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于2002年在全省开展试点工作以来,至2008年,共有10个市及2个县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试点工作。如今,下派农村的2000多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全广西58个县(市、区)的村屯、农业协会、农业基地及涉农龙头企业。他们立足实际,了解农民和受派单位需求,从中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扶贫和服务工作,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效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06年,作为“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的首批试点省(区),广西在苍梧县、北流市和北海市等地展开了推广科技特派员成功经验和农村科技扶贫长效机制工作的探索。
通过3年多的项目实施,4个项目试点县(市)试点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为15.8%。试点区受益总人口82483人,受益率达30%以上,辐射带动2523户农户依靠科技种养致富。下派到4个试点镇科技特派员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组建公司或企业3个,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1780亩,引进新技术、新成果86项。
在开展项目的实施中,广西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并广泛推广运用了两大类6种科技特派员工作模式:即“党支部+科技特派员”模式,包括“党支部+科技特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模式、“党支部+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模式、“党支部+科技特派员+农村经济能人”模式;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产业链模式,包括“科技特派员团队+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模式、“科技特派员团队+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科技特派员团队自主创业”模式。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广西共吸引政府和部门配套资金1300多万元,直接用于科技特派员实践活动。获得无偿资助项目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责任性及成效性都大大提升,在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指导农民科技致富的过程中,特派员每年增收比例也都在20%以上。改变了过去由于服务机制的问题,科技人员服务不能到位、利益不挂钩、积极性不高、不能长期坚持的现状,使科技在当地真正实现了生根开花。
2009年4月,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和科技部动员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统一部署,广西组织实施了“企业科技特派员工程”,从而全面启动了广西科技特派员工作。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程实施大半年,已有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2家区内外高校以及中科院等北京、上海、江苏、江西、浙江和区内有关科研院所(40所)、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约1000名科技人员踊跃报名下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广西科技厅)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