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建设创新型高科技城市,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深圳市科学技术局)
日期: 2003年01月15日 15:10       来源:科技部
【字号: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和市委《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以创建自主创新型高科技城市为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提高了城市核心竞争力。2002年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16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占工业总产值的46.8%。1-11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8%。

一、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其规模约为全部高新技术产业的九成。我们紧紧抓住世界IT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抓好网络、微电子芯片设计、芯片前工序制造、应用软件、数字家电和光通讯等优势产业。同时加大力度发展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推动市场、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与国际接轨。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埸,帮助企业在国外建立营销网络,资助企业参加专业性的国际展会,指导企业进行国际诉讼。2003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4000万元,资助留学生来深创办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吸引外国人才来深从事研发工作,实现国内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本土化。进一步完善我市风险投资的法规和规章,吸引更多的国际风险资本投资我市高科技企业,支持高科技企业的海外上市。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到海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的国际合作扩大技术来源,鼓励企业通过产品的市埸合作购买专利技术。

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为了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资金投入主体和获取利益主体,我市颁布施行了关于企业技术开发费提取和使用、企业奖励技术开发人员、技术成果入股、科技企业内部员工持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科技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产权制度、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大大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001年全市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骨干企业有664家,共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1193种,比上年增长16.05%;投入研究开发经费79.27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其中90%以上来自于企业。全市认定的314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624种,比上年增长23.32%;投入研究开发经费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53.29%。华为公司全年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达20.6亿元,占销售额的12.66%,研究开发队伍超过4000人,达到了国际同类高技术公司研究开发的投入水平。

在全市的700多家研究开发机构中,90%以上在企业。全市共有33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开发中心、21个博士后工作站,都设在企业。2001年全市专利申请的6033件,其中职务发明的96.6%是企业申报的。全市登记和鉴定的科技成果251项,企业开发的项目就有176项,占70%。全市的企业已与全国200多所高校和12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有39家企业在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57个研究开发机构。中兴通讯公司先后与国内50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还在深圳、南京、上海、北京、西安、重庆以及美国的新泽西、圣地亚哥、硅谷建立了11个研究开发基地。

在我市,企业已成为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据全国R&D资源普查,我市企业集中了全部科技人员的81%,集中了研究开发人员的96%;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的90%以上。2001年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79.96亿元,比上年增长30.57%,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2.82%。

三、建设人才培养与研究开发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我市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力量相对薄弱,仅有三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为了弥补先天不足,我们在提升现有高校层次和水平的同时,与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多层面、多形式人才培养和研究开发,使我市尽快成为培养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基地。

我市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本市的院校,先后建立了电子设计自动化与网络应用技术、电力、网络信息电器、信息功能陶瓷、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等20家重点实验室。经科技部批准,我市正在加紧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重点实验室和IC设计产业化基地的建立,为全社会提供了技术开发的公共平台。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都在我市创办了研究院或直属分院。设在高新园区的虚拟大学园,开园三年多来,已经接纳了包括清华、北大等共39所院校,有17所国内外院校在网上加盟,近20所院校在我市开展了人才培养业务,10多所院校与我市80多家政府部门、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培养各类人才8000多人,在培研究生4700多人,建立研发机构10多个,驻园院校有200多个项目落户我市。

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市政府决定建立深圳大学城。大学城位于南山区的西丽塘朗地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05年引进3-5所国内外名牌大学,引进6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校学生1-1.5万人,其中研究生不低于70%。大学城根据人才培养和研究开发的内在要求,综合考虑教学、科研、产品开发、成果孵化等特征,按人才大社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其目标是建成以高层次教育为核心,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开放式、多元化、综合性、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技术研究开发基地。

四、加快发展孵化器,为科技企业的发育成长提供适宜温床

按投资主体划分,我市的孵化器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政府出资兴办的。各区科技部门创办的创业中心属于这种情况。第二种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创办。像深圳数码港,就是罗湖区政府和深房集团、清华兴业投资公司、大鹏投资策划公司等于2001年4月组建的IT专业孵化器。数码港计划总投资10亿元,孵化面积12.6万平方米。采取投资与租赁并重、经营与孵化相结合的模式建设。其发展目标是:中国数码产业国际交流的窗口;政府、高校、企业优势资源的整合平台,国际资本、管理、技术资源的整合平台;网络企业孵化基地,数码产品展销基地,网络信息产业发展的综合配套服务基地;IT技术开放实验中心,IT人才培训交流中心,IT项目推介交易中心,IT学术交流中心。数码港与中国建设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国信证券公司、中科智担保公司、美国IDG风险投资公司等签署合作协议,为在孵企业提供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市场营销、员工培训、品牌策划、推荐上市等服务,促进企业迅速成长。数码港成立一年多来,发展态势良好,入孵企业70多家。第三种是完全由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其它经济主体创办的。深圳创新科技园就是由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赛博投资有限公司、新加坡淡马锡资本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共同发起设立,首期投资8000万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该孵化器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等领域,实行风险资本与高校科研成果相结合、国内风险资本与国际风险资本相结合。

在我市的一些高校研究院,如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合办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市政府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办的深港产学研基地、市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办的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等,都兼有企业孵化器的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孵化机构20多个,孵化面积约41万平方米,总投资14.5亿元,累计入孵企业800多家,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00多项。从发展趋势来看,政府只是起引导作用,更多的孵化器都要由企业和其它投资主体来办,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为了促进孵化器的发展,我市正在修订有关政策,加大对孵化器的扶持力度。对经认定的孵化器予以资金支持,并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

五、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带,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我市的高新园区是96年在原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工业村、京山工业村等基础上整合建立的,面积为11.5平方公里。2001年,高新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01.9亿元,比上年增长34.33%,占全市的45.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22.91%。高新园区荣获了国家科技部"火炬先进管理奖",被国家有关部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亚太经合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和国家重点科技园区。高新园区集中了技术创新的各种资源,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由于高新园区发展较快,剩余可供工业生产和研究开发的用地已不足2平方公里。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经济增长点,列为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在《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战略重点,特别在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方面要有大的突破。

面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高新园区乃至特区内可用面积狭小的矛盾,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横贯全市东西,西起南山的前海,东至龙岗的葵涌,绵延100公里。由基本建成的高新园区和龙华-坂雪岗片区,正在建设的石岩片区、宝龙-碧岭片区、龙岗大工业区、葵涌-大鹏片区,以及准备建设的南山前海片区、西丽留仙洞片区、光明南片区等九大片区组成。规划用地面积156.32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约60平方公里。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带,不仅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理空间量的扩张,而且是具有多重影响的质的飞跃。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产业配套水平,整合科技资源,发挥科技要素的积聚和溢出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带建成后,地理连贯,功能完备,交通顺畅,通信发达,集高科技产业化、研究开发、高等教育于一体,各园区间分工合理,各卫星城镇为园区提供产业和生活配套,大大推进深圳建设高科技城市的进程。

六、完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形成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资金投入机制

我市近年来开始探索建立由项目市场、资金市场、股权交易市场和中介机构组成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94年底,组建了高新技术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亿元,主要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共为300多家企业、600多个项目提供投资和融资担保服务,累计贷款担保45亿元。99年8月,市政府出资5亿元,私募2亿元,成立了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现在总资本已达16亿元。99年9月,市政府通过深业集团出资2000万美元成立了中国(深圳)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99年12月市政府出资2亿元,成立了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市有关部门还组建了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

在第二届高交会期间挂牌开张的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是全国首家以公司制形式创建的技术产权交易所,以高新技术成果或科技项目、公司制和非公司制科技或成长型企业产权为主要交易对象,并为交易提供交易信息、交易场地、交易设备、项目挂牌、政策咨询、交易鉴证以及拍卖、培训、登记过户等服务,同时为风险资本提供便利的撤出通道。到今年10月底,交易所数据库收集了近60000个项目,经过筛选挂牌交易的累计有2200项,成交41项,成交额58亿元。

我市风险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国外的风险投资机构。近几年来,IDG、汉鼎亚太、霸菱投资、英特尔、摩托罗拉、野村证券等二十多家国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在深投资35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3亿多元。目前,全市风险资本总规模逾100亿元,风险投资相关机构达140多家,累计投资项目超过400个,累计投资金额近40亿元,初步建立起风险投资市场体系。

七、以高交会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经国务院批准,外经贸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四届。

今年十月举办的第四届高交会,由高新技术成果交易、高新技术专业产品展、高新技术论坛和不落幕的交易会四大部分组成。集中地展示了我国最新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一大批高科技跨国公司的先进产品和技术,会聚了国际知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等反映世界科技前沿趋势的理论和理念。在交易方式上,坚持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与风险投资相结合、落幕的交易会与不落幕的交易会相结合、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与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与交易相结合。在组织形式上,采取条块结合,由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大专院校、投资商、港澳台及外国团体以组团方式参展。第四届高交会突出了"国际化"、"成交"、"留学生"、"创业"、"常设交易"等特色。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88个代表团、3691家参展商和1124家国内外投资商参加了展示、交易和洽谈,参观人数达30万人次,包括66家中央媒体、58家境外媒体在内的300多家媒体、1100多名记者参与了报道。美国、欧盟等17个国家和机构,中国内地的35个省市(区)、计划单列市和27所高校以及香港、澳门组团参加了本届高交会,IBM、西蒙等42家知名跨国公司参加了展示与交易。本届高交会各代表团、参展团组织推介会、签约会达67场次,共签订了合同或协议1581项,成交总额达121.6亿美元,比上届高交会增长16.7%,其中高新技术项目成交1453项,成交金额112.3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92.4%,比上届高交会增长23.4%。在成交总额中,进出口成交总额20.54亿美元(其中出口成交15.59亿美元)。

高交会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据对前三届高交会成交项目的跟踪,在前三届高交会上各省市签约的项目中,已落实的金额占签约总额的68%以上。

八、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弘扬以创新创业为内涵的区域文化

创新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创新效率高低。我们从法制建设、机关职能、中介服务、区域文化等方面,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我市先后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信息化建设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等地方法规,还制订了《深圳经济特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技术成果入股管理办法》、《深圳市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暂行规定》等政府规章以及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这些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为核心,对推动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9年2月,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审批制度改革若干规定》,精简了审批事项。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原有审批事项723项,改革后保留305项,减幅57.8%。原有核准事项368项,改革后保留323项,减幅12.2%。原有审批和核准事项1091项,改革后保留628项,减幅42.4%。近年来,针对机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市政府又多次开展了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审批事项、优化投资环境活动,被新闻媒体称作"机关提速"。使创新环境更加宽松,创新成本进一步降低,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

中介服务是企业创新的必备条件。我市基本形成了人才市场、资金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信息市场等若干要素市场,使市场成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另外,又建立了无形资产评估、专利代理、律师、会计、审计、仲裁等组织,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完善的中介服务。结合科技成果管理体制改革,我局逐步将科技成果管理工作重点转向抓成果的转化、产业化与新技术的推广。我们把科技成果鉴定和登记结合起来,鉴定工作尽可能通过中介机构去做,推进了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市场化进程。

区域文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区域文化亦有独到之处。美国记者史蒂文·科维在一篇关于科技城的文章中讲到,"硅谷最有价值的财产是它的思维方式。""硅谷最憎恶的:讨厌冒险,终生忠于一个雇主,愿意在等级森严的环境中工作。"深圳人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是来这里圆梦的。因而形成了鼓励创新、冒险,求新、求异,缺少束缚,容忍失败等观念,其基本内涵就是"创新"。我们引导和弘扬以创新为内涵的移民文化,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

创建高科技城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重大科技专项和国际化五大战略,提高我市整体经济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自主创新型高科技城市而不懈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