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系建设是“科教兴鄂”战略的重要内容,湖北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不断加强科技攻关和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打造科技强省,增强了全省的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加快了全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主要做法如下: 1.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投入持续增长 “科技兴鄂”战略实施以来,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环境日益优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全省地方性促进创新体系建设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同时,科技创新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由1996年的40.7亿元增长为2003年的114.73亿元,年均增长9.5%;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比重也逐年增长,由1996年的1.37%增至2003年的2%,年均增长1.5%。 2. 知识创新体系初具规模,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截至2004年底,湖北省共有各类科技开发机构98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19.27万人,累计申请专利47292件。湖北省每年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700项以上。两系杂交水稻、水稻基因图谱等领域的研究已成为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优势领域。 3.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快速成长 2003年湖北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11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企业支出为7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所占比重为64%;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5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R&D占GDP的比重为1.01%,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为30亿元,所占比重为55%,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2003年,全省已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2家;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机构60家,其中共建技术中心、研究院49家,共建研发实体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 4.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以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风险投资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已建成孵化面积60多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500多家。武汉市成为全国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试点城市,初步形成了以武汉为龙头的湖北沿江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 5. 科研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湖北省现已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达5.1亿元。科技信息服务也有了较大发展,全省共有独立的综合型科技情报文献机构14家,大专院校图书馆54所;拥有文献资源量突破10000万件,拥有各类数据库300多个;形成了以长江技术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华中地区中心等为主的科技信息计算机网络;实验动物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武汉大学建成国内高校唯一的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并将建设全国第一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P4实验室)。 下一步湖北省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优势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对现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进行整体规划,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装备先进、共建共享、流动开放、运行高效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重点抓好国家光电实验室、生物安全P4实验室、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等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地球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研究基地进入国家创新体系重点团队。努力在未来五到十年,形成一个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极大地提高湖北省以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特别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和能力建设,加大对创新的投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或研究开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任务等形式,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推动企业建立创新战略联盟。 第三,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重点产业的成长和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二是科技创新的政策必须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有效衔接;三是整合创新资源,实现协同与集成创新;四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增强湖北省在科技创新及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加强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研究实验与观测支撑体系,大型科学设施,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以加强湖北省的创新能力基础。 第五,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壮大特色产业的竞争力。继续推进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农产品加工、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电动汽车与汽车零部件、环境及水环境项目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湖北省科技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