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上海科技工作面临加入WTO的挑战和机遇,继续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围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主题,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平台建设与项目攻关并举,科技原创力建设加强
继续按照"三势、两点、一权"的工作思路,通过建设和完善技术平台与组织实施具有长期竞争力项目的联合攻关,提升上海科技的原创力。
在技术平台建设上,通过加强前沿性、基础性、公共性项目的国际、国内合作等多种途径,提高平台建设的起点与研究水准。今年重点建设了模式生物平台、生物信息平台、药物制剂平台、微机电系统加工平台、可信的安全电子政务平台,以满足在基因组研究、新药开发、精密器件集成、电子政务推进等方面的需要,促进了资源共享和创新团队的形成。
在项目攻关上,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的集成,围绕国家目标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主动组织和凝练项目。已启动数字城市空间、多媒体、软件中间件、多种脏器移植、药物设计、抗体工程、功能高分子材料、都市生态农业等17个重大项目,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掌握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同时,参与科技部重大专项研究计划的燃料电池轿车已取得可喜进展,燃料电池轿车台架样车已研制成功。
--引导与辅导结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根据入世的新要求,在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上,引导与辅导结合。
一是设立"专利二次开发"和"技术标准"两个专项计划,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今年已投入3400万元用于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二次开发"研究和技术标准研究,突破技术壁垒,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
二是通过政策辅导,鼓励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获取技术信息、把握市场机会,提升技术能级。如万达信息公司,已在美国设立研发基地,并在上半年已取得两项美国专利。上海复星实业与上海基达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硅谷创建海外研发中心,成功开发出HIV病毒UT-PCR定量诊断试剂盒、肿瘤早期检测试剂盒等产品,现正积极着手将上述成果在国内进行临床试验,加快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三是发挥三资企业在技术创新主体中的作用。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沪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目前全市已有80多家外资机构在沪设立研发机构,涉及信息、生物、化工、汽车等各产业领域,对广纳贤才,提升上海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硬环境与软环境结合,创新氛围不断优化
一是专业化孵化基地的建设启动。启动软件专业孵化基地的建设。"863"软件专业孵化器(上海)基地的建设已获国家科技部批准。该孵化器的建立,将有助于推进软件技术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提升本市软件业的整体水平,推进上海软件产业的发展。
二是继续推进科技管理制度改革。为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吸引海内外优秀科研人才参与政府科研项目的实施,提高本市的科研水平和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市科委会同市财政局等部门制定了《上海市科研计划课题制管理办法》。该办法将在课题的责任人、立项管理、经费管理、课题实施管理、课题验收与资产管理、课题监督与信誉度评估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管理办法,使课题的立项更加符合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更加行之有效。
--发挥科普场馆与"科技周"作用,市民科技素养提高
为提高市民科技素养,上海举办了以"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的2002年科技活动周。此次"科技活动周"在社区、企业、基地、学校等不同层面展开,根据不同的群体,以科普讲坛、诺贝尔奖回顾展、网上科技周、科教电影展映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了322项科技普及活动,前后共有250万人次参加。科技活动周充分展示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态势,让广大市民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未来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大型科普场馆的作用日益明显。至2002念10月份,去上海科技馆参与活动的人次已达250多万,每天活动的人次达近万人。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海也将进入建设世界级城市的发展新阶段。在这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优势,并将这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新任务,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上海科技工作将进一步推进创新源泉、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和创新环境的建设,不断完善上海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在更高的起点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总体目标
到2007年,上海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国家重要的知识生产中心、知识服务中心与高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一批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和科技领军人物相继涌现,在若干领域作出世界级的贡献;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领域获得并积累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关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主要工作
基于以上目标,未来五年上海科技工作将重点围绕"四个力"进行部署,即逐步提高科技原创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以及科技融入世界的亲和力。
1.提升科学技术原始性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科技原创项目的布局。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性科研项目的实施,加强地方科技资源的匹配,力争在参与、承担和领衔国家项目的过程中,提高上海科技原创力。在本市科技经费的预算中,将划出一定比例用于交叉学科和非共识项目的研究,逐步扩大科技原创项目在整个科研立项中的比重。二是构建一批世界级的研究机构。选择一批力量精干、研究任务重要、开放度高、运转效率高的基地作为下一阶段研究机构建设的扶持重点,力争构建一批具有世界级研究水准的科研机构。三是完善科技原创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一网两库"的建设。"一网",即大型仪器公共服务网,"两库",即国际技术标准库和科技信息数据库。同时,在完善已有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构建安全电子政务等一系列公共技术平台,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整合,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本市开展研究,提升上海研究的整体水准。
2.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一是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构筑产业竞争优势。继续实施集成电路设计等科技专项计划,为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积累力量。同时,在重点领域继续实施专利技术二次开发和技术标准专项,形成一批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建立若干国际认可和一大批国家认可的技术标准。二是立足区县优势,扩大新兴产业规模。选取若干产业化基础较好、创新力量相对集中的区县,紧密围绕区县的优势产业,发展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新兴产业基地。三是探索应用技术研究新机制,提升制造业技术能级。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新机制的探索,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支持为辅助,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组织主体和决策主体的产业技术公共研究机构。四是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促进知识服务业繁荣。依托行业协会,重点培育和强化三类科技中介服务:即面向知识生产过程的专业服务,促进知识流动、技术扩散和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中介服务,适应科技企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业服务。
3.提高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一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设立世博会科技专项,为世博会的举办提供科技保障。同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大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产品的开发,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产业的废弃物排放。开发和推广新型能源与节能技术,协助构建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技术的水准。在加强医学基础研究的同时,以器官移植、脑卒中诊治、创伤和再生医学等为重点,提高临床医疗的水平,同时大力推进生物芯片等新诊断技术的应用。三是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以"源头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为重点,加大农业科技攻关的力度,力争在强优势超级品种、农业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现代工厂化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以及精深加工和绿色贮藏保鲜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并推广应用。四是加强公众的科学技术普及。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活动,让群众学会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此外,积极探索新的机制,激活本市科普资源,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4.强化科技融入世界的亲和力
一是积极推进国家、地区、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参与世界重大科技计划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贡献。加强地区政府间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进一步拓展在基地、人才、基金方面的合作。二是发挥外资研发机构的知识扩散效应。抓住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产业转移的时机,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沪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以合资、合作的方式组建研发机构、设立研发基金,使上海成为外资研发机构和世界优秀人才的集聚地。三是加快创业投资相关市场建设。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为切入点,以技术交易和技术产权交易为载体,充分借助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的力量,加快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构筑辐射全国的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四是集聚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通过加强对优秀人才的跟踪培养、吸引海内外科研领军人物、关注"小人物"成长、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等多种途径,加快上海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速形成一支科技创新顶尖人才队伍。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