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研究院在科研院所改制过程中,选择了进入大型企业集团的模式,率先于1998年9月28日整体进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石化通过重组改制,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和2001年分别在纽约、伦敦、香港和中国A股上市。中国石化在世界500强中排名58位,石油加工能力在全球同类公司中排名第三。资产总额、销售额位居全国之首。我院整体进入中国石化,为中国石化乃至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在下游业务的技术开发、提高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等方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持基地,而目标和角色的转换,也成为我院转制后的第一件大事。
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院确立了"以科研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以提高集团公司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努力为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的办院方针。提出了"目标调整、结构调整、机制调整、加强管理",即"三个调整,一个加强"的工作思路。四年多来,经过全院职工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科研事业单位向企业研究开发机构转制的任务;认真落实了内部主业(上市部分)与辅业分离和减员增效的目标;平稳实现了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改革。
目前,全院在职职工为96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33人,其中教授级高工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3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人,博士23人,硕士110人。经过机构调整和重组,院本部设有国家聚烯烃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主要的研究部门以及信息中心、机电仪等6个配套部门。
进入中国石化后,按照集团公司领导要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论伯仲、比高低、共经纬"的要求,我院进一步明确、集中了研究方向,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拉近了与市场的距离。实践证明:科技体制改革给北化院注入了勃勃生机,使我院各项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成绩显著
我院建院以来就以石油化工为主要专业方向,围绕着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确定的核心技术和专业技术发展目标,形成了"乙烯技术和有机化工"、"聚烯烃催化剂和工艺研究"、"塑料改性和加工应用"、"化工环境保护"等四个优势技术领域。进入中国石化后,研究开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1999年-2002年,我院科研开发总经费为1.35亿元,其中,中国石化拨付科研开发费1.15亿元。四年来,我院承担数百项科研项目中,中国石化的科研项目就有18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项,其中:"7万吨/年环管法聚丙烯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5万吨/年碳五分离工业性试验"、"新型碳二馏份加氢催化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不少项目获得中国石化的科技进步奖。
四年来,我院申请中国专利158项,国外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151项。在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是1985年至1998年十四年间专利总数的1.68倍。
四年来,我院发挥整体优势,较好地完成了中国石化下达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攻关任务。一些项目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为石化企业科技进步和降本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院参与开发的"环管法聚丙烯成套技术",已在国内建成环管聚丙烯装置九套,形成80万吨生产能力(占目前国内总能力25%),其中上海20万吨环管聚丙烯装置今年顺利开车,我院研制的聚丙烯N催化剂和DQ催化剂在国内石化生产装置应用以来,累计为企业降低成本5.45亿元。
气相聚乙烯催化剂曾经是中国石化某些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瓶颈。我院利用自主开发的气相聚乙烯催化剂技术,至今已为企业提供了46吨催化剂,为石化企业降低聚乙烯生产成本达8600万元。
在乙烯技术方面,我院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和美国ABB鲁玛斯公司合作开发了SL型10万吨大型裂解炉,已在北京燕化公司、上海石化、扬子石化建成10台,已相继顺利开车并投产,加上将在齐鲁石化等企业陆续建设的共计达23台裂解炉,将形成250万吨/年生产能力,占目前全国乙烯能力的50%。我院开发的新型碳二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已在国内大部分乙烯装置上应用。碳三液相加氢催化剂和工艺占领了几乎全部国内市场,出口日本、韩国、印尼、沙特等国家并在我国台湾省应用。
在塑料加工领域,科技部组织的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由中国石化作为依托单位。我院与复旦大学、长春应化所等单位联合承担。通过2年多的努力,已经在聚丙烯高速BOPP膜专用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石化已有五家企业采用此研究结果进行了BOPP树脂的改进工作,均取得成功。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降低了成本。
在化工环保领域,我们也与石化企业紧密联系,为集团公司减轻环保压力,降低污染贡献力量。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越来越高,科研单位必须给予企业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在技术推广和服务中,我院已与石化企业建立起了鱼水般的亲密协作关系。
二、加强基本建设,科研装备和条件得以改善。
进入中国石化后,我院积极筹措基建资金。四年来,获得集团公司下达的基本建设和科研装备建设投资3.17亿元。实施基本建设和科研装备建设31项,其中信息中心大楼等科研用房5项,中试装置11项,催化剂试生产装置12项,我院还利用国家聚烯烃工程研究中心的世界银行贷款518.5万美元,建立起合成树脂表征中心,其装备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准。在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方面,新扩建了一万平方米中心绿地。职工住宅建设3项,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职工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我院固定资产已由1999年的3.7亿元上升为2002年的6.8亿元。
三、科技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我院整体进入中国石化以后,位于北京通州区的科学试验基地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的基地,1999年以来占地面积扩大了两倍,已建成了全国首套是综合世界水平的环管聚丙烯中试装置、烯烃聚合评价装置、聚烯烃高效催化剂、加氢催化剂、氧化催化剂车间,拥有较为广阔的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空间。
我院科学试验基地于1993年开始建设,一期工程投资4960万元,建成了聚丙烯N催化剂试验生产装置。1999年以来,又着手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暨中试装置搬迁建设工作。二期工程建设包括多套中试和生产装置。现已建成50吨/年气相法聚乙烯催化剂、30吨/年淤浆法BCH催化剂、30吨/年聚丙烯络合-Ⅱ催化剂、加氢催化剂、氧化催化剂等生产试验装置;建成了500吨/年纳米级超细粉末橡胶生产装置,产品已开始试用和销售。
1999年-2002年,我院针对高新技术产品面临着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我院进一步优化营销组合,加强技术服务,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扩大了产品销售,我院科技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
我院聚烯烃催化剂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超过50%,能够为国内各种工艺的聚烯烃树脂生产装置提供催化剂,包括气相法工艺、环管法工艺、浆液法工艺等。有机化工催化剂市场占有率增长迅速。碳二加氢催化剂市场占有率已稳步上升到85%。顺酐催化剂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
塑料加工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以汽车塑料、阻燃塑料、增强塑料为主的传统产品由于技术壁垒降低、市场竞争加剧,迫使我们必须开发新的高技术含量产品。新推出的PPR管材料,由于性能稳定、市场定位合理,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新开发的粉末橡胶正处于市场开拓期,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1999年-2002年,我院科技产业收入逐年增加。1999年为1.26亿元,2000年为1.52亿元,2001年为2.00亿元,2002年已达到2.5亿元。
四、国际合作日益活跃
在国际交流方面,我院每年都要接待40至50个来自美、日、英、德、意、法、芬兰以及东南亚国家的访问团组,就互相感兴趣的研究项目进行交流,不但促进了对国外先进技术新进展的了解,也促进了我院领先技术向世界范围的推广。另外,我们还采取多种方式,让更多的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会议或进行技术考察,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素质。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院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如与美国菲利浦斯石油公司(即现在的CPC公司)的战略技术联盟,该项合作包括技术培训、专利培训、科研项目合作交流,对我院聚烯烃领域的技术开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我院开发的聚丙烯N催化剂技术,专利实施许可证转让给美国菲利浦斯石油公司,合同额1500万美元,实际支付已近一半。我院催化剂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韩国、印度、沙特阿拉伯、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省。2002年,我院实现出口创汇380万美元。四年累计达800多万美元。
五、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近年来,我院为了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使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我院实行了干部公开招聘和任前公示制度;2000年首先进行了机关职能部门的调整精简和干部竞争上岗;院内岗位变动和职工流动也实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
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我院强化激励机制,重奖专利成果发明人。为此,我院制订了《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以及实施细则。凡在院内外转化的科技成果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对参加小试、中试,工业化各阶段紧密相关人员按规定进行奖励。我院还制定了《北京化工研究院特殊薪酬制度试行办法》,根据重能力、重业绩和向重要岗位倾斜的原则,已确定首批享受特殊薪酬的人员52人。在减员增效方面,我院先后制定出台了《职工内部退养、内部退职政策》、《2001年开展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因病或非因公致残及从事有毒有害工种职工退休的实施办法》等规章。1999年末我院职工总数为1174人,到2002年末已减为968人,职工队伍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
进入中国石化以来,我们深深感到: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要依赖一大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超级公司,一个公司要发展,要依靠知识创新、技术 创新、管理创新。我们担负着中国石化这艘世界级能源化工公司航母的技术创新的艰巨任务。在科技方面,我院四个主要研究领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科技开发实力。在人才方面,我们还面临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人才结构不合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到位等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而继续努力。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