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抓住机遇锐意改革促进发展(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日期: 2003年01月15日 18:21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基本情况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综合性研究院,主要从事:水资源、水环境、防洪减灾、节水灌溉、牧区水利、结构抗震、遥感、河流水库泥沙、水力学、坝工结构与新型建筑材料、岩土工程及地基加固、火电核电站冷却水、水利史、水利水电工程环境评估、工程安全监测与监测仪器、水轮机与水泵、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水情自动测报、水电站调速、机组自动化元件、工程安全鉴定、工程设计、施工与监理等工作。

  改革前由15个职能处室组成,设有19个研究所(中心),和两个人公司。

  在职职工为1486人(其中:院本部1130人,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20人,牧区水科所146人,天津机电所190人)。离退休职工为912人(其中:院本部727人,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3人,牧区水科所53人,天津机电所129人)。

  作为减拨到位的差额拨款科研事业单位,2001年固定资产36905万元(其中:院本部33519万元,牧区水科所1923万元,天津机电所1463万元)。2001年总收入11898万元,其中:事业费收入4511万元(其中:院本部3726万元,牧区水科所364万元,天津机电所421万元);科研收入5457万元(其中:院本部5005万元,牧区水科所434万元,天津机电所18万元);经营收入1930万元(其中:院本部1408万元,牧区水科所93万元,天津机电所429万元)。

  二、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水利部等有关文件规定,根据水利部"分类指导、稳住重点、推动转制、促进发展"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按业务的性质分为非营利、综合事业和科技产业3个部分。在"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的基础上,遴选一支精干高效的科研队伍,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公益性项目及国家、部级重大项目研究,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保留部分人员进入综合事业部分,从事有关实验室计量、质量检测与技术监督、信息咨询与服务以及公益性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按事业单位运行和管理;充分利用国家关于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优惠政策,组建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产业,推动水利科技的进步。近期先转企,远期在条件具备时转制。

  创建现代化的公益类非营利性科学研究院。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科技队伍,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把研究解决水利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基础性的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作为主要目标,全面提高解决水利科技问题的能力,重点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经过5~10年的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三、改革实施方案

  (一)非营利部分(编制拟定537人,其中牧区水科所50人)

  非营利部分由6个业务管理部门和11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积极探索实行理事会决策制、院长负责制、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建立公开招聘制度,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科技队伍建设。根据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业务管理包括: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劳动教育处、国际合作与科研计划处、财务与资产管理处、监察与审计处

  11个科学研究为:水资源研究所、防洪减灾研究所、水环境研究所、水利研究所、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岩土工程研究所、结构材料研究所、泥沙研究所、水力学研究所、遥感技术开发研究中心、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继续保留"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的牌子和独立法人地位。

  (二)综合事业部分(拟定编制310人,内设9个部门)

  综合事业部分由从事工程和设备质量检测、工程安全鉴定、实验室计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环境体系认证、技术标准编制,从事科技信息、网络、图书馆、资料室、水利学报编辑部等公共技术部门,以及离退休职工服务部组成。组建"北京水利水电管理技术中心",按事业单位管理,并通过政府委托或市场服务取得一定经费,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

  (三)科技产业部分(由科技企业与后勤企业两部分组成)

  在调整院产业结构,对现有公司进行结构重组、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设置的科技企业包括:水利部电力工业部机电研究所整体转制为科技企业,注册"天津水利电力机电研究所";由岩土所、结构材料所的从事地基处理、工程安全监测、新材料研发生产部分,以及自动化所、水力机电所等组建新的科技企业"北京水电测控与工程研究中心",其中自动化所、水力机电所和工程监测中心继续使用原名称;已有的各类科技型公司整合到北京中水科工程总公司。

  依据《公司法》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公司的管理,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股份制的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

  北京爱德服务总公司作为中国水科院后勤改革的载体,负责经营管理院划拨或委托经营的资产,为科研生产提供后勤保障和物业管理服务。以保持稳定为前提,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

  四、机制转变和制度创新

  人事制度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首要内容,院紧紧围绕全院的的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制定和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人事规章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加强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强项目和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定了和起草了部分规章制度,保证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1.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科学技术部《关于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水利水电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了《关于公布职能部门处级领导干部选拔办法的通知》、《中国水科院研究所(中心)处级领导干部选拔聘任办法》,为非营利研究所的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制定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所(中心)岗位设置、聘任实施意见》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所(中心)各级岗位人员基本条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聘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公益性研究所(中心)科研岗位流动人员管理办法(试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技术岗位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等。对科研人员实行淡化身份、强化岗位,存量不动、增量拉开,竞争上岗,严格评审,强化岗位职责和考核的基本原则,设立三级6档岗位,对各级岗位的应聘人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岗、按绩效取酬,充分发挥院、所两级的积极性。

  2.加强项目及经费的管理

  为提高我院学科领域的科技水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带动全院科技进步,必须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质量,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经费的有效使用,推动我国水利水电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人才的培养,保持我院全国水利水电行业的科研中心地位,特拟定了《关于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与决算的规定通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已完项目结题实施细则》、《中国水科院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学事业费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

  为改善科研的管理,提高科研质量,出效益,出成果,出人才,根据院科研的具体情况,突出考核有限目标、采取定量数据和定性综合评议相结合的办法,拟定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关于公益性研究所科研绩效考核的规定》(讨论稿)。

  为适应科研体制改革,创造日益完善的科研环境,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科技创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前瞻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鼓励专利的申请,院决定设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项基金,由院长基金、科研前期基金、专利申请基金和新产品开发基金四部份组成,特拟定了《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经费申请实施办法》,自行安排项目44项。

  五、运行绩效

  1.全面完成"九五"国家攻关任务

  1)"高坝工程技术研究"和"200m级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研究"项目中承担12个专题的攻关研究工作,全部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并经专家鉴定,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300m级高拱坝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输入机制研究、高拱坝的应力控制标准、200m级面板堆石坝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及动力分析和高水头作用下的面板周边缝止水结构及止水材料研究等,经同行专家评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中共承担4个攻关专题,全部完成攻关任务,并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经专家鉴定,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水资源理论与方法研究六大进展,其核心是创建了内陆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的二元演化模式。该演化模式基于二元论,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评价奠定了统一基础,直接提供了生态需水量和水资源国民经济可利用量的定量计算方法,拓展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理论方法,为近年来国内外水资源研究中的实质性重大突破。

  基于水资源内陆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的二元演化模式等六大理论与方法的突破,进行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研究,重点解决了西北重点地区有关水资源的五大问题。即确定了西北重点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西北地区宏观经济发展和需水趋势和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等五大问题。

  3)"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攻关项目院承担了"喷、微灌设备的研制与改进"和"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中2专题,全面完成攻关任务,通过了验收,取得了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大科研成果,为产业化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研制和改进了10种喷微灌设备,完成的样机已进入田间考核和批量生产。取得专利4项,正在申请专利3项,已鉴定产品1项,5种设备已批量生产,正在进行异地试验的产品4项;研究提出的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包括波涌灌、地下滴灌和激光平地、水平畦田灌等灌水新技术,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并在北京市昌平区1000亩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示范区应用。

  2.堤防崩岸治理科技救灾项目

  承担的国家计委1000万元的"灾后重建"项目已完成,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套崩岸治理新技术等,并在工程中取得实效。创新并发明了水深、流急情况下软体排拖排施工和土工布滤层铺设新技术,研制开发了充沙管袋软体排、分块固化砂浆排、垫土工布抛石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获国家专利。完成了江西江新洲、棉船洲和安徽芜湖东梁山崩岸治理试验工程,治理效果显著;研制完成了两钻一抓的薄墙施工机械,并在湖北完成了薄墙示范段的施工;研制成功瞬变电磁法堤防隐患仪的研制,并进行了近20公里的探测,取得重要成果;另外在面板坝裂缝处理,土壤固化剂护坡、堤防CAD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

  3.防灾减灾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基于GIS全国洪水风险区划图研究,利用近300年(1731-2000)的历史水灾资料,建立10个洪水风险评价指标,超过2000个县的分析样本,以县为基本单元完成全国区域洪水风险分析;在重点风险区内以灾害强度、灾害频次为依据,从而最终实现了全国洪水风险宏观定量的二级区分区。研制的省级防洪决策和堤防管理系统在江西、安徽等获得应用,目前正承担黑龙江省的防洪决策支撑系统的开发和研制。

  水利遥感技术在水利中的获得广泛应用,取得重要成果,如气象卫星旱情遥感动态监测及旱情评估模型,研究成果被山东省和国家防办应用;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前、后生态状况遥测,黑河流域2002年第一次调水结束后东居延海进水情况MODIS卫星遥感监测(监测水面面积16.1平方公里)等为塔河、黑河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基于WebGIS的全国水质监测信息查询系统:建立了全国水环境信息数据库(160个站,11年)、基于GIS的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以空间数据连接为基础的数据动态加载和水环境信息共享与发布。

  4.结合工程,解决工程中关键技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院以国民经济建设为主战场,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实际,积极为水利水电建设解决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的成果及经济、社会效益。结合三峡工程的项目有三峡枢纽综合自动化系统实施方案研究、三峡地下厂房水轮机参数论证等;完成了240米高的二滩拱坝的水力学原型观测、小浪底1#孔板洞过流原型观测试验,承担了珠江三角洲河网及口门地区水沙动力特性分析及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承担了二滩、两江、映秀湾-太平译、万家寨等工程的水情测报系统以及东江、乌溪江、西津、安康、石泉、新安江、隔河岩、龙羊峡、三峡等电站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等;完成了东庄水库下游河道物理模型试验,官厅水库疏竣整治的可行性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大型渡槽的抗震试验与分析等已通过了验收。

  5.加强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科技部对设备改造的资金支持,近年得到近200万元的支持,前后完成了大三轴压力试验机、扭剪仪、离心机的设备改造。增强了科研的后劲,如大三轴压力试验机改造后,获得了较多的科研项目。在国家、水利部的支持下,今年又争取到了1000余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到我院的水资源、水环境、水质、遥感、泥沙、水力学、抗震等的设备与设施的建设。科研设施将会得到较大的改善,必将大大促进我院科研的发展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6.按国家需求承担国家、行业重大重点项目

  近2年来,我院在水资源、水环境、防洪抗旱减灾、节水灌溉、牧区水利、河道治理等方面,经投标、立项申请,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专题7项、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5项、863专题7项、973专题2项、科技部公益性院所基础公益项目9项、水利部948项目19项、水利部基建前期项目15项、水利部创新项目36项等。

  7.加大了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力度

  扩大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招生规模,并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优秀人才提供较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已有4名从加拿大、美国、日本、新加坡的留学生回国工作。院采取了院聘教授、竞聘副所长、优先安排住房等优惠条件,并在科研经费上给予支持的措施,加大了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力度。

  进入21世纪,水利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为水利建设事业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是摆在水利科技面前的首要任务。日益严重的洪水灾害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防灾减灾呼唤着水利科技;我国水资源的紧缺,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匮乏,是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局面,需要科技的支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改善亟待科技创新。我们将紧紧围绕十六大的主题、抓住"三个代表"这个中心、把握"与日俱进"这个关键,统一思想。始终不渝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治水方针,加强水利技术创新,抓住机遇、锐意改革,促进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