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工作成效、经验和2004年主要工作任务(铁道部)
日期:
2004年03月04日 10:56
来源:科技部
一、2003年铁路科技工作成效
(一)全面推进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
为加快实现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技术现代化,铁道部提出了实现装备现代化所两个目标:一是实现机车车辆装备的现代化。以先进的电力、内燃两大类四个品种的客、货运机车、动车组和客货车辆作为主要技术装备,基本适应全路运输需求。客运专线和提速干线客车最高速度达到200km/h及以上;货车最高速度达到120km/h;繁忙区段货运列车牵引定数为5000吨。二是实现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现代化。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推动我国机车车辆工业逐步实现掌握世界一流的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建成世界一流的生产基地,使我国机车车辆企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积极推进大秦线扩能工程
围绕大秦线开行2万吨列车,实现年运量翻一番,达到2亿吨的要求,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研究,结合北京铁路局进行的万吨列车试运行,初步完成了大秦线技术改造和装备配套的方案,为大秦线运行2万吨列车提供了技术依据。
(三)全面推进铁路信息化建设
制定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把加快实现铁路运输生产调度指挥智能化,努力推进铁路客、货营销社会化,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建设和完善铁路运输通信网作为重点内容,积极开展新一代调度集中(CTC)、中国列车控制系统(CTCS)、GSM—R数字移动通信的科研攻关,完成了全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建设,按照科技部的要求,组织了开展了“铁路信息化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四)积极开展青藏铁路科研工作
围绕青藏铁路建设和未来的运营,积极开展青藏铁路冻土、气候影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开展青藏线高原机车、通信信号、供电系统等装备的研制,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五)组织进行了秦沈客运专线动车组试验
组织进行了秦沈客运专线中华之星、先锋号动车组的考核试验,对已完成的秦沈客运专线线桥工程、信号工程等项目进行了验收,并对秦沈客运专线进行了两次平推试验,为京秦沈通道的开通提供了依据。
二、2003年铁路科技工作的经验
(一)铁路科技必须坚持面向运输生产主战场
铁路科技工作必须为运输生产服务,尤其是为跨越式发展服务。在实施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强调科研成果必须为整个运输系统的高效、安全、适应市场的运转服务。实践证明,市场的需求就是科研的方向,铁路科技工作只有围绕运输生产急需,集中力量协作攻关,才会做出更大成绩,才能有大的作为。
(二)重视铁路技术标准、技术政策和技规的制定
实施跨越式发展,技术政策、技术标准要先行。要紧紧围绕实现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大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注重标准的实施和研究,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提高铁路装备技术水平和档次。
(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开放协作抓科研的道路
跨越式发展对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集中有限资金,重点突破关系铁路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要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一种开放式研究的机制,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技术,充分发挥社会研发力量的作用,加强科研领域的竞争。
(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企业是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关重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就是要让企业在立项决策,资金投入,研究开发,承担风险和受益等方面都发挥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了铁路的科技进步。
三、2004年铁路科技的重点工作
2004年是落实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各项工作的关键年。铁路科技工作要以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为指导,紧贴实际,服务运输,以“高速、重载、信息化”为主攻目标,系统解决200km/h及以上相关的配套技术问题,集中力量实现技术跨越,进而推动铁路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和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主辅分离,减员增效进程,为铁路改革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提高铁路建设技术水平
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形成覆盖全国的快速客运网络和大能力货运网络。为此,铁路线桥隧等基础设施专业将围绕新线和高速铁路建设、既有线改造、行车安全,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领域,积极研究吸收国内外最新成果和技术,突出重点、抓大放小、强本简末,开展科研攻关,不断推进铁路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推进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铁路既要发展高速,又要发展重载,既需要运输密度,又需要重量。这对铁路技术装备,尤其是机车车辆技术装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快速提升。要积极开展高速技术装备的研制,做好200km/h机车车辆装备的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工作,积极开展120km/h快运货车配套技术的研究。
(三)确保第五次提速顺利实施
进一步加快快速路网建设,铁道部决定2004年要实施第五次提速。与前四次提速相比,第五次提速的幅度和技术难度更大,需要进一步总结分析既有线提速经验和问题,系统研究线桥等基础设施技术难点和措施,研究在确保客车安全前提下,货车提速引起的相关技术问题,通过技术创新,解决有关技术难题,为实现第五次提速创造条件。
(四)开展铁路信息化建设
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铁路运输生产实际,总体部署,系统优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开发,统一应用的技术政策。要加快实现铁路运输生产调度指挥现代化,推动大秦线和广深线两个调度集中(CTC)重点工程的研究和建设;抓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等项目的实施。继续抓好货运营销系统建设;推动客票电子商务的建设。积极开展GSM-R网络建设相关工作。
(五)以大秦线为突破口,发展重载货运技术,完善重载运输系统
围绕大秦线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实现2亿吨运量的目标,重点开展装备研制和运输组织研究,建立调度信息系统,提出线桥设备适应性和对策,为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要积极研制双层集装箱专用车辆,建设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为繁忙干线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提供技术依据。
(六)加强科研攻关,将青藏线建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
要明确青藏线建设的三大目标:旅行时间最短,无人化,免维修。继续抓好冻土技术攻关,积极开发基于GSM-R的通信信号系统,针对信号、电力、房建、给排水等专业进行重点攻关,要依靠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队伍将青藏铁路建设成高起点、高质量和高标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使青藏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时间的考验和旅客的评价。
(七)建立安全监控网络,形成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要以保障旅客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依靠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科学管理和高素质人员,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积极推进沪宁线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在全路的推广建设,实现车对地、地对车、车对车、地对地安全信息的全程覆盖和数据共享,用科技手段保障行车安全。
进入21世纪,中国铁路走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铁路科技将更有作为,将为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再铸辉煌。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提供运力支持的重要使命。为此,铁道部党组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通过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和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早日实现中国铁路的现代化。总结2003年铁路科技工作经验,按照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要求,部署2004年铁路科技工作重点,对铁路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2003年铁路科技工作成效
(一)全面推进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
为加快实现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技术现代化,铁道部提出了实现装备现代化所两个目标:一是实现机车车辆装备的现代化。以先进的电力、内燃两大类四个品种的客、货运机车、动车组和客货车辆作为主要技术装备,基本适应全路运输需求。客运专线和提速干线客车最高速度达到200km/h及以上;货车最高速度达到120km/h;繁忙区段货运列车牵引定数为5000吨。二是实现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现代化。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推动我国机车车辆工业逐步实现掌握世界一流的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建成世界一流的生产基地,使我国机车车辆企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积极推进大秦线扩能工程
围绕大秦线开行2万吨列车,实现年运量翻一番,达到2亿吨的要求,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研究,结合北京铁路局进行的万吨列车试运行,初步完成了大秦线技术改造和装备配套的方案,为大秦线运行2万吨列车提供了技术依据。
(三)全面推进铁路信息化建设
制定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把加快实现铁路运输生产调度指挥智能化,努力推进铁路客、货营销社会化,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建设和完善铁路运输通信网作为重点内容,积极开展新一代调度集中(CTC)、中国列车控制系统(CTCS)、GSM—R数字移动通信的科研攻关,完成了全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建设,按照科技部的要求,组织了开展了“铁路信息化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四)积极开展青藏铁路科研工作
围绕青藏铁路建设和未来的运营,积极开展青藏铁路冻土、气候影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开展青藏线高原机车、通信信号、供电系统等装备的研制,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五)组织进行了秦沈客运专线动车组试验
组织进行了秦沈客运专线中华之星、先锋号动车组的考核试验,对已完成的秦沈客运专线线桥工程、信号工程等项目进行了验收,并对秦沈客运专线进行了两次平推试验,为京秦沈通道的开通提供了依据。
二、2003年铁路科技工作的经验
(一)铁路科技必须坚持面向运输生产主战场
铁路科技工作必须为运输生产服务,尤其是为跨越式发展服务。在实施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强调科研成果必须为整个运输系统的高效、安全、适应市场的运转服务。实践证明,市场的需求就是科研的方向,铁路科技工作只有围绕运输生产急需,集中力量协作攻关,才会做出更大成绩,才能有大的作为。
(二)重视铁路技术标准、技术政策和技规的制定
实施跨越式发展,技术政策、技术标准要先行。要紧紧围绕实现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大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注重标准的实施和研究,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提高铁路装备技术水平和档次。
(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开放协作抓科研的道路
跨越式发展对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集中有限资金,重点突破关系铁路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要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一种开放式研究的机制,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技术,充分发挥社会研发力量的作用,加强科研领域的竞争。
(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企业是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关重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就是要让企业在立项决策,资金投入,研究开发,承担风险和受益等方面都发挥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了铁路的科技进步。
三、2004年铁路科技的重点工作
2004年是落实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各项工作的关键年。铁路科技工作要以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为指导,紧贴实际,服务运输,以“高速、重载、信息化”为主攻目标,系统解决200km/h及以上相关的配套技术问题,集中力量实现技术跨越,进而推动铁路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和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主辅分离,减员增效进程,为铁路改革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提高铁路建设技术水平
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形成覆盖全国的快速客运网络和大能力货运网络。为此,铁路线桥隧等基础设施专业将围绕新线和高速铁路建设、既有线改造、行车安全,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领域,积极研究吸收国内外最新成果和技术,突出重点、抓大放小、强本简末,开展科研攻关,不断推进铁路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推进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铁路既要发展高速,又要发展重载,既需要运输密度,又需要重量。这对铁路技术装备,尤其是机车车辆技术装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快速提升。要积极开展高速技术装备的研制,做好200km/h机车车辆装备的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工作,积极开展120km/h快运货车配套技术的研究。
(三)确保第五次提速顺利实施
进一步加快快速路网建设,铁道部决定2004年要实施第五次提速。与前四次提速相比,第五次提速的幅度和技术难度更大,需要进一步总结分析既有线提速经验和问题,系统研究线桥等基础设施技术难点和措施,研究在确保客车安全前提下,货车提速引起的相关技术问题,通过技术创新,解决有关技术难题,为实现第五次提速创造条件。
(四)开展铁路信息化建设
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铁路运输生产实际,总体部署,系统优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开发,统一应用的技术政策。要加快实现铁路运输生产调度指挥现代化,推动大秦线和广深线两个调度集中(CTC)重点工程的研究和建设;抓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等项目的实施。继续抓好货运营销系统建设;推动客票电子商务的建设。积极开展GSM-R网络建设相关工作。
(五)以大秦线为突破口,发展重载货运技术,完善重载运输系统
围绕大秦线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实现2亿吨运量的目标,重点开展装备研制和运输组织研究,建立调度信息系统,提出线桥设备适应性和对策,为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要积极研制双层集装箱专用车辆,建设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为繁忙干线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提供技术依据。
(六)加强科研攻关,将青藏线建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
要明确青藏线建设的三大目标:旅行时间最短,无人化,免维修。继续抓好冻土技术攻关,积极开发基于GSM-R的通信信号系统,针对信号、电力、房建、给排水等专业进行重点攻关,要依靠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队伍将青藏铁路建设成高起点、高质量和高标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使青藏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时间的考验和旅客的评价。
(七)建立安全监控网络,形成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要以保障旅客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依靠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科学管理和高素质人员,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积极推进沪宁线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在全路的推广建设,实现车对地、地对车、车对车、地对地安全信息的全程覆盖和数据共享,用科技手段保障行车安全。
进入21世纪,中国铁路走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铁路科技将更有作为,将为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再铸辉煌。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