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科技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大力促进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在西部大开发中强化实施"科技兴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适应本区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已初见成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基础,为全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优势资源转换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
(一)深化对新疆区情的认识,调整和完善科技工作思路
在1999年8月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期间,我们从区情出发,把新疆科技工作的重点确定为"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三项核心任务。这同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既保持了精神的一致,又突出了新疆的特点。会后提出,今后新疆科技工作的服务方向是"服务于优势资源转换,服务于未来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在筹备自治区技术创新大会并起草自治区的《贯彻意见》时,把新疆技术创新的基本内容定为"对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和组装配套"。在研究制定《自治区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纲要》时,把新疆科技工作的服务方向增加了一个"服务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总结2001年工作的过程中,又补充提出"在当前尤其要强调集中服务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在研究制订"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疆科技工作的"三项核心任务"要"首先在天山北坡经济带上搞好集成和示范"。
在2000年底召开的第四次"科技兴新"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强化实施科技兴新",对新时期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实施"九五"计划和科技兴新十年的经验,组织力量从战略的高度筹划如何利用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来强化科技兴新的实施,如何部署科技工作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作用。在制订《自治区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纲要》和《2001~2010年科技兴新纲要》的过程中,深化了西部大开发形势下的科技工作思路。这一指导新疆科技发展的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西部大开发中强化实施科技兴新。
--坚持科技工作"服务于优势资源转换,服务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服务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方向,当前特别要服务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围绕"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这些核心任务,加大科技投入,全面实施《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纲要》,并首先在天山北坡经济带搞好集成和示范。
--加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区科技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
--优先发展面向资源转换的优势科学技术,在优势科学技术领域强化创新,促进优势资源产业的发展,并带动其它领域科技进步。
--采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的先进常规技术,开发关键、共性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基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把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作为技术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对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和组装配套作为技术创新的基本内容,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明确定位并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中科技的积极作用
一是发挥科技的优化决策作用。在决策研究方面,通过加强西部大开发中新疆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实施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软科学研究,为重大决策提供科技咨询,如"新疆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技兴新战略与对策的研究"、"新疆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等。在决策咨询方面,主要是发挥了自治区专家顾问团的作用。10多年来,专家顾问们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重大建议近百项,一些决策研究成果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部分研究成果已被有关地方和部门转化为可供操作的政策措施和方案。目前全区14个地州市、47个县市区以及8个厅局都建有专家顾问组织。广泛开展的决策研究和咨询活动,推动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了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是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在"科技兴农"上,实施粮食生产"两高一优"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辐射全区,实现了南疆"一年三熟"、北疆"一年两熟"。"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的实施,为新疆夺得棉花生产"七个全国第一"(种植面积、总产、平均单产、棉花收购量和商品调拨量、优质棉资源总量、病虫害亩均化学防治成本、高产面积)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科技兴工"上,通过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新疆-2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一度在国内市场达到70%的占有率,我区开发的"调径变矩节能抽油机"用于各大油田,"110千伏安大型电力变压器"远销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市场。
三是发挥科技的先行导向作用。根据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对重大项目组织全面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科学地进行规划,为建设实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先后实施了《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项目》,完成了17部考察报告集和16部科学专著,对新疆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搞好资源开发起到了重大指导作用。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期实施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地质科技攻关项目《加速查明新疆优势金属矿产资源及大型矿床的综合研究》(国家305项目),依靠区内外力量组织了科技攻关,发现和圈定了41条重要矿带和264条找矿靶区,提供73处普查评价基地。石油勘探开发靠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油气预测储量已达全国1/3以上,展现出新疆成为我国石油后续基地的前景。
四是发挥科技的强化基础作用。在全区实施了"科技兴新素质工程",大力开展全社会的科技教育。"科技兴新素质工程"以县乡村三级干部、县乡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农村牧区各类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生产骨干为培训对象,迄今共培训约2000万人次,提高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科技知识水平和运用科技的能力。
(三)重点部署科技攻关和示范,积极培育支柱产业
利用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兴新计划等科技计划,重点部署了一批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以科技为支撑,培育支柱产业的成长。
"十五"期间,在同新疆的优势资源和特殊环境密切相关的领域积极开展自主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布置了"十大科技攻关":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业节水技术和节水新设备、新材料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新药的研制;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技术开发;农业机械新产品研制;建筑节能新技术及建材新产品开发;生物工程技术及产品开发;太阳能、风能利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优势矿产资源勘察开发。
同时,把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引进、集成和应用关键先进技术,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实施了"十大科技示范工程":高效精准农业示范工程;农业高效用水示范工程;特色资源开发示范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新能源利用示范工程;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设施农业示范工程;生态产业建设示范工程;依靠科技发展小城镇示范工程;人才培训示范工程。
我们提出要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来促进以优势自然资源和优势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优势产业的发展,积极扶持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十大产业"的成长:棉产业;香梨产业;葡萄产业;加工番茄产业;瓜菜花卉种子产业;羊毛羊绒产业;牛奶牛肉产业;新能源产业;智能化变压器产业;高效生态产业。目前,新疆已兴起彩棉产业、风电与风机制造业等新的产业。
二、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构筑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强化实施"科技兴新",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自1991年7月以来"科技兴新"实施了十多年,通过开展科技兴地县、兴行业工作,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了提高,其间科技的产出有惊人的增长:1992年~2001年全区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数和获得国家、自治区奖励的科技成果数,分别占建国52年来全区相应总数的43.19%和40.29%;1991年8月~2001年10月这10年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是"科技兴新"实施以前7年(即《专利法》实施的1985年起到1991年7月)相应数量的6.64倍和12.1倍。
在"科技兴新"实施中,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环境。通过开展"科技兴新"万里行、纵深行、天山行等大型宣传活动,实施"科技兴新素质工程"、举办"科技兴新论坛"等,使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技兴新的舆论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全区所有的地州市以及90%的县市区都作出了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地方经济的决定,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科技(或科教)兴地县领导小组,科技进步工作由于第一把手亲自抓而得到有力的推动。通过开展科技工作"创先"活动和实施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使县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加,推动了县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创建成功当年同前一年相比,30个"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区"的科技三项费用总额增长106%,19个"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市区"的科技三项费用总额增长168.2%。2001年,按照科技部新颁发的标准开展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12个县市区被首批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另有25个县市区通过考核。
(二)引导企业向依靠科技转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促进企业逐步确立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自治区先后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政策,加强了企业的科技工作。自治区先后认定并扶持了15家技术进步示范企业、13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5家"星火"科技示范企业、110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不少国有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扭亏为盈,一些大中型企业依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建立和保持了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区60%的大中型企业已建立了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85%以上的大中型机电企业应用了CAD技术。用高新技术武装的德隆、新天、屯河等大企业成为新疆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涌现出依靠科技攻关项目实施兴起的金风科技等有竞争力的企业,靠科技项目持续扶持的特变电工成为本行业的全国明星企业。
由于加强了技术市场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了有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调动了企业引进、转让先进适用技术的积极性。2001年,全区技术交易额比上年增长24.3%。
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增添了生产军。利用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契机,建立健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300多家。据对其中的422家民营科技企业统计,2000年,技工贸收入31.27亿元,实现利税4.97亿元,创汇5510.4万美元,当年纳税1.42亿元。
(三)推进高新园区建设,形成科技创新的载体
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以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中心,昌吉、石河子、米泉、奎屯、库尔勒高新技术工业园为支点的"一区多园"的格局。以上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02.27平方公里,到2001年底完成基建项目投资25.48亿元,竣工面积216.31万平方米。目前共有法人企业131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到2001年底,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8.98亿元,工业增加值13.65亿元,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完成财政收入5.43亿元,税收8.6亿元。
制定了《乌鲁木齐高新区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自治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建立的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等6家不同类型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已经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在一些优势、重点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与制药、新材料、环保与节能等领域,重点部署高技术的开发、应用与产业化工作。推动国产化率达96%的6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形成产业规模,实施研制750千瓦、1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的科技攻关。进一步推广适用边远无电农牧区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照明和扬水的技术设备,建立太阳能产业化基地。开发智能变压器、智能高低压开关柜等产品的关键技术。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引导和组织科技界、企业界和金融界等各方面力量,重点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等领域引进与开发关键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网络建设、远程教育、金融保险、税收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抓好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示范工程、科技教育信息网络示范工程、电子商务试验示范工程。目前,我区已建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内中等发展水平。全区农村通信光缆超过2万公里,70%的乡村和80%的兵团团场铺通了光缆,实现了农村通信数字化。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统计,我区互联网用户数、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均名列西北五省区前列;在西部12省市区中,我区的WWW站点数、域名注册数和上网人数居中等偏上水平。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施"三金工程"以来,全疆已发行各类银行卡计259万张,我区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均已实现了与全国联网。海关、商检、外贸、外运等部门各项业务流程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自动控制、自动监测技术已在建材、纺织、轻工、冶金、煤炭、机械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化培训工作成果显著,有53.7万人取得了不同级别的合格证书,其中有8.6万名少数民族学员取得了合格证书。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内外互动的创新格局
新疆对外科技合作不断开拓,大力引进技术、智力、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目前已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对外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在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中,重点在跟踪高新技术发展,着力于合作研究开发、引进技术和资金。在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邻近的中亚国家的科技合作中,重点在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矿业开发、有色冶金、地震测报等领域开展合作。
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644万澳元建成的"中澳绵羊育种中心",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研究基地和面向中亚开展高技术培训的基地。引进丹麦、德国的设备与技术,在达坂城建成的两个风电场,成了大型风机的国产化研发生产基地。利用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渠道派遣赴日研修生,并引进外国专家前来短期工作,实施科技合作多项,取得明显成效。同中亚五国的科技合作在近20个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近年来,国家305项目不仅获日本技术援助300万美元,而且同澳大利亚一家公司合作开展风险勘探引进资金2900万美元。太阳能利用还获得荷兰、法国的资助。
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在我区建立新疆小麦改良站,同亚美尼亚共建了中国新疆-亚美尼亚生物工程研发中心。我们还倡导并举办了中俄哈蒙"阿尔泰区域科技合作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并建立了四国六方的合作机制。
我们积极推进与东部省区的科技合作。"九五"时期,新疆同22个省区市及港澳地区联合实施科技项目188项,共同投入经费累计18.73亿元。此外,合作实施星火计划项目24项,引入资金3.2亿元、技术18项,已实施新增年产值4.3亿元、年利税2150万元。自2000年9月建立"新疆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以来,为新疆大开发服务的国内科技合作更加活跃。2002年7月举办了"中国科学院-天山北坡经济带科技合作昌吉洽谈会"。新疆科技计划中,同东部省市合作的项目约占项目总数的30%以上,而且比例正逐年提高。
三、开拓创新,在深化改革中加强科技能力建设
(一)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培育科技创新的源头
科研机构改革经过了多年的探索,通过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内部管理等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近两年向企业化转制,改革不断深入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我们坚持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双管齐下的办法,使转制院所普遍加快了自身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的步伐。在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改革的政策措施。如《关于向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职工提前退休的规定》对转制科研机构职工提前退休的条件以及可享受的待遇作出了明确规定;《关于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转制科研机构经过评估的国有净资产可以按50%国有、30%分配给在职职工、20%建立在职职工共有股的比例分割,还对用于安置退休职工的国有资产的剥离和土地使用权的处理等作出明确规定。这些政策措施,有效的解决了院所转制中人员分流和产权制度改革两大瓶颈问题。在资金方面,落实了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资金,有力地支持了转制后院所的发展。
社会公益类和农业类科研机构正在实施分类改革,其中有面向市场能力的要实施向企业化转制,难以面向市场将在进行结构调整和人员分流后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运行和管理。地州市属科研机构的改革已开始启动。
通过改革加强了科技能力建设。目前新疆已形成了重点实验室、科研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介技术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等比较配套的科技创新基地。
(二)在改革开放中,缓解科技经费严重不足和中高级人才大量流失的矛盾
针对新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投入不足的实际,多年来,我们通过积极组织申报科技项目争取国家资助,在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中引进资金,以开展科技创先活动促进县级财政加大科技投入,使我区在科技经费投入上实现了"三个超过":中央财政对我区的各类自治区科技计划的资助超过了新疆地方财政对这些科技计划的投入,地县财政拨的科技三项费用总额超过了自治区本级财政拨的科技三项费用,国内外科技合作引进的科技资金超过了新疆全区的财政科技拨款,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2002年,自治区又决定每年增拨两笔专项资金,用于我区高技术研究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
多年来,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和建立一些基金等措施,资助科技骨干开展工作;通过实施"西部之光"计划、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特培"计划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选拔优秀专家和各级拔尖人才,评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等措施,加强了我区的科技队伍建设;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一区多园"建设以及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在我区的实施,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大大加强了我区的科技队伍建设。我区承担的国家305项目,面向全国招标,广揽地学英才,优化组合攻关队伍,每年为实施该项而工作的外地科技人员就达1000多人。同时,我们重视调动本区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到两个"双管齐下":对上面大政策的贯彻与对各单位小环境的优化双管齐下,对科技人员改善物质待遇和加强思想教育双管齐下,用事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才大量流失的势头。
四、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开创科技兴新工作新局面
今后一个时期,新疆的科技工作要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密围绕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强化实施科技兴新的要求,落实科技兴新的主要任务:
实施四大工程:名牌产品培育扶壮工程;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标志性工程;区域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工程;素质工程。
突出七个强化:强化对科技兴新的领导;强化对科技兴新的投入;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区外的交流与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实现五个带动:加速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科技进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活动,带动科技兴地县、兴行业的发展;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建设,带动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行开发类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带动科技人才的分流重组;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带动支柱产业成长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新疆今后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可概括为:
抓重点的强化--抓好科技兴新"四大重点"("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贸"、"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强化;
抓环境的创造--为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特别是高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抓基础性工作--把科技的宣传和培训作为基础性工作大力做好;
抓难题的解决--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步解决科技经费严重不足、中高级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
抓工作的落实--通过深化对科技进步的考核和贯彻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落实《2001~2010年科技兴新纲要》;通过加强科技管理和大力实施各类科技计划,落实《自治区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纲要》。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