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以管理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努力开创福建科技工作新局面(福建省科技厅)
日期: 2003年01月15日 17:09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一、福建省科技工作进展情况

根据科技部的部署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今年以来,福建省科技系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加强调查研究,突出围绕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创新点、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调整科技工作布局,组织实施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较好的成效。

1.改革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机制,科技项目集成度进一步提高

加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力度。根据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组织实施福建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农业重大疫病虫害防治、新药开发及研发中心建设、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5个重大科技专项,以专项凝聚人才和队伍。在去年首次试行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和引入评审答辩机制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扩大招投标范围,对具备招投标条件的3个重大科技专项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

大力促进国家、省项目与地区、部门项目之间、各科技计划之间的衔接与集成。增加重大项目比重,集中有限的科技资金,着力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积极参与奶业发展、食品安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软件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今年共争取到国家科技项目229项的支持,对提高我省创新能力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推进科技源头创新和人才培养。一批电子信息、农业、医药与生物、材料与工程等重点应用性基础研究领域的项目被列入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受到支持;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尤其是那些归国并带回项目的留学人员得到项目资助,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了环境。

2.科技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创新创业环境日趋优化

积极稳妥地推进科研院所改革,现在已基本完成省属19个开发类科研院所清产核资和企业化转制工作。同时,努力推动省属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目标、方向、配套政策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积极探索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选择2家有代表性的科研院所开展改革试点,并制定了《福建省省属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意见》。

进一步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得到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3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德化陶瓷、惠安石雕、漳州金峰等3个民营科技园区,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把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重新修订了《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两个政府规章,并经省政府颁布实施。配合省人大开展了《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执法检查,强化科技执法工作力度。着力研究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配合省委部署,积极开展构筑福建"三条战略通道"中的科技发展战略、福建省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生态省和提升福建科技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3.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迈出新步伐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进一步整合。经省政府授权,对莆田、三明两个省级高新区园址和产业发展规划作了调整,撤消、设立了部分科技园,省级5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考核整顿整体实力明显提高。国家火炬计划闽东南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组织申报福州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今年已获得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启动建设。针对入世后政策环境的变化,重新起草制定《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目前正在与有关厅局协商会签。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发展壮大。今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5家,到目前为止,全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535家,其中43家企业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2002年,预计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可达1063.19亿元,比增2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6.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预计将达46.96亿美元,比增48.8%。

三是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取得新进展。研发了一批新型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字化电子音像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部分终端通讯产品、环保产品、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增加。化肥催化剂、光催化、稀土氮化硅陶瓷轧辊、高效转基因角蛋白酶等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及其产业化工作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资金支持,不少项目已形成产业。

四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步入新轨道。以科技部批准我省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省为契机,围绕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工作重点,紧密结合"数字福建"建设,制定实施方案,确定了我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氛围;建立组织管理框架,调动各方面优势力量协同运作;抓紧培训和培养各层次人才,培植发展技术服务机构;精心部署,加大投入,通过开展制造业信息化重大科技专项的招标,整合资源,稳步推进。目前,已启动实施9个区域试点,企业信息化工作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五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得到有力推动。加强创新资金管理工作,对省创新资金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及监理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和修订。到目前为止,省创新资金共资助了四批134个项目、金额5735万元。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支持,累计我省已有50个项目获得国家立项,资助总金额3731万元。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水平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和《福建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任务,研究编制了《福建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做好当年农业科技计划同《纲要》任务中实施十大农业科技行动的衔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渐加强。

一是农业科技继续向高技术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转基因水稻育种研究,建立了规模化、成熟的转基因水稻育种体系。保持两系稻育种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育成两系稻核不育系12个,占全国已鉴定的两系不育系的六分之一;育成并通过审定的两系稻组合4个,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超级稻和再生稻等研究,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获得大面积推广。此外,开展龙眼有性杂交育种研究,芦柑优质化生产,大黄鱼深加工和染色体组研究,以及海产品健康养殖技术等均取得突出成果,有力提升了我省名优水果和海洋产业技术水平。同时,以重大科技专项形式,对我省畜禽重大疫病和农作物7种重大检疫性病虫害进行研究,松材线虫、松突圆蚧控制技术已取得一定进展。启动建设了从事畜禽重大疫病研究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平台。

二是漳州(闽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园区核心区累计投资2.5亿元,引进外资企业37家(实际到资1100万美元),内联企业100多家,开发土地面积1万多亩,其中花卉科技园5000亩、果树科技园5000亩、茶叶科技园1000亩。在园区内已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项,这些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很好地发挥了引导、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星火技术水平和层次得到提升。启动实施"八大星火科技燎原行动",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和星火龙头企业发展。建成22个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3个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和星火外向型企业,2个国家级农村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科技示范镇。推进泉州湾--三明沙溪沿岸-闽北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在培育珍稀食用菌、竹藤、名优果茶、畜禽等八大支柱产业和示范推广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扶持星火龙头企业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5.深入开展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编制出台《福建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点》,为"十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基本框架。按照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作部署,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加强医药卫生、人口、资源、环境和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构筑新药研发平台,启动省微生物新药中试基地建设。加强中药现代化研究,先后建设了5个地道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研究及标准化种植基地。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等工作取得实质进展,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些技术问题获得新的突破。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被科技部列为全国"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区"的八个省份之一。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向示范区发展,以促进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

充分发挥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以及"院士八闽行"等一系列科普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及时总结推广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配合科技部在我省南平市成功举办"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现场会"。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由科技部等部委组织试点,向我国西北和西南各省区推广。积极组织一批为西部地区急需的科技成果,支援帮扶三峡库区、西藏林芝地区、新疆昌吉州以及宁夏自治区等地,受到对口支援地区的欢迎。

进一步推动科教兴市(县)工作的深入开展。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大科技专项,把市县科技事业建设纳入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协作提高山区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全省有45个市、县(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福州、泉州两个设区市和21个县(市、区)被国家科技部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

6.重视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在全省建立5个科技成果示范县和18个农村技术市场试点县(市、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2002年度共有181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农村技术市场体系信息网络建设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今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共有4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这是我省近年获得国家科技奖项最高、最多的一年。

以入世为契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组织召开全省专利工作会议,为入世后我省适应新形势发展、强化专利战略实施进行了总的动员和部署。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省知识产权局机构升格为副厅级,职能得到加强。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专利案件查处力度不断加大。设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支持专利申请。今年1-10月,我省共申请专利5375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295件,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5%和22.1%,在全国的排名从第9位上升到第8位。

7.科技中介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已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包括各类科技园区和孵化器等)、技术市场和决策咨询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000多个,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7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2个(在孵企业378家)、技术贸易机构1763个、人才中介机构153个这些机构业务主要涉及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供配套服务,为技术市场活动提供信息、决策咨询和评估服务等领域。同时积极探索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成立了省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目前,我省科技中介业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跨行业、跨地区的专业化、综合化的体系,为培育科技型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8.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日趋活跃

加强对国际及台港澳科技合作与交流。巩固加强同6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关系,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科技合作交流网络。鼓励更多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参与竞争,今年组织完成了80批科技考察团组赴境外进行科技考察、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抓住台湾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浪潮,组团考察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情况,及时研究对策,加大引资力度,承接台湾高技术企业来闽落户。与台湾有关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建立密切关系,闽台科技交往进一步活跃。推进联合国南南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举办了多期有30多个国家学员参加的园艺花卉和食用菌知识培训班,增进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扩大影响。

积极开展科技兴贸和对外科技招商。实施科技兴贸计划,抓好重点企业和示范基地,征集和扶持了一批科技兴贸重点项目,支持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组织省内企业大批科技项目,参加一系列国内外重大展览交易活动,搞好科技招商。在今年举行的北京"科博会"、厦门"9.8"贸洽会和重庆"高交会"上,我省参展企业签约10多亿元,收到积极的效果。

努力开辟国内科技合作新渠道。积极推进我省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名院名校之间,我省与上海、广东、黑龙江等省市之间,以及我省与国家在闽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与共建。加强与兄弟省市的横向协作与联系,组织省外调研,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和经验,在科研院所改革、科技计划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原有计划、方案进行调整、充实和提高。与此同时,也利用考察交流和对口支援等各种机会,积极将本省科技成果向省外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辐射推广,促其在省外生根、开花和结果。

二、2003年科技工作思路

党的十六大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阶段我们将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七次党代会关于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和推进"三个层面发展"的部署,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快科教兴省步伐,切实调整好明年的科技工作布局,瞄准科技增长点和制高点,加强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能,增加科技工作显示度,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定位。在谋划全省科技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中,我们将努力从经济建设中心任务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来规划科技,着力研究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从全省加快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从全国科技发展的全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拓宽视野,明确职责,着重强化规划引导、体制改革、政策扶持、环境营造、项目推动、人才聚集等"六项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努力促进产品深加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发挥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发展的筹划、支撑和推进作用。

二是抓创新。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导向作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环境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和引导科技管理人员站高一层,看高一线,努力实现从过去当配角、从局部考虑科技工作,向当主角、从经济全局谋划科技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计划和行政推动,向充分发挥市场引导和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转变;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依法行政转变;从一般性的学习向综合、持续学习和建设"学习型"机关转变;从"管理型服务"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在工作的组织、计划的安排和管理的方式上进行重要的创新,实实在在地推动科技工作进展,保持科技工作的与时俱进。

三是抓项目。通过科技项目,聚集人才,引导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以项目推动科技发展战略实施。一要逐步推行课题制管理,扩大课题研究人员的责任和权力,简化审批程序,加快科技计划和经费安排进度。二要搞好科技项目"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科技计划弥补市场缺陷、体现政府意志、配置科技资源的功能,紧紧围绕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我省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专项,下大力气支持一批具有创新点、增长点、制高点的大项目,同时,抓紧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备选库,确保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科技项目立项评审机制,扩大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规范程序,公开运作,健全开放、竞争、流动、协作的新机制。四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扶持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促其尽快实现产业化。

四是抓改革。要在职能转变、体制改革、政策扶持、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建设、中试培育等方面创造条件,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凝聚合力,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要认真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科技行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开发,努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新建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加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多种支持。鼓励转制科研院所大胆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切实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促进其尽快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五是树典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园)、民营科技工业园区、福州地区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区、星火产业带、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其示范辐射效果。树立各类科技进步的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加快推广,普及科学技术,进而提高全社会整体的科技进步水平。

根据这些要求,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建设,继续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按照科技部提出的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有关部署和省委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总体要求,及时调整我省科技工作布局,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整合力量,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进一步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转基因水稻、食品安全等重大科技专项,继续抓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大项目推动的力度,力求在一批重点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2.推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集中优势力量,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领域作为我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战略性的发展重点,筛选和扶持一批原创性研究项目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整合现有闽东南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等资源,高质量建设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发挥创新资金的促进、引导作用。继续以制造业信息化为切入点,全面落实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技术攻关、技术服务支撑和企业应用示范三大任务,探索具有我省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

3.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抓好《福建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落实,组织实施"十大农业科技行动",启动建设各类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重点实验室。以生物技术为重点,增强我省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继续在良种工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农业科技示范等方面,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力争突破和创新。切实抓好泉州湾-三明沙溪沿岸-闽北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和农村科技信息网络,继续推动星火计划向"高群外"发展。

4.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人口、医药卫生、防灾减灾、城镇建设与居住环境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围绕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部署,开展食品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切实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技术问题。组织"生态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新建一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快新药研发及地道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组织开展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组织做好"科技活动周"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努力创造浓厚的科普宣传氛围。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在加快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的同时,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扩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鼓励转制科研院所大胆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动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的结合与联动,探索聚集省内外科研力量、扶持特色优势产业、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机制。继续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

6.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扶持、激励、规范的政策措施,组织和动员专业技术力量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一要抓紧建设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及其信息网络系统,依托地方各级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办好科技园、软件园、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各种企业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所和风险投资机构。二要强化全省技术市场与科技推广服务网络、行业协会和咨询机构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科技中介的作用。三要增加引导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加强中介机构的分类指导和试点示范,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中介人才,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中介服务。四要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中逐步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从业人员资格审核制度,加快建立我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使之更好地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服务企业。

7.拓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通道,提升科技对外开放水平。在山海协作上要着力发挥科技的作用,抓好科技扶贫,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在对内联接上要深化我省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与共建,抓好西部对口支援,推进技术传播与辐射;在对外开放上,积极探索在省内主办国际科技会展和赴境外参展、办展,提高科技招商的实效。加速培养科技型经贸管理人才,鼓励支持更多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参与竞争。加快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的建设,办好明年3月联合国南南合作枢纽国高官会议,为部长级会议打下基础。抓紧制定省科技兴贸"十五"规划,培植出口重点企业、重点城市和出口基地,营造良好的科技兴贸环境。继续推进与台港澳的科技合作,做好承接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工作,吸引台湾大企业来闽投资科技事业。

8.推进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深入贯彻《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进一步制定完善科技体制改革、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经费管理等方面的法规与政策文件,认真营造适应WTO规则和科技进步需要的政策环境。改进科技成果管理方式,继续拓展农村技术市场,积极培育成果转化评估中介机构。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进一步扶持专利申请,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科技、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