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科技创新 促进产业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日期:
2004年03月04日 11:05
来源:科技部
2003年中国电子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一手抗“非典”,一手抓发展。完成了中电股份的组建、中国华大集团组建、中软改制、深圳地区企业整合、SMD项目的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实现手机产销1000万台、完成了全集团的清产核资等重大事件,降低了风险,扫清了障碍,夯实了基础,为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中国电子实现稳步增长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及其对集团产业发展的贡献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继国家909工程之后继续进行设计技术的攻关,国内第一家推出了大型IC设计工具——“熊猫2000”和“九天系统”,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实现我国IC国产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在32位CPU技术、SOC技术、IC卡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了我国IC卡芯片、机顶盒、数码相机、MP3等产品完全国产化的先河。
软件领域进行了COSIX UNIX、中软LINUX操作系统的研发,推出了系列化的面向国内信息化应用的操作系统软件,在电子政务和行业信息化方面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为实现我国软件产业的自主化打下了基础。在信息安全领域推出了安全检测系统、安全巡警系统、安全认证系统、防火墙、防水墙等9大类产品,构筑起完全自主的信息安全平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领域推出了适应税务、财政、金融、保险、电信、工商、铁路、交通等20多个领域的平台系统,连续两年承担了500多项信息化工程。
移动通信领域通过建立专门的终端产品研发中心,进行了GSM、GPRS、CDMA手机产品的研发,顺利完成了信息产业部下达的《2.5G GSM(GPRS)手机核心技术研究开发招标项目》,并于2003年12月通过了信息产业部及有关专家的验收工作;承担了信息产业部关于《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终端(双模)的研发及产业化》的重点项目。
光通信领域推出了智能光传输交换平台产品,为实现我国网络宽带化建设和城域网建设提供了经济实用、技术先进的解决方案,得到电信运营商的普遍认同。承担了湖南、吉林等地的电信技术改造和宽带网建设项目,产品获得成功应用。
在数字家电产品领域,研发了LCOS、PDP大屏幕数字电视产品,以及DVD、EVD、机顶盒、数码相机、MP3等系列化产品,深入千家万户,赢得良好信誉。
在工业控制领域,也取得一批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这些科技成果对中国电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统计显示,在中国电子下属企业中,重点科技类企业(为表述方便,本文将CEC所属企业中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统称为科技类企业)是近年发展最快的,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科技类企业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左右,工业产品生产对集团效益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工业生产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也在7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8.2%。科技类企业成为拉动集团公司经营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科技类企业在集团资产的保值增值上贡献突出,在2002年30亿的资产增值中,其贡献率达到80.8%。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集团的全面腾飞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二、科技创新战略和措施
(一)制定了适应竞争和发展要求的科技发展战略
面对2000年以来国际IT产业格局的变化和我国IT产业发展的新特点,结合中国电子自身的发展要求,中国电子新一届领导班子一方面主动应对近两年国际IT产业发生的重大变革,积极探索适应国际激烈竞争要求的科技发展新体制,另一方面,全面进行集团内的科技资源整合和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形成了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科技发展战略:按照控股型企业集团“总部经营企业,企业经营产品”的发展特点,打造以集团研究院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集团科技资源整合,构建以集团重点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前瞻技术和跨企业的重点新产品及重大工程技术研发为主的第一层面,以面向企业特定需求的新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相关业务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项目研发为主的第二层面,以产品生产工艺及服务技术为主的第三层面。以建立产业链为契机,实现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从研发到产品到市场再到研发的良性循环。通过建立这样的科技战略,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电子实现国际知名企业发展目标的有力支撑。
(二)建立了适应研发要求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
根据中国电子企业众多、专业面宽、综合资源丰富,但是整体性不够,资源优化配置不足,跨企业、跨领域的重大项目整合不够的特点,中国电子新一届领导班子在集团研发的组织体系建设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建立了集团层面的信息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电研究院),在研究院体系下建立了适应各个领域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研发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国家级的IC设计工程中心、信息安全实验室、软件复用中心,以及面向信息安全和数字家电领域的两个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培养机构。
通过这些机构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涵盖集成电路、软件与系统集成、通信网络、数字家电、计算机应用等各个方面的、从基础技术研究到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从零部件、整机的生产到大规模系统集成的、比较完备的技术开发体系。经过两年来的实践,这个创新体系发挥了良好的效能,承担了大批重大科技攻关和新产品的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中国电子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紧紧围绕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两个中心来进行,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推进体制创新的同时,通过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新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争取更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整体科技创新环境得到较大程度改善,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2002年以中电研究院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争取到国家支持,获得了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格认定。中国电子的科技发展也得到了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承担了国家大量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有力促进了集团的产业发展。
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方面,先后制定和修改了《科技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奖励办法》、《中电研究院研发中心管理办法》等系列办法,对集团公司的科技计划、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科技质量、技术标准、科技保密、科技奖励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进行了强化和规范。
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上,CEC出台了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和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在全系统开展了优秀科技成果和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的评选工作。
在企业激励机制上,所属企业通过多年探索,取得了新的突破。
与此同时,集团大力推行企业改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激发新的活力。
三、2004年的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2004年是中国电子全面推进发展的一年,集团上下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集成电路、软件与系统集成、通信网络等领域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进一步建立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突破部分产品的关键技术,加速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做好重点新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工作,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200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CEC科技创新工作重点:
(一)做好科技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充分研究环境与政策,综合考虑国家与企业、生存与发展、合作与竞争、现在与将来的关系。对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机制、人才、资金、渠道、技术、产品、产学研和对外合作等统筹考虑,从实际出发,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模式。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领域,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集团现有基础,积极推进新产品研制和产业化工作,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集成电路方面,进行0.18-0.13微米IC设计技术和0.18微米大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注重系统级芯片(SOC)设计平台和ASIC芯片的开发;进行嵌入式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信息安全芯片技术、数字化3C产品专用集成电路技术、IC卡技术、移动信息终端产品芯片技术、金融税控收款机芯片技术、相关音视频产品芯片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加速与整机厂商的结合,建立设计——生产——系统——应用的产业链条,提高IC应用水平和产业化能力。
在软件与系统集成方面,重点支持国产中文安全操作系统平台软件、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软件、中文信息处理软件、中间件、安全软件、数据挖掘及数据库管理软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平台软件、ERP、CRM、SCM管理软件和重点行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加强与整机厂商之间的合作,加大通用软件开发力度,促进通用软件的预装;进一步提高专业化软件的技术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大软件外包和软件出口业务。充分发挥CEC在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上的技术、产品和经验优势,有效利用集团的综合资源,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科技奥运、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西部大开发等综合性大工程和国防、安全、能源、交通、电信、金融、税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行业信息化,积极承担大项目、大工程,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步伐贡献力量。
在通信与网络方面,进行GSM、CDMA及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进行数字集群通信技术的研究;研究开发xDSL、WLAN、蓝牙等无线接入产品;加强光通信技术研究,进行大容量光传输、交换技术的研发和从骨干网到接入网交换、传输系列设备的开发。
在新产品研制上,重点发展GSM、CDMA手机、PDA以及相关领域的移动信息终端产品,金融税控收款机产品,PDP、LCOS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石英晶体元器件、宽带接入产品,新型燃料电池等。
(二)加强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按照CEC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目标,加强中电研究院总部的建设。发挥中电研究院作为集团公司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者、科技投入主体、科技成果评价主体、科技成果产业化组织者和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面向集团的主导产业,集中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强化技术总体的能力,积极推进集团内科技资源的整合,研究IT技术和产业新的发展方向,组织集团内跨企业、跨领域、对促进集团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的预研,为集团产业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中电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积极探索中电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的管理模式,制定管理办法,规范管理,加强合作,促进集团内科技资源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根据发展情况依托集团部分企业组建新的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推进国家软件工程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以及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机构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瞻技术的研发能力。
(三)推进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建设,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
1、积极推进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做好科技人才结构调整和科技尖子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面向集团的主导领域,引进与培养专业化、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人才。
2、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在全集团积极推进建立项目津贴、项目效益提成、期权、期股、年薪等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探索技术与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继续进行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的评定,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人员职务、职称的评定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职务、职称上的破格提升。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环境。
(四)加速科技投入保障体系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建立科技投入预算制度,确保科研经费的稳定来源。发展基础较好的科技类企业每年的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必须高于5%,一般科技类企业科技投入比例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今后每年还应有一定比例的增长。
建立科技投入考核制度,集团和企业都应将科技投入的总量和投入产出比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来,完善责任制。
建立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增加科学的科技投入。集团将探索对科技投入较大的企业进行适当的补偿方式,比如在考核指标上反映或者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贴等。
认真把握国家实施重大信息化专项的机遇,积极组织申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比如:科技攻关专项、863专项、重点新产品专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专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电子发展基金专项、电子信息应用推广专项、以及其他专业领域的专项等。
设立集团科技发展基金,通过无息贷款或划拨的方式进行重点支持,以缩短产品开发时间,尽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
利用优势科技资源,吸引社会资金,促进科技发展;吸引风险投资或合作伙伴,增加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投入;创造条件,培植一批核心企业上市,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研究与开发资源、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从事研发活动的契机,建立多种合作模式,利用国际研发投资。
(五)加强产学研广泛联合,扩大对外科技合作
在开放和共赢的模式下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符合集团主导产品发展方向的前提下,积极引进科研院所成熟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在关键技术的攻关上,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发挥其研发力量和环境优势,共同承担国家攻关任务,尽力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加快新产品推出速度,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加强国际环境变化特点以及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分析竞争对手情况,确定CEC自身的国际定位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策略;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与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联盟、标准化组织、大使馆、国际民间机构、科学技术协会等各方面建立合作关系,为CEC“走出去”和“引进来”铺平道路;积极开展技术开发、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投入的国际化运作,根据需求特点,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资金,将国际合作做深、做透,努力实现共赢。
科技创新作为中国电子实现腾飞的重要战略,在集团公司的有力推动下,成效显著,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回顾过去,中国电子走过了艰辛的道路,面向未来,中国电子充满信心。中国电子公司党组已经明确了2004年是中国电子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一年,中国电子也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奋力拼搏,争取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子—CEC)是我国信息产业的特大型重要骨干企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两年来,中国电子在以杨晓堂总经理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加大改革、改制,加速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整合集团内外资源,连续两年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快速增长。
2003年中国电子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一手抗“非典”,一手抓发展。完成了中电股份的组建、中国华大集团组建、中软改制、深圳地区企业整合、SMD项目的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实现手机产销1000万台、完成了全集团的清产核资等重大事件,降低了风险,扫清了障碍,夯实了基础,为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中国电子实现稳步增长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及其对集团产业发展的贡献
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继国家909工程之后继续进行设计技术的攻关,国内第一家推出了大型IC设计工具——“熊猫2000”和“九天系统”,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实现我国IC国产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在32位CPU技术、SOC技术、IC卡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了我国IC卡芯片、机顶盒、数码相机、MP3等产品完全国产化的先河。
软件领域进行了COSIX UNIX、中软LINUX操作系统的研发,推出了系列化的面向国内信息化应用的操作系统软件,在电子政务和行业信息化方面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为实现我国软件产业的自主化打下了基础。在信息安全领域推出了安全检测系统、安全巡警系统、安全认证系统、防火墙、防水墙等9大类产品,构筑起完全自主的信息安全平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领域推出了适应税务、财政、金融、保险、电信、工商、铁路、交通等20多个领域的平台系统,连续两年承担了500多项信息化工程。
移动通信领域通过建立专门的终端产品研发中心,进行了GSM、GPRS、CDMA手机产品的研发,顺利完成了信息产业部下达的《2.5G GSM(GPRS)手机核心技术研究开发招标项目》,并于2003年12月通过了信息产业部及有关专家的验收工作;承担了信息产业部关于《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终端(双模)的研发及产业化》的重点项目。
光通信领域推出了智能光传输交换平台产品,为实现我国网络宽带化建设和城域网建设提供了经济实用、技术先进的解决方案,得到电信运营商的普遍认同。承担了湖南、吉林等地的电信技术改造和宽带网建设项目,产品获得成功应用。
在数字家电产品领域,研发了LCOS、PDP大屏幕数字电视产品,以及DVD、EVD、机顶盒、数码相机、MP3等系列化产品,深入千家万户,赢得良好信誉。
在工业控制领域,也取得一批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这些科技成果对中国电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统计显示,在中国电子下属企业中,重点科技类企业(为表述方便,本文将CEC所属企业中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统称为科技类企业)是近年发展最快的,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科技类企业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左右,工业产品生产对集团效益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工业生产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也在7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8.2%。科技类企业成为拉动集团公司经营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科技类企业在集团资产的保值增值上贡献突出,在2002年30亿的资产增值中,其贡献率达到80.8%。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集团的全面腾飞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二、科技创新战略和措施
(一)制定了适应竞争和发展要求的科技发展战略
面对2000年以来国际IT产业格局的变化和我国IT产业发展的新特点,结合中国电子自身的发展要求,中国电子新一届领导班子一方面主动应对近两年国际IT产业发生的重大变革,积极探索适应国际激烈竞争要求的科技发展新体制,另一方面,全面进行集团内的科技资源整合和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形成了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科技发展战略:按照控股型企业集团“总部经营企业,企业经营产品”的发展特点,打造以集团研究院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集团科技资源整合,构建以集团重点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前瞻技术和跨企业的重点新产品及重大工程技术研发为主的第一层面,以面向企业特定需求的新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相关业务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项目研发为主的第二层面,以产品生产工艺及服务技术为主的第三层面。以建立产业链为契机,实现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从研发到产品到市场再到研发的良性循环。通过建立这样的科技战略,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电子实现国际知名企业发展目标的有力支撑。
(二)建立了适应研发要求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
根据中国电子企业众多、专业面宽、综合资源丰富,但是整体性不够,资源优化配置不足,跨企业、跨领域的重大项目整合不够的特点,中国电子新一届领导班子在集团研发的组织体系建设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建立了集团层面的信息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电研究院),在研究院体系下建立了适应各个领域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研发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国家级的IC设计工程中心、信息安全实验室、软件复用中心,以及面向信息安全和数字家电领域的两个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培养机构。
通过这些机构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涵盖集成电路、软件与系统集成、通信网络、数字家电、计算机应用等各个方面的、从基础技术研究到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从零部件、整机的生产到大规模系统集成的、比较完备的技术开发体系。经过两年来的实践,这个创新体系发挥了良好的效能,承担了大批重大科技攻关和新产品的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中国电子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紧紧围绕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两个中心来进行,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推进体制创新的同时,通过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新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争取更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整体科技创新环境得到较大程度改善,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2002年以中电研究院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争取到国家支持,获得了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格认定。中国电子的科技发展也得到了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承担了国家大量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有力促进了集团的产业发展。
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方面,先后制定和修改了《科技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奖励办法》、《中电研究院研发中心管理办法》等系列办法,对集团公司的科技计划、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科技质量、技术标准、科技保密、科技奖励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进行了强化和规范。
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上,CEC出台了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和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在全系统开展了优秀科技成果和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的评选工作。
在企业激励机制上,所属企业通过多年探索,取得了新的突破。
与此同时,集团大力推行企业改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激发新的活力。
三、2004年的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2004年是中国电子全面推进发展的一年,集团上下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集成电路、软件与系统集成、通信网络等领域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进一步建立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突破部分产品的关键技术,加速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做好重点新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工作,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200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CEC科技创新工作重点:
(一)做好科技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充分研究环境与政策,综合考虑国家与企业、生存与发展、合作与竞争、现在与将来的关系。对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机制、人才、资金、渠道、技术、产品、产学研和对外合作等统筹考虑,从实际出发,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模式。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领域,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集团现有基础,积极推进新产品研制和产业化工作,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集成电路方面,进行0.18-0.13微米IC设计技术和0.18微米大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注重系统级芯片(SOC)设计平台和ASIC芯片的开发;进行嵌入式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信息安全芯片技术、数字化3C产品专用集成电路技术、IC卡技术、移动信息终端产品芯片技术、金融税控收款机芯片技术、相关音视频产品芯片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加速与整机厂商的结合,建立设计——生产——系统——应用的产业链条,提高IC应用水平和产业化能力。
在软件与系统集成方面,重点支持国产中文安全操作系统平台软件、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软件、中文信息处理软件、中间件、安全软件、数据挖掘及数据库管理软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平台软件、ERP、CRM、SCM管理软件和重点行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加强与整机厂商之间的合作,加大通用软件开发力度,促进通用软件的预装;进一步提高专业化软件的技术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大软件外包和软件出口业务。充分发挥CEC在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上的技术、产品和经验优势,有效利用集团的综合资源,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科技奥运、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西部大开发等综合性大工程和国防、安全、能源、交通、电信、金融、税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行业信息化,积极承担大项目、大工程,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步伐贡献力量。
在通信与网络方面,进行GSM、CDMA及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进行数字集群通信技术的研究;研究开发xDSL、WLAN、蓝牙等无线接入产品;加强光通信技术研究,进行大容量光传输、交换技术的研发和从骨干网到接入网交换、传输系列设备的开发。
在新产品研制上,重点发展GSM、CDMA手机、PDA以及相关领域的移动信息终端产品,金融税控收款机产品,PDP、LCOS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石英晶体元器件、宽带接入产品,新型燃料电池等。
(二)加强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按照CEC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目标,加强中电研究院总部的建设。发挥中电研究院作为集团公司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者、科技投入主体、科技成果评价主体、科技成果产业化组织者和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面向集团的主导产业,集中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强化技术总体的能力,积极推进集团内科技资源的整合,研究IT技术和产业新的发展方向,组织集团内跨企业、跨领域、对促进集团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的预研,为集团产业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中电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积极探索中电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的管理模式,制定管理办法,规范管理,加强合作,促进集团内科技资源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根据发展情况依托集团部分企业组建新的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推进国家软件工程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以及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机构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瞻技术的研发能力。
(三)推进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建设,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
1、积极推进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做好科技人才结构调整和科技尖子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面向集团的主导领域,引进与培养专业化、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人才。
2、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在全集团积极推进建立项目津贴、项目效益提成、期权、期股、年薪等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探索技术与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继续进行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的评定,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人员职务、职称的评定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职务、职称上的破格提升。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环境。
(四)加速科技投入保障体系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建立科技投入预算制度,确保科研经费的稳定来源。发展基础较好的科技类企业每年的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必须高于5%,一般科技类企业科技投入比例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今后每年还应有一定比例的增长。
建立科技投入考核制度,集团和企业都应将科技投入的总量和投入产出比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来,完善责任制。
建立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增加科学的科技投入。集团将探索对科技投入较大的企业进行适当的补偿方式,比如在考核指标上反映或者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贴等。
认真把握国家实施重大信息化专项的机遇,积极组织申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比如:科技攻关专项、863专项、重点新产品专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专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电子发展基金专项、电子信息应用推广专项、以及其他专业领域的专项等。
设立集团科技发展基金,通过无息贷款或划拨的方式进行重点支持,以缩短产品开发时间,尽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
利用优势科技资源,吸引社会资金,促进科技发展;吸引风险投资或合作伙伴,增加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投入;创造条件,培植一批核心企业上市,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研究与开发资源、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从事研发活动的契机,建立多种合作模式,利用国际研发投资。
(五)加强产学研广泛联合,扩大对外科技合作
在开放和共赢的模式下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符合集团主导产品发展方向的前提下,积极引进科研院所成熟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在关键技术的攻关上,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发挥其研发力量和环境优势,共同承担国家攻关任务,尽力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加快新产品推出速度,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加强国际环境变化特点以及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分析竞争对手情况,确定CEC自身的国际定位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策略;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与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联盟、标准化组织、大使馆、国际民间机构、科学技术协会等各方面建立合作关系,为CEC“走出去”和“引进来”铺平道路;积极开展技术开发、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投入的国际化运作,根据需求特点,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资金,将国际合作做深、做透,努力实现共赢。
科技创新作为中国电子实现腾飞的重要战略,在集团公司的有力推动下,成效显著,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回顾过去,中国电子走过了艰辛的道路,面向未来,中国电子充满信心。中国电子公司党组已经明确了2004年是中国电子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一年,中国电子也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奋力拼搏,争取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