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兰州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27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在科技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兰州高新区紧紧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建区宗旨,以项目工作为先导,不断优化软硬投资环境,积极探索新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技工贸总收入从1991年的1.21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61.3亿元,增长了50.6倍;工业总产值从1.25亿元增长到55.3亿元,增长了44.3倍;增加值从3022万元增长到16.6亿元,增长了54.9倍;利润从794万元增长到3.9亿元,增长了49.1倍;税收从258万元增长到2.49亿元,增长了96.5倍。2002年兰州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85.5亿元,比上年增长39.5%;完成增加值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工业增加值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完成利税7.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税收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完成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截止2002年底,注册进区企业总数达498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48户,外商投资企业32户。企业中过千万元的达到68户,其中过亿元的19户,过5亿元的5户。兰州高新区已发展成为兰州地区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辐射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示范区,培育科技企业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功能区,对外开放的试验区和兰州市乃至全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兰州高新区发展的几点经验与体会
(一)领导重视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在2000年,市委、市政府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下发了《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授予高新区市级经济、行政和社会管理权限,业务直对省相关部门,对四个农村5.35平方公里的区域实行"封闭"管理试点,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督促检查高新区各项管理权限的落实,研究解决实施"封闭"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为高新区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不断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是兰州高新区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兰州高新区创建伊始就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已完成新建区3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8.7亿元,保证土地征用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就配套到哪里,做到基础设施超前保障。随着新建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注重创建优美的城区环境,加大了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力度,区内绿化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为客商提供了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我们十分重视和完善支撑服务体系,不断强化高新区的服务功能,工商、税务、法律、公安、会计、银行等服务机构均已落户兰州高新区,满足了企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兰州高新区视环境为生产力,把服务当作生命线,强调"亲商、扶商、富商、安商"的服务理念;强调"诚实守信、透明高效、合作双赢"的服务宗旨;强调"你投资我开路,你经营我服务,你困难我帮助,你受益我保护"的服务精神,在服务观念上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做到"把千难万难留给自己,把方便实惠让给企业",不断加大高新区"服务高地"的建设力度,精心打造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金子招牌,创立了让每一位客商都觉得高新区人"可亲、可敬、可交、可信"的投资环境。在兰州发展环境年测评活动中,兰州高新区的优质服务和微笑服务得到了企业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三)深化改革是高新区增强活力的强大动力
兰州高新区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按产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内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外实行开放式运作。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思想,坚持"精简、高效、务实"的原则,因事设机构,因岗设人员,完成了从管理型机构向服务型机构的职能转变,逐步实现了"一幢楼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高效便捷的运行机制。作为兰州市政府派出机构的兰州高新区管委会,在政府管理上贯彻"四管四不管"的原则,即管宏观不管微观,管规划不管计划,管市场不管企业,管服务不管事务,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摆正了管委会与企业的位置,实现了管委会行政职能与企业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园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活力,促进了高新区的发展。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发优势的不竭动力
我们主动邀请中科院兰州分院、各个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到高新区参观,并通过召开院地合作座谈会,加深了解,寻求合作的介入点。加强与省教育厅、各大专院校合作,对国家、省列为重点的学科跟踪服务,扶持院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内的企业纷纷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或技术开发中心,提高了自己的持续创新能力。目前,已有14户企业与国内外33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如甘肃紫光以清华大学为依托,寻求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南特数码与铁院共同建立了实习基地;联创科技与兰大共同建立了计算机科学博士生流动站。这些企业借"外脑"搞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让高校、科研院所或以技术入股、或人员兼职、或技术转让、或项目负责等多种形式进入企业,联合进行新产品开发或技术攻关,以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深层次技术、产品和管理等问题,大大加快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项目开发步伐,提升了企业的管理品质,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有效的促进了高新区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开发体系的形成。
(五)有效的扶持激励机制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我们相继出台了《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扶持产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扶持高新技术重点项目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扶持激励政策,并对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及实施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监督,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努力加强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金融为支撑、企业为基础"的融资机制。兰州高新区已累计给企业返还税金3303万元,仅2000年、2001年就为区内企业争取到国家创新基金1175万元;争取到市扶优扶强资金、省计委前期工作费、国家外经贸部扶持贷款、国家计委扶持资金等共计4670万元。为了加快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为联创科技、南特数码等企业注入了国有资金,积极帮助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为了培植税源,高新区对一些拥有一流技术和广阔前景的高科技项目,由高新区财政资金倒贴,在土地出让时予以最优惠的价格。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的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六)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产业化是高新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兰州高新区从这个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高科技产品为重点,不断开发和提升产品的技术档次和科技含量,共完成国家级火炬计划46项,省级火炬计划52项,储备了一批技术领先的产品和项目,培育成长起一批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产品。如甘肃天星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定向结晶铽镝铁大磁致伸缩材料,产品出口到欧洲、北美等地区,从而成为国内第一家能够批量生产高性能稀土大磁致伸缩材料的高科技企业。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在形状记忆合金研究与开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成果,开发出的"TiNi形状记忆合金系列骨科器械"已打开美国、加拿大、巴西、菲律宾市场。
(七)大力推进孵化器建设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在市政府、省科技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和大专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成了大学科技园、兰州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专业园区。区内孵化器不仅在数量上增多、质量有所提高,而且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涌现出了面向特定技术领域和特定创业群体的多种新型孵化器组织形式,同时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们依托兰州大学、甘肃工业大学、西北民族学院、兰州铁道学院等高校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建成了大学科技园,在运行中实行"一园多点"的模式,充分利用大学现有的中试基地进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兰州地区科研、人才等综合优势,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成了国家级兰州软件园,努力形成兰州地区软件企业的优势集成和产业集聚,并担负起兰州信息港建设中软件产业园建设的重任。软件园内企业已达41户,其中27户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生产约100项软件产品。近3年,有1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有4个项目获得320万元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2002年,软件园完成技工贸总收入9.7亿元,其中软件产值4.2亿元。
(八)广揽科技人才是高新区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举措
在实行"火炬计划"、"科技项目推广计划"时,优先支持科技人才研发的高新项目,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努力打破"科""企"双方在人才交流上的界限,建立具备信息咨询、招聘服务、人才测评、社会保障、资源开发五大功能的人才交流中心,为人才的双向交流提供强大支撑。目前,兰州高新区内从业人员已达27437人,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资源达到16949人。在人才资源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867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70%,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358人,中级职称的3899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45.2%,有博士98人、硕士316人、留学归国人员39人,构筑了兰州高新区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一)更新理念,调整思路,增创招商引资工作新优势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把招商的重点放在新建区,积极吸引"高、新、大"项目入驻,在招商理念上,既要放开手脚、不拘一格,又要寓管理于服务中,坚持内引外联、内外并举;既重前期引资,又重后期服务。在招商策略上,实现"三个转变":全方位招商,由单纯注重境内招商向境内、境外招商并重转变;多层次招商,由单纯注重引进跨国公司向同时注重引进配套协作企业转变;广渠道招商,由单纯依靠"走出去、请进来"向同时注重"以商招商、以外引外"招商方式转变。在招商工作中,建立起项目"包揽式"、"跟踪式"和企业经营3条服务线,
(二)立足区域,突出个性,增创特色产业新优势
根据国家科技部"西部新材料行动"和省市政府"工业强省"、"突出工业、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省科技厅建立兰、白、金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的安排,结合兰州高新区"二次创业",把甘肃、兰州有一定产业基础、资源基础、技术基础、人才基础的新材料产业和石油化工产业作为自己的特色产业和发展重点。通过积极筹建兰州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培育以高性能、高质量、高稳定性、高技术为特点的新材料产业群,把特色产业做大做亮,促进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抢抓机遇,拓展空间,增创"一区多园"建设新优势
为了全力推进兰州高新区"二次创业",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发挥兰州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启动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的建设。
(四)促进结合,完善体系,增创科技创新新优势
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狠抓技术创新,以迎接入世后的挑战,大力抓好技术创新源头建设,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相结合,努力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高新区积极推动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五)深化改革,转变作风,增创体制新优势
通过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充分行使好市委、市政府授予的规划、土地、建设、财政、工商、税务和项目审批、劳动人事等市级管理权限。推行竞争上岗和聘用制,转变工作作风,强调敬业奉献精神和高效服务理念,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深化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让总公司全面承担起园区的社会服务工作,使创业中心逐步向企业化方向转变,真正使他们成为兰州高新区发展的左膀右臂。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继续完善"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通过网站等多种方式,公布各项优惠政策、办事程序等,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现场办公制度,设立主任热线电话,及时了解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倾听企业的呼声,把提高服务水平作为一项重大工程长抓不懈,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快。
(六)优化环境,加大力度,增创开发建设新优势
为了打破没有土地储备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大征地工作力度,2003年上半年完成雁滩800亩土地的征用,使急需建设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推动新建区的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要按照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园区品位和形象,提高环境质量,为高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提供一流的工作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交流环境,真正把新建区建设成为兰州环境最优、规划最好、功能最全、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区域。要按照兰州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各村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等实际情况,制定出既符合兰州高新区产业发展要求,又适合各村特点的发展规划,使封闭管理农村的经济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使广大村民生活水平在兰州高新区发展中得以提高。
(七)勇于创新,以才兴区,增创人才队伍建设新优势
要不断完善发展、吸引、培养和保护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政策、措施和规划,鼓励科技人员创业,解决吸引创业人才中的各种难题,以此来抢占人才高地。树立全新的用人观念,做到"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把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同培养引进一批高科技拔尖人才相结合,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在科研开发、自主创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绿色通道。努力优化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认真落实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起一种"无微不至"的人才环境。指导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和制度,共同营造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良好市场氛围,逐步形成一支有超前意识,创业精神、善于开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八)拓宽渠道,加快步伐,增创投融资体系建设新优势
要着力培育资本市场,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兰州高新区的建设发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起以兰州高新区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创新基金和以兰州高新区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重点支持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强。积极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兰州高新区,为本地风险投资的发展起到引导示范作用,从而推动本地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组织证券、投资、评估、交易、专利、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进入园区,为企业提供融资、股改、上市等服务。继续帮助区内优秀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类扶持基金,经常性的召开银企座谈会,向金融部门推介一些好企业和好项目,吸引金融部门参加科技成果转化和扶持企业发展。加强信息沟通,引导条件成熟的企业改制、重组、争取上市,进军资本市场,实现多渠道融资,使知识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不断优化配置,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撑。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