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贯彻十六大精神 加快二次创业步伐(合肥高新区管委会)
日期: 2003年01月15日 18:11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02年合肥高新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科技部的直接领导下,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极大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2002年工作回顾

(一)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

在高新区的建设中,我们始终高举改革的伟大旗帜,按照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

高新区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还有很多不完善、不适应的地方,迫切需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2002年高新区以市县机构改革为契机,本着"精简、高效、统一、稳定"的原则,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进行了管委会新一轮机构改革,做到了合理调整机构,重新界定职能,解决了上一轮机构改革后出现的运行机制复归问题。改革着重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压缩管理层次,精简管理机构。在机构和人员问题上该设的设、该并的并、该撤的撤、该转制的转制、该精简的精简。二是实现了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用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办好管委会直属企业。三是实行了新的用人制度,用创新意识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激励、竞争机制,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和能力。我们还根据高新区的特点,按照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实行全员聘用制。其中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

改革给高新区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各项工作蓬勃发展,蒸蒸日上。2002年高新区投入3.8亿元,基本完成了新增9100亩土地的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当年基础设施配套面积超过了前十年的总和;新增企业115家,总投资13.5亿元,注册资本12.5亿元。高新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26.07亿元,开工建筑面积210多万平方米,竣工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160多万平米,绿化覆盖率达42%。在集中新建区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400多家,项目500多个,总投资120.9亿元,注册资本104.7亿。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113家,总投资7.01亿美元,注册资本5.72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3.67亿美元。

预计2002年全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6亿元,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利税24.7亿元,财政收入2.5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102亿元。

(二)高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大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高新区始终把高科技项目视作高新区的基础和生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高新区实施的项目中,高科技项目占主导地位,科技型企业占进区企业总数的80%以上,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91家,占全省的近40%。目前高新区有火炬计划项目131个,其中:国家级项目79项、省级项目52项。荣事达三洋、国祯环保、合力叉车、三联科技、江淮汽车被科技部列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网迅公司"网络会议系统"等3个项目被科技部、外经贸部列入国家科技兴贸行动计划项目。中科大讯飞、荣事达科源、英科智控等公司还被批准为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创业中心、软件园、留学生园、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企业园分别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创业中心、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民营科技企业园。目前,高新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级工艺装备试验基地1家,国家级检测中心8家,国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

进区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一大批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生物医药和软件产业的发展鼓舞人心。目前高新区已建成合肥生物医药园,有生物医药企业60多家,已投产的有显臣制药、兆峰科大、安徽桑尼、大东方药业、金陵药业、安科生物等近20家,以成为安徽生物医药发展的重要基地。合肥软件园是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目前,进园的软件企业已达100多家,美国Nasdaq上市的Tiva、Webex等在高新区创办了英图、网迅、亚微、美通等公司,日本Softbank、Sun-star投资科大恒星公司,国内的华力、浪潮等佼佼者也都在这里落户。在区内经过数年培育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司,也已与2002年9月在上交所成功上市。

(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再掀创新创业二次高潮

如果说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是第一次创业的话,那么,现在的"一区多园"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开端。

合肥高新区以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合肥软件园、合肥生物医药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形成了以"一区多园"为特色的较为完整的创新体系。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管委会对直属专业孵化器进行了资源整合,将软件园、留学生园、生物医药园、创业服务中心合并组建新的创业中心,为孵化企业提供更加系统的服务。另一方面,我们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精神,一视同仁地做好对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科技产业投资公司创业服务中心等孵化器的服务工作,完善由中试孵化、资本市场、专业中介服务和信息网络等有机组成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各级各类科研机构进区发展,让科研人员能够留得住,科研成果能够就地产业化。我们将结合高新区发展的实际,探索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汇聚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四)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优越的创业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宽松的人才政策、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服务,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来高新区创业。目前,已有15000多名科技人员进区创业和工作,占区内就业人数的38%,其中博士147人,硕士59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831人,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科技创业型的人才高地。

应该看到,高新区经过十多年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先进高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总体规模偏小,经济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缺少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在建大项目;软件和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总量不大,没有上规模,影响大的龙头企业。

二、2003年工作设想

下一步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产业规模这一主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按照"一区多园"的布局思路,尽快在区内集中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壮大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培植一批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项目,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亚太地区有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明显、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2005年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力争在现有基础上翻两番。为此,我们将着重抓好如下工作:

(一)全力壮大产业规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紧紧围绕"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理清思路,进行发展目标定位,调整集中新建区发展规划,珍惜有限的土地资源,将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把集中新建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针对高新区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将以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作为突破口,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发展,力争在3-5年内形成具有规模优势和明显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具体措施为:

一是加快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高新区规划的信息产业基地位于黄山路西端,紧临人工湖。已安排20多家软件企业进入基地发展,首批5万平方米专用厂房即将交付使用。信息产业基地项目已被初步列入安徽省5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支持项目。

二是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模式可以概括为"建设一个专业孵化器,构筑三个研发平台"。其建设采取政府投入引导市场筹资的方式,按照生物医药行业的要求,建设专业孵化器,依托区内现有企业的科技人员和科研设施构筑生物药品研发平台、化学合成药研发平台和中成药研发平台,建立面向国内外科研人员开放的医药研究基地,为高技术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高新区已经完成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的建设工作,在孵企业达38家。据投产见效的25家企业统计,2002年技工贸收入超过3亿元。占地200亩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已有9个项目签约,即将开工建设。

三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扶持优势企业上规模。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三大产业涌现了讯飞、恒大、三晶、安科、显臣、三宇等一批项目科技水平高,产品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将从中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在融资渠道、改制上市、规划用地、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用3-5年的时间,把这些企业由小育大,由弱培强,培育一批技术水平一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形成集群优势。

四是加强对大企业服务。大企业是高新区经济的支柱,做好大企业服务工作始终是高新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管委会建立了大企业联系制度,管委会领导成员对口联系3-5家重点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五是继续加强各类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强化"一区多园"格局。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基地,是高新区的特色。我们将继续做好对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的配套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创业园、软件园、留学生园的功能,搭建各类高水平的专业孵化平台,逐步建立以中试孵化、创业资本市场、专业中介服务和信息网络等有机组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孵化企业,为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提供后备力量。

六是加大高新区孵化资金和三项经费投入。为培育企业、孵化项目、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区从财政拨款专门设立了孵化资金和三项经费,对创新性将,存在经费困难的企业予以资助。管委会创业中心以借款和参股等形式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2002使用孵化资金288万元,及时、有效的支持了一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创业中心共使用孵化资金40次,累计金额1031万元。

七是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高新区将进一步加强力量,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参加市技术创新资金投标,引进风险投资基金,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拓展融资渠道。

(二)调整思路、勇于创新,拓宽招商引资的领域和渠道

招商引资始终是高新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负重自强,立足自身,处理好、解决好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在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进一步为投资者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体制和科技的创新环境,优越的人才环境,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高新区将调整招商思路,重点转移到吸引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大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上来。中国已经加入WTO,高新区将抓住美国、日本、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型的契机,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电子信息等产业招商力度。加强与国内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经常性联系,吸引其入区兴办高新技术项目。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纽带的招商引资新机制。配合现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产业关联招商,进一步探索网上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新型招商形式,组织好重点招商引资洽谈会,提高招商成功率。加强与APEC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招才引智和创新互补作用,利用APEC网络招商引资。

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的管理。及时更新充实,跟踪国家、省、市火炬计划、技术创新、技术升级、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搜集大院、大所科技成果,挑选高新技术领域重点项目,更新、充实、完善项目库,实施项目动态管理,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载体。

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强化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职能,土地、规划、税务、工商等部门积极配合和支持招商工作。创新招商意识,把招商机构视为营销部门,充分发挥经贸局、招商中心、创业中心、软件园等招商队伍的作用,既压担子又给条件,实行专业招商目标考核责任制,把招商实绩与个人得益挂起钩来,调动招商人员的积极性。

实行全员招商,落实招商目标考核制度,将全年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做到"每个部门有任务,人人身上有指标"。实施必要的奖励制度,鼓励全体员工和社会各界参与招商引资。

(三)完善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

高新区将在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机关及窗口行业的管理,完善服务功能,营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规范全体人员的行政行为,实现依法行政、科学理政、从严治政。从制度上采取强有力措施,实现防腐关口前移,弘扬清正廉洁,防止部门权力利益化。杜绝吃拿卡要的行为,只要出现这种行为,坚决从严查处。定期开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自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二是健全中介机构,完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科技咨询等中介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创造条件加强券商与企业的联系;完善幼儿园、中小学、商业网点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与银行、电信、邮政等单位的协调和引导,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着力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方便、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环境。

三是构建人才高地,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人才引进和管理的有关政策,创造优惠条件,树立为人才服务的全新意识,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使高新区成为人才的聚集高地,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化改革,推动体制创新

高新区管委会本着"精简、高效、统一、稳定"的原则,围绕制度创新、机制转换和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新一轮的综合配套改革,压缩了管理层次、精简了管理机构;实现了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实行了新的用人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新区管委会虽然刚刚完成新一轮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管委会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发挥市场机制在技术创新和科技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集中力量搞好制度建设、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在社会保障、企业运行、用人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保证企业集中精力开展成果转化;在劳动人事管理、投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中介组织管理等方面制定并落实有关规章制度,实行"一站式"服务使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