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技兴检”战略 开创质检工作新局面(质检总局)
日期:
2004年03月04日 11:00
来源:科技部
一、2003年我局科技工作的主要成绩
1、组织召开了质检系统科技工作会议
2003年我局经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召开了总局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质检系统科技工作会议,会议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顾总局成立以来的科技工作,客观分析了当前质检工作特别是质检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强质检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并对近年来在质检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表彰。
2、积极实施“科技兴检”战略,科技工作为开创质检工作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质检科技工作者冒着被非典病毒感染的危险,仅用18天就攻克并掌握了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是否存在非典病毒的方法;先后建成了可用于SARS检测的P3实验室和我国第一个出入境检疫负压隔离室;提前研制成功“入境健康检疫申明卡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和“SARS冠状病毒全基因序列的基因芯片及检测方法”;快速研制出红外测温仪校准装置,并对全国口岸和公共场所防治非典的红外测温装置进行了免费校准;及时发布“医用防护服”等11项国家标准,为争取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紧紧围绕质检业务开展科学研究。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出口食品生产点关键过程控制的研究和实施、产品质量宏观评价指标等质量科学的研究为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加强了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等技术性措施的研究,对进出口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加强了标准化、计量科学等技术基础领域的研究,激光冷却-原子喷泉钟时间频率基准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时间频率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功研制开发了用于特种设备公共安全检测的模拟式和数字化两代多通道声发射仪,在消除事故隐患,压低国外进口设备价格的同时,显著地提高了检验效率;加强了对涉及安全、健康以及关系国计民生重要产品如进口废物原料的放射性和爆炸物、机械电器等产品安全的检测能力。对进出口食品中化学、生物污染物以及转基因成分的研究不断深入,外来有害生物、动物疫病以及出入境传染病检测、信息监测、防治和监控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有效防止了有毒有害的物品和各种疾病的传入。
--积极参与“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工作。“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在科技部的亲自指导和各方面的支持下,认真组织专项的实施,努力探索科学的管理模式,整个专项进展顺利,2003年底通过工程院的中期评估。积极参与“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并在食品安全关键检测技术和设备研制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出口食品安全预警系统”通过验收,将在各口岸广泛推广应用。
--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研究建立了新的电子业务平台,完成了CIQ2000系统优化升级,完成电子申报快速查验系统,建立中国电子检验检疫网站,开发海港、陆路、铁路、空港四个电子报检查验版本,完成电子申报、电子监管和检验检疫机构与海关间的电子放行的“三电工程”,为“大通关”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
3、质检系统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局从质检科研机构的实际出发,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逐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
--检验检疫实验室建设快速发展。坚持以适应进出口技术把关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需要为目标,把为研究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技术依托为首要任务,以装备和研制快速精准的检验检疫仪器设备为基础,以研究和掌握进出口产品先进的检验检疫技术为手段,以满足国外最新技术水平的要求为规划原则,对实验室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具有专业品牌优势的检验检疫实验室,为建设资源共享、科学分工、协调推进、保障有力的检验检疫技术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加强对地方技术机构改革发展的指导,为地方技术机构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各有关部门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按照“精简效能、资源合理化配置、责权一致、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原则,提出了推动技术机构加快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在六个省市进行地方技术机构改革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严格对筹建国家级质检中心的调研和审批程序,建立了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提高了国家级质检中心的综合实力。
--加快科研院所的建设步伐,以内部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有力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总局所属科研院所,按照公益型和公益业务事业单位类型进行分类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岗位招聘,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深入挖掘内部潜力,优化研究和管理队伍。一些单位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准成本核算,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津贴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形式。发挥高校科技资源,利用大跨度的学科间交叉、渗透的优势,在我系统科研院所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科技与教育的紧密结合。计量院二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计量基础研究、法制计量技术研究、工程计量技术研究为主体的科研格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式组建,明确了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建设成在国内、国际标准化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社会公益型科研技术机构的定位。中国检验检疫研究院筹建方案已报送国家有关部门。
4、科技投入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集中力量凝练了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科技计划。争取到“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央级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和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科技兴贸计划项目等15类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同时,结合质检工作的特点实施了本系统的科技项目计划。
--加强技术改造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强质检技术机构技术装备建设的指示精神,积极争取财政部安排质量技术监督技术装备经费,用于技术机构和实验室技术改造,为提高质检科技综合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经验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质检科技工作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实施“科技兴检”战略是质检事业保持蓬勃发展的根本。二是必须围绕质检事业发展,坚持科研和业务工作相结合的方针。三是要坚持科技先行的原则。四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重点突破。五是要坚持发挥机制创新的活力,促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六是要坚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七是要坚持走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八是要坚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质检科技发展。九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人才观,注重培养、引进和留住尖子人才。十是要树立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科学高效、求真务实的学风。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质检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技术执法部门,要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挥好综合管理,行政执法的职能作用,离不开质检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质检工作只有坚持科技为先,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做出新贡献。
今后一个时期质检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服务经济、促进质检事业发展的主题,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凝聚全系统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加快质检科技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质检工作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保障工作体系,为确保“科技兴检”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结合质检工作实际和科技发展现状,我们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概括为:高举一面旗帜,围绕两个重点,明确十大任务,做好八项工作,简称“12108 ”工程。
--高举“科技兴检”旗帜。以检测机构和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核心技术的原始性创新为动力,以建设信息化为保证,以培养科技人才为关键,以建立诚信机制为手段,全面实施“科技兴检”战略。
--围绕2个重点,做好质检科技工作。围绕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围绕加速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实效性。
--明确质检科技工作今后的10项主要任务。一是建立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健全现代计量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国家认证认可体系;三是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四是完善进出口商品和食品安全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五是建立外来有害物质控制及生物疫情疫病防御体系;六是健全国境卫生检疫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七是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八是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九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十是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与事故预防监管控制体系。
--围绕8个重点,加强质检科技工作。一是狠抓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二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保障体系;三是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四是完善科技管理体系;五是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六是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七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八是软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并举。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2001年由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后成立的。质检总局成立以来,广大质检科技工作者在总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质检工作的中心工作,积极贯彻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2003年我局科技工作的主要成绩
1、组织召开了质检系统科技工作会议
2003年我局经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召开了总局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质检系统科技工作会议,会议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顾总局成立以来的科技工作,客观分析了当前质检工作特别是质检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强质检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并对近年来在质检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表彰。
2、积极实施“科技兴检”战略,科技工作为开创质检工作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质检科技工作者冒着被非典病毒感染的危险,仅用18天就攻克并掌握了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是否存在非典病毒的方法;先后建成了可用于SARS检测的P3实验室和我国第一个出入境检疫负压隔离室;提前研制成功“入境健康检疫申明卡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和“SARS冠状病毒全基因序列的基因芯片及检测方法”;快速研制出红外测温仪校准装置,并对全国口岸和公共场所防治非典的红外测温装置进行了免费校准;及时发布“医用防护服”等11项国家标准,为争取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紧紧围绕质检业务开展科学研究。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出口食品生产点关键过程控制的研究和实施、产品质量宏观评价指标等质量科学的研究为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加强了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等技术性措施的研究,对进出口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加强了标准化、计量科学等技术基础领域的研究,激光冷却-原子喷泉钟时间频率基准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时间频率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功研制开发了用于特种设备公共安全检测的模拟式和数字化两代多通道声发射仪,在消除事故隐患,压低国外进口设备价格的同时,显著地提高了检验效率;加强了对涉及安全、健康以及关系国计民生重要产品如进口废物原料的放射性和爆炸物、机械电器等产品安全的检测能力。对进出口食品中化学、生物污染物以及转基因成分的研究不断深入,外来有害生物、动物疫病以及出入境传染病检测、信息监测、防治和监控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有效防止了有毒有害的物品和各种疾病的传入。
--积极参与“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工作。“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在科技部的亲自指导和各方面的支持下,认真组织专项的实施,努力探索科学的管理模式,整个专项进展顺利,2003年底通过工程院的中期评估。积极参与“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并在食品安全关键检测技术和设备研制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出口食品安全预警系统”通过验收,将在各口岸广泛推广应用。
--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研究建立了新的电子业务平台,完成了CIQ2000系统优化升级,完成电子申报快速查验系统,建立中国电子检验检疫网站,开发海港、陆路、铁路、空港四个电子报检查验版本,完成电子申报、电子监管和检验检疫机构与海关间的电子放行的“三电工程”,为“大通关”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
3、质检系统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局从质检科研机构的实际出发,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逐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
--检验检疫实验室建设快速发展。坚持以适应进出口技术把关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需要为目标,把为研究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技术依托为首要任务,以装备和研制快速精准的检验检疫仪器设备为基础,以研究和掌握进出口产品先进的检验检疫技术为手段,以满足国外最新技术水平的要求为规划原则,对实验室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具有专业品牌优势的检验检疫实验室,为建设资源共享、科学分工、协调推进、保障有力的检验检疫技术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加强对地方技术机构改革发展的指导,为地方技术机构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各有关部门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按照“精简效能、资源合理化配置、责权一致、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原则,提出了推动技术机构加快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在六个省市进行地方技术机构改革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严格对筹建国家级质检中心的调研和审批程序,建立了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提高了国家级质检中心的综合实力。
--加快科研院所的建设步伐,以内部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有力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总局所属科研院所,按照公益型和公益业务事业单位类型进行分类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岗位招聘,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深入挖掘内部潜力,优化研究和管理队伍。一些单位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准成本核算,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津贴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形式。发挥高校科技资源,利用大跨度的学科间交叉、渗透的优势,在我系统科研院所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科技与教育的紧密结合。计量院二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计量基础研究、法制计量技术研究、工程计量技术研究为主体的科研格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式组建,明确了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建设成在国内、国际标准化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社会公益型科研技术机构的定位。中国检验检疫研究院筹建方案已报送国家有关部门。
4、科技投入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集中力量凝练了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科技计划。争取到“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央级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和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科技兴贸计划项目等15类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同时,结合质检工作的特点实施了本系统的科技项目计划。
--加强技术改造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强质检技术机构技术装备建设的指示精神,积极争取财政部安排质量技术监督技术装备经费,用于技术机构和实验室技术改造,为提高质检科技综合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经验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质检科技工作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实施“科技兴检”战略是质检事业保持蓬勃发展的根本。二是必须围绕质检事业发展,坚持科研和业务工作相结合的方针。三是要坚持科技先行的原则。四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重点突破。五是要坚持发挥机制创新的活力,促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六是要坚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七是要坚持走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八是要坚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质检科技发展。九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人才观,注重培养、引进和留住尖子人才。十是要树立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科学高效、求真务实的学风。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质检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技术执法部门,要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挥好综合管理,行政执法的职能作用,离不开质检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质检工作只有坚持科技为先,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做出新贡献。
今后一个时期质检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服务经济、促进质检事业发展的主题,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凝聚全系统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加快质检科技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质检工作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保障工作体系,为确保“科技兴检”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结合质检工作实际和科技发展现状,我们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概括为:高举一面旗帜,围绕两个重点,明确十大任务,做好八项工作,简称“12108 ”工程。
--高举“科技兴检”旗帜。以检测机构和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核心技术的原始性创新为动力,以建设信息化为保证,以培养科技人才为关键,以建立诚信机制为手段,全面实施“科技兴检”战略。
--围绕2个重点,做好质检科技工作。围绕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围绕加速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实效性。
--明确质检科技工作今后的10项主要任务。一是建立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健全现代计量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国家认证认可体系;三是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四是完善进出口商品和食品安全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五是建立外来有害物质控制及生物疫情疫病防御体系;六是健全国境卫生检疫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七是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八是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九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十是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与事故预防监管控制体系。
--围绕8个重点,加强质检科技工作。一是狠抓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二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保障体系;三是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四是完善科技管理体系;五是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六是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七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八是软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并举。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