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杭州市推进实施"一号工程",建设"天堂硅谷"的重要一年。在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和杭州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天堂硅谷",实施"一号工程",紧扣建设网上技术市场和举办科技合作周两项重点工作,加大科技合作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杭州市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了全市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一、构建成果交易新平台--上下齐心建设网上技术市场
为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逐步形成技术交易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全市技术创新,今年我市一项重中之重的科技工作就是建设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杭州市场。为此,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区、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网上技术市场领导班子。各级科技部门更是把建好网上技术市场作为今年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深入宣传,落实资金、场地、人员。为确保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局党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网上技术市场的筹建工作,组织各区、县(市)科技局两次赴外地市进行考察学习,对各区、县(市)分场的筹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促,先后召开了多次网上技术市场领导小组会议、工作汇报会和现场经验交流会,相继开展了网上技术市场建设人员、参与企业的培训工作,从市科技三项经费中单独安排了500万元,作为企业技术难题招标的匹配资金,并制定了网上技术市场奖励办法。杭州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工作在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和奋勇拼搏下,取得显著的成效。截止到11月底,杭州市场在网上提供的技术难题项目有1820项,科技招标项目166项,提供研发经费11.2亿元,完成签约项目338项,合同成交额2.84亿元,意向成交项目487项,在线企业5220家,在线高校院所4794家,在线中介机构10970家,超额完成了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领导小组和省科技厅下达的任务要求,得到了省厅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广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欢迎。
二、科技合作开辟新途径--举办第二届科技合作周,加大产学研合作
成功举办第二届杭州科技合作周。作为2002西博会的正式项目,第二届杭州科技合作周从筹备初期起就精心准备,市政府、省科技厅联合、浙江大学组建组委会,科技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合作周11个活动项目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其中,"情系故土--院士杭州行"活动邀请到20位浙江籍的两院院士参加活动。合作周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形成很高的社会参与度和广泛的宣传声势,据统计,活动期间共签订合作项目300多项,合同成交金额2.5亿元,有一万多人次参加了有关活动,省内外各大媒体有110多篇相关报道。本届合作周还首次形成了市区联动的大合唱局面,区、县(市)科技局积极参与。本届科技合作周进一步地加强了杭州市与浙江大学、中科院的战略合作,极大地提高杭州西湖博览会科技内涵,并因此荣获了2002杭州西博会优秀项目铜奖。对此,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书记专门对杭州科技合作周活动作出批示:"难能可贵,卓有成效,再接再厉。"
市校合作、院地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02年,杭州市重点开展了以浙江大学和中科院为重点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杭州市与浙江大学的科技合作以项目合作为起点,全面实施"5112工程",目前,已列入"5112工程"计划的56个项目进展良好,有的项目已提前完成;杭州市与中科院科技合作的"121工程"即将启动,并将以科研项目、研发中心、重点产业化项目为载体,重点支持中科院系统与杭州市企业开展有市场前景的先进技术的合作。今年,中科院还与杭州机床集团联合建立"中科院杭州科技园",使院地合作模式从单个项目合作发展到全面、长期、多模式合作的崭新阶段。各区、县(市)也多次开展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院、校与地方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为我市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创业环境建设呈现新局面--完善政策环境,加强法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围绕全面实施"一号工程",为进一步创新环境,今年对现有科技政策进行及时梳理,提出清理意见,并在此基础上编辑《杭州市科技创新政策选编》和《科技进步政策汇编》;结合我市实际,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杭州市科技进步条例》的修改稿;同时,为落实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快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打响"创业在杭州"的品牌,制订了我市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这些政策文件的清理、修订、出台以及检查落实,对改善创业整体环境,推进"一号工程"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今年我市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知识产权局。新成立的知识产权局大力开展专利宣传普及工作,修订了《杭州市专利申请费用资助办法》,建立了杭州市知识产权信息网;召开各区、县(市)专利管理工作会议,加强专利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专利执法工作,与市公安局联合成立了杭州市公安局驻市知识产权局联络室。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既在全社会广泛地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又有力地推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快了企业专利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进一步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2002年1-10月份,杭州市(不包括县)专利申请量为1919件,同比增加31.71%,专利授权量为1086件,同比增加54.92%。
四、创新主体建设迈上新台阶--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年来,随着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得到了增强。为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全市企业创新步伐,我市确立了首批50家科技创新重点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科技人员的互相交流,优先考虑科技创新重点企业的科研项目,加强企业专利业务培训,从多方面促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今年我市科技计划也从单纯的项目支持转向培育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以真正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建设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目前,我市被列入国家、省、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有27家,基地16家,其中,2002年新增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2家,基地2家。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002年共推荐89项(含高新区),超额完成省科技厅下达的任务,申报项目数居全省首位,迄今为止,在科技部已公布的三批项目中,我市共列入13项,受资助项目数占全省的45%。
五、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新发展--积极培育高新企业,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培育高新企业。2002年,我市继续围绕"信息港"、"新药港"建设,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抓好高新技术项目(产品)开发,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实施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今年又有29家企业通过了省区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审核认定,至此全市省级区外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10家。据统计,100家(除最后一批10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3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15.85亿元,利税24.82亿元,其中高新产品销售收入79.18亿元,占销售收入总额的68.34%,高新产品利税21.06亿元,占利税总额的84.83%。2002年申报三批省高新技术产品64项,认定45项;申报二批省新产品试制计划378项,立项235项,鉴定14项。大力实施产业化项目,共安排重大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34项,其中"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等市立项21项,"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等国家、省项目配套立项13项。
此外,在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效。今年我市结合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工作。
创新服务体系功能逐步强化。杭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继续按照"增加面积、完善功能、培育特色、争创一流"的总体要求,今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孵化场地达14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400家以上,在孵高新技术项目500项,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达4亿元以上(以统计年报数据为准)。同时,充分发挥杭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作网的组织作用,强化种子资金的引导作用,有效地促进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
六、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加大科技投入
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样板。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现代化中的推动作用,在我市原有的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础上,今年先后起草下发了《杭州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杭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认定办法(试行)》,确定了我市第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随着农业科技政策的调整,今年农业科技投入比去年明显加大,占全市财政科技总投入的三分之一,同时我市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部门的支持,组织申报了2002年度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已有3项成果被推荐到科技部并通过评审,占全省地市的第一位。今年4月,我省首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隆重开园,省市区三级科技部门对园区进行了重点扶持,园区的科技项目列入了我市重点科技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显示度。此外,围绕种子种苗工程技术开发、农产品安全和精深加工以及优质、高效、安全生物饲料的关键技术开发,加大引进力度,整合农业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强科技兴农工作。
七、科技体制改革推出新举措--加快科研院所改制步伐,深化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制。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各科研院所及其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市属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9个市属应用类研究所已转制为科技型企业,10个社会公益类科研所分类改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可喜的步伐。2002年科技发展计划围绕"两港"建设,加大对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项目的支持力度,突出产学研合作,强调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全年科技发展计划(共两批)安排重点项目42项(新上40项),经费1256万元(当年967万元),一般项目85项,经费636万元,新上重点项目数占总项目数的比例为32%,而经费比例达到70.9%,充分体现了突出重点,示范引导,注重解决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显示度的计划指导思想。2002年科技计划还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加大了科技项目招标的力度,分别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农业与社会发展、软科学研究中选择若干项目采取项目招投标形式,体现了科技立项的公正、公平,提高了项目实施的力度。今年,在反复讨论研究基础上,重新制订了《杭州市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构建了新的杭州市科技计划体系,制订一系列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新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八、机关建设开拓新思路--上下联动争创满意单位,创建"创新型科技局"
2002年4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认真抓好新一轮争创满意单位活动,提出了"抓重点、树形象、强素质、争满意"的总体要求,并通过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查找问题、积极整改,抓好教育、建立制度,紧密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以争创活动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自加压力,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工作的显示度。
今年我局率先在全国科技系统中提出创建"创新型科技局"。"创新型科技局"是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创建一种能保持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科技工作新的运行机制。创建"创新型科技局"是我局主动适应政府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的自我加压之举。为此,先后召开了创新大讨论和专题座谈会,提出123条创新建议,使全局上下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参与度,产生了"热锅效应",充分激发和调动全局机关人员的创新活力。同时将创建活动与每个人的工作实绩考核结合,实行了创新目标考核制度。在具体创建过程中,围绕发展思路、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服务创新工作,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全面发动"的"大杭州、大科技、大合唱"局面。
2003年我们将认真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政府部门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我市科技工作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注重特色,集成优势,充分发挥科技的领唱作用,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形成"大杭州、大科技、大合唱"局面,提高科技进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