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副市长 吴刚
“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体,把区县作为科技发展落地见效的载体,以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深度融入区县发展主战场,使科技成为支撑和引领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市38个区县,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并有28个已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科技每年为区县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左右,帮助区县企业增收90亿元左右、区县财政增收7亿元左右。我市区县科技工作能够取得一定成绩,得益于在认真落实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的同时,突出了“三抓”。
第一,抓科技投入。我们深知,投入跟不上,科技就上不来。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颁布实施《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要求市和区县两级财政逐年增加科技经费,使市级应研资金年均增长30%,所有区县财政科技经费年均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均增幅、科技投入全部超过本级预算支出的1%。另一件是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利用财政经费设立10亿元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股权投资,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和成立科技融资担保公司支持债权融资,成立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开展科技项目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设立专项资金对科技创新融资进行补助,组建创投协会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成功构建“投、保、贷、补、扶”五位一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在区县成功培育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71家、上市企业1家,并促成4家企业进入上市申请阶段、12家企业启动IPO程序。
第二,抓机构建设。我们认为,虽然裁减机构是建设高效政府的重要手段,但因科技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科技部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006年,我们将所有区县科技部门调整为区县政府的组成部门,列在发展改革、财政、经济信息、教育部门之后的第五位,并将行政编制逐步增加到目前的每个区县10人左右,区县科技部门同志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日益增强,干事创业的劲头和状态焕然一新。同时,我们还在市科委单独设立区县科技工作处,配备了6名机关行政编制,专职负责统筹全市区县科技发展,确保了各区县科技工作的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推进有力、有序、有效。
第三,抓工作考核。我们感到,压力催生动力,比拼才能跨越。我们把工作考核作为树立正确导向的重要手段,在严格抓好国家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同时,还从两个口子,分别对区县科技工作进行考核。市委一个口子,就是把年度科技工作情况纳入区县党政班子和领导个人年度考核的大体系中,考核结果与区县领导干部的评优评奖和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市政府还有一个口子,就是每年实施区县政府科技工作目标考核,对完成目标任务的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政府分管领导及科技部门主要负责人,由市政府给予专项奖励,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区县,在全市进行通报批评。因而,各区县科技工作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决定,按照集中力量干大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思路,改革政府科技计划管理,出重拳、下猛药,把过去的“散葡萄”形式调整为“葡萄串”形式,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按需求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系统化地凝练成100个左右的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集中80%的市级财政科技经费,以“二八开”的投入机制,整合4倍以上的社会资本参与创新,着力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瓶颈问题。其中,我们针对每个区县需要重点解决的产业创新、民生改善、人才支撑等难题,设立了38个“区县科技支撑示范工程”。五年之内,我们的每个“区县科技支撑示范工程”要投入5亿元,包括市财政安排1亿元,区县、项目承担单位和成果应用单位共同承担4亿元。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重点发力,滚动实施,使“区县科技支撑示范工程”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500亿元或直接受益人群达到500万人,真正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群众,让科技支撑和引领区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