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主题,这就是:推进自主创新。与会代表认为,胡锦涛同志在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国科技大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颁发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这也是对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检阅。代表们认为,一大批受到奖励的创新成果证明,我们不仅需要自主创新,而且有能力实现自主创新。
(一)
客观审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就能够发现一种积蓄中的能量,就有理由对自主创新充满期待。
翻检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成果,证明我们完全可以在某些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叶笃正院士因气象学领域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而蜚声国内外;吴孟超院士使我国肝脏外科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该技术的工业应用;“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项目,研制成功世界第一个H5亚型反向遗传操作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
把眼光投向会外,我们还有更多值得骄傲的自主创新成果。“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载人航天使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杂交水稻被世界粮农组织列为解决世界上粮食短缺国家的首选技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被公认是可以问鼎诺贝尔奖的成果;陆相生油理论使我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我们还有紧凑型玉米、核能利用、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程控交换机、高温超导电缆……
盘点众多堪称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一种强烈的自信心油然而生。我们有理由自豪: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创造科学技术的人间奇迹,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二)
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主创新之路将充满艰难险阻,不可能一蹴而就。
回顾“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自豪,也值得我们思考。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我国决定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时,国际形势严峻,苏联专家撤走,国内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科学家们在茫茫戈壁和深山峡谷,风餐露宿,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终于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创造出中国人民攀登现代科学高峰的人间奇迹。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告诫,自主创新成果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过于强调“产出”,则只能出现阶段性成果,很难国际领先。他领衔研制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使我国成为继美、英、法之后第四个能生产这种材料的国家,一举获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该奖连续6年空缺的窘状。这一成就的背后,是60多名横跨六大学科的科学家花了20年的研究,进行了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常常是不平坦的。因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自主创新是一种艰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将面临无数的困难和失败。但是,只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念,以科学的态度和求是的精神锲而不舍地追求,我们终将成就举世瞩目之伟业。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三)
自主创新是扎扎实实的科学探索,必须鼓实劲、干实事。
今天的中国,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过程中,面临着许许多多复杂的特定需求,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比如,我国的地理气候复杂多变,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我国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瓶颈……总之,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可能等着别人来替我们逐一解决。
当然,我们强调的自主创新,其本质上是开放的。在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的今天,任何创新都是在学习借鉴前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不是要一切从零做起。自主创新本身包括了三个层次: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
目标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我们既不必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不断收获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