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以来,学校年度科研经费均超亿元,总额达19.32亿元,其中国防科研经费累计达8.55亿元,占学校科研经费的44%,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获国家级奖29项,其中2000年获得国家级奖7项,与清华并列全国高校第一,获省部级奖595项;授权专利227项;EI、ISTP、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总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2002年EI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名,我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中、英文版、《材料科学与工艺》、《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四种学术期刊于2001年先后进入EI检索源,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例;1999年我校军民各两个项目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质保体系的高校。
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公布,在科技经费最多的50所高校中,1999年哈工大排名第五位、2000年排名第六,2001年排名第三;在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国防"973")项目中,哈工大牵头承担2项(全部12项);由500多名院士评出的2000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我校"生物制氢技术"列第八位;2001年"863"十五周年总结评估中,我校又获得2项集体奖(全部30项)和4名先进个人,充分体现了我校在国家高技术领域所做的贡献。
在产业开发方面,形成以工大集团、八达集团为基础,以兴办哈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为拓展目标的科技产业开发新格局。1999年科技产业产值达9.52亿元,2000年16.1亿元,均位于全国高校第三位,2001年哈工大科技产值已达20.1亿元。隶属于我校八达集团的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是科技部批准的全国三个对俄科技合作的国家级中心之一。
一、服务航天、面向国防,为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哈工大国防科技工作已由原来承担国防科技外围和前期关键技术研究任务向承担完成国防重大武器型号及其关键设备、关键部件等国防科研核心发展,国防科研工作已产生了质的飞跃。
从"六五"开始,经过十几年预研积累,"九五"承担了"区电"探测舰船和飞机目标的岸用地波超视距雷达项目,98年由总装备部批准立项,总经费5700万,这是我校第一个独立承担并抓总的型号研制任务,现已全面进入项目的工程实施阶段,预计于2002年底完成研制任务,装备海军。
"探索一号"(TS-1)立体测绘微小卫星是我校牵头抓总的另一项标志性项目,总经费5000万,该项目不仅可实现对卫星关键技术的演示验证,而且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2001年4月完成工程星研制后,现已全面进入飞行星的研制,2003年安排运载发射。
2001年,由我校承担的某国家信息安全重大项目,总经费近1.8亿元。仅用一年时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该项目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承担并完成了一批载人航天重大工程项目,包括超大型地面空间环境模拟器(KM6)、仿真试验OUT型闭式转台、飞船的数据管理容错计算机、飞船返回舱焊接变形控制技术、飞船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等,其中KM6是载人航天器地面试验的重要设备,总经费4800万元。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突破了大型薄壁容器制造及安装、焊接变形控制、内表面抛光、现场精加工等一批关键技术,并一次调试成功,真空度达到10-6Pa,多次用于"神舟号"飞船试验,为飞船的发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五"以来,我校在导弹数传通信指挥设备、VXI军用自动化测试设备、惯导仿真非标测试设备、弹用光学元件、军用新材料及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承担并完成了一大批型号研制配套任务,并形成了批生产能力。这些工作打破了国外封锁,填补了我国武器装备研制所需关键设备的空白,为我国在武器系统研制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精度做出了贡献,受到总装备部领导及主管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此外,哈工大在"国防预先研究"、"国防基础科研"、"民用航天技术"、"军工技术基础"等国防应用技术基础研究领域继续保持国内高校的领先地位。自"九五"以来,在总装二十多个技术领域、各军兵总预研领域立项近200余项,总经费近3亿元,位居全国高校第一。预研工作紧紧围绕我国武器型号研制需求,与型号研制单位结合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基础研究,部分成果已直接为型号研制服务。经过长期的努力,哈工大现已成为国防及航天发展的基础及应用基础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哈工大在长期为国防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科研基地建设获得长足的发展。"九五"以来,先后建成金属精密热加工、可调谐激光及特种环境复合材料三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总经费投入8300万元;争取到一批国防科研条件建设经费6100万元;完成多项"934"对俄、乌技术引进项目,总经费共计人民币9500万元,同时建成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大改善了我校的科研基础条件和科研设施,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条件保障。
二、围绕国家目标,密切产学研结合,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九五"以来,我校民品科研一方面紧密围绕国家目标,通过竞争,积极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另一方面密切结企业技术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同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民品科研工作工作获得长足发展,涉及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民用项目科研经费累计达8.71亿元,占学校科研经费总数的45%,与国防科研经费基本持平,使学校军品、民品和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由"九五"初期的6:3:1基本达到4:4:2,实现了"军民并举"的科研新格局。
自"863"计划实施以来,哈工大就一直积极争取承担"863"高技术项目。在"863"计划十周年总结中,我校完成项目综合评价位居全国高校第二,2001年"863"十五周年总结评估中,我校又获得2项集体奖(全部30项)和4名先进个人。"十五"期间,在"863"军民品全部八个领域共获批项目92项,总经费8478万元,同时,通过竟标,承担了电动汽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以及信息安全等"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部分课题,城市数字化建设、电子商务、水处理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不但解决了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及新产业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打造和推动了我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在坚持"抓大放小"、"加大与经济发达、科技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以及"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三个原则指导下,重点开拓了多项与国民经济紧密结合的新领域,如能源、交通、环保等,进一步拓宽了地区性合作范围,尤其是广东、山东、江浙地区。在地区性合作上,针对我校科研工作特点,有重点地选择一些行业和地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通盘考虑,尤其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在校内培育一些新的科研增长点。如广东地区的交通、电梯及环保行业,江浙一带新材料、电机及化工行业,山东地区的电力、石化及家电行业等,使我校的自蔓燃合成燃烧技术(SHS)、机器人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电站锅炉DCS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双向动态无功补偿技术、低污染浓淡煤粉燃烧技术等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中得到应用,创造和新增效益超30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几年来,除与辽宁、山东、广州、重庆、无锡、宁波等省市及华为、海尔、宝钢、东电、一汽、大庆石化等大中型企业签定或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之外,还成功地组织并参加了全部中国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我校多项科研成果在"高交会"上受到重视并签定了技术转让或合作协议,成交额均居参展高校前三名,朱镕基总理、吴邦国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我校展位参观指导,并鼓励"哈工大应当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四届均获得高交会组委会颁发的全部两项"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成交奖",充分展示了我校的科技实力,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哈工大的效果,为我校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的成立及深圳学院的签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大官、产、学、研、资的合作力度,重视与社会全方位的密切合作,并逐渐形成自己特色。加强与企业共建研究所或工程技术中心,将学校的科研工作和企业的需求与发展紧密结合,使学校与企业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通过合作开发、共建技术中心或研究所、设立科研基金和共建经济实体等模式,与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特长、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浙江上虞市、宁波镇海区、江苏泰州市、深圳华为公司等分别在我校设立科研基金,我校与海尔集团公司共建海尔哈工大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与小天鹅集团共建家电智能控制器研究中心,与宝钢集团共建联合研究室等,同时与国际上跨国企业集团如IBM、微软、罗克威尔、松下电工、惠普、佳能、NTT、三菱电机、西门子等联合建立各类研究和培训中心。
三、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哈工大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国防"和"工程"两大科研特色的同时,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相比,基础性研究显得薄弱、原始创新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数量少、基础性研究没有形成一定格局。
为此,学校经过多方努力和详细论证,从2000年开始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了基础研究与跨学科交叉研究基金,用于扶持和加强从事基础性研究的项目,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同时,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专利及各种学术活动给予奖励和经费支持,进一步活跃校内学术氛围。出台了包括《关于设立哈工大基础性研究基金、跨学科交叉性研究基金的决定》、《关于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争取优惠措施的决定》等加强基础性研究的7项措施和办法,编写了《SCI投稿指南》和《EI投稿指南》。这些措施对我校基础性研究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1年,我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项目数增长近40%,总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6项,项目数增长25%,总经费达到1580万元。SCI论文稳步增长,2002年达到307篇,EI论文2001年全国高校第四名,2002年上升为第三名。同时,积极努力,在材料、能源、信息领域共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8项,项目总经费8,895万元。尤其在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国防973)我校牵头承担的"特种材料模拟表征与优化设计"、"微型航天器新概念、新机理研究"两个项目,总经费5300万元,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总经费910万元。我校的基础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高水平、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锻炼了一支科研队伍。通过科研工作的实践,我校培养、锻炼了一支具有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队伍,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已成为学术骨干和带头人。目前共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18人,其中2001年新增院士4人,有9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7人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计划基金资助,8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0人获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一大批年轻教师分别被评为国家、国防科工委及省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博士生、硕士生。
探索新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型大学
纵观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和转移过程,是和世界科技中心的形成和转移紧密相连的。而科技中心的形成又和世界著名大学息息相关。目前世界前100所著名大学排行榜上,位于前面的几乎都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世界著名大学的代名词。研究型大学和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随着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工作的发展,科研规模已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较大成绩,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距离国家加强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要求和把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成"研究型、开放式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这一总体目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