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市准确把握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立了科技创新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把战略重点转移到发挥特色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上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跨越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构建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 加强原始性自主创新,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构建知识创新体系。2001年,青岛市启动了“重点实验室”工程,在科技管理部门中设立基础科研处,设立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保证了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储备。依托驻青岛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现有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采取共建方式,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的知识创新体系。目前,青岛市部、省、市三级重点实验室达78家,基本构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和骨干、近百个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和企业研发机构为基础的塔形研发体系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群体。
2.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青岛市积极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并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结构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主体。青岛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市R&D经费支出的89.5%;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且专利的实施率比较高,从根本上解决了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技术创新已成为支撑青岛大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保持强劲增长力的动力源泉。
3. 逐步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上下联动、多元化、社会化的科技服务机制,逐步形成了以科技风险投资和技术产权交易为龙头,以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大学科技园为主体,以各常设技术市场为骨干,以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补充的科技服务体系。2004年,青岛市技术产权交易额达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办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054项,合同登记额为3.23亿元;受理科技成果评估作价16项,评估作价额8300多万元。软件开发与服务、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等一批国家、地方资源共享科技服务专业平台正在建设;青岛市高新技术孵化中心等科技创业服务机构的功能不断完善。
4. 重视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青岛市科技局推出了“科技将才”专项计划,旨在优势学科、重点学科领域以及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拔、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秀学科带头人、高新技术创业带头人以及对重大科学问题、应用技术问题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的创新团队,为青岛市的科技创新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骨干型人才支持。2004年,首次在全市范围内选拔、评审产生了科学研究类科技将才5人、科技创业类科技将才5人以及科研团队1个。
二、突出科技攻关“五个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05年,青岛市提出了科技攻关的“五个重点”:一是围绕重点产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搞好重点产业中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三是抓好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方面的技术研究,尤其是在水、煤、电、油等领域尽快研究开发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的新技术。四是加快工业“三废”回收及再生利用治理方面的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五是围绕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
目前,青岛市正围绕“五个重点”工作,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加强科技攻关。以海尔、海信为主,重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家电技术已取得丰硕成果;基于RFID的数字生产线目前已在海尔特种冰箱事业部进行试验,海尔管理咨询公司与海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进行合作;开展了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开发出了可替代燃油的水煤浆环保工业锅炉,填补了我国中小型锅炉中水煤浆环保工业锅炉的空白,已获5项国家专利;组织进行了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加大了对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和新品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新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三、全力塑造特色科技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科技创新
1. “名牌互动”模式打造企业创新主体。名牌产品和技术创新相互促进,技术创新催生名牌产品,名牌效应又反哺、推动技术创新。利用这种模式,青岛不仅造就了海尔、澳柯玛等名牌大企业,而且成功培育了更多“名牌后备军”,中天科技等一批高成长性的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开始显露头角,海泰光电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起来,在本行业领域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
2. “双大合一”模式开通“产学研”结合捷径。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作用,引导大院大所与大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共建科技企业或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已有海尔、海信等十几家大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一批大院大所以科技成果为纽带,以股份制公司、项目公司等多种形式组建的新兴科技实体。目前,这种“双大合一”的企业已达47家,注册资金4亿多元,投资总额7.6亿元,实现产值近8亿元。
3. “三点一线”模式搭建成果转化“金桥”。从重点实验室到中试基地再到产业基地建立完整的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链条,一支队伍运作,一条政策贯穿,一个部门管理,形成“一线体制”,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到目前为止,青岛市依托高校、大院大所的省部级实验室和大企业的高水平研发中心,累计投入财政引导资金4900万元,在海洋、电子信息等领域建立了20家重点实验室和5家中试基地,转让科技成果93项,转让收益1.37亿元,创新成果孵化企业14家,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5亿元。
4. “四位一体”模式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国家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青岛市科技局及区市科技局四位一体、紧密互动。对上,瞄准国家目标,立足青岛特色和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户青岛;对下,建立全方位联动机制,集成区市科技资源,培植科技工作亮点,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积聚。12个区市科技局与青岛市科技局形成了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局面。 (青岛市科技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