用了具有双加热导丝、封闭式自动续水功能的加热湿化器为患者进行主动湿化,同时在患者管路前端连接细菌过滤器,既满足患者的救治要求又可降低医护人员的风险。
方案确定后,我们很快就为患者安装了主动湿化装置,他们的口渴显著缓解,有效地维护了无创通气治疗的连续性。
患者的病情牵动着医疗队每一位成员的心,每天在病房里我们都默默期盼着,看着患者一天天好转,每一个人都感到无比欣慰!
黎明的曙光已然升起,凯旋在即!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俞慧友 叶青 金凤 通讯员 王文斐 邓磊 严丽 简文杨 李饶尧 王娟)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