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科技工作情况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日期:
2004年03月04日 16:04
来源:科技部
一、科技进步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开展了科技创新奖、科技金桥奖评选,并对获奖有功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与农业部门开展了“农业科技年”活动,与教育部门共同组织了网络“校校通”工程,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了“新材料战略研究”,与银川市商业银行签署了《科技与金融全面合作协议》,形成了各部门共同推动科技工作的良好局面。“国家经济林木种苗快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科技部组织评审,实现了我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将显著提升我区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
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开局良好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在科技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去年启动。通过整合行政、社会、市场资源,因地制宜,坚持农民与技术人员“双向选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以项目带动创业,取得初步成效。517名个人科技特派员和10个法人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基层,实施项目164个,培训农民8.2万人次,总投资2.09亿元,年总产值达2.5亿元。项目辐射农户4.2万户、15.8万人。科技特派员下派的基地、园区、企业和典型示范区内农民人均收入比下派前增长50元至470元,平均增长了214元,同比增长12%。固原市实施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信息化专项,建立了部门资金统筹机制,投资400万元,开通了政务网、教育网和商务网,实现网上销售6000万元。
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正逐步展开
宁夏农科院整体转企的4个研究所全部完成了工商登记注册和事业法人注销。在进一步推动转制院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解决了转制院所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同时,加强了对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和指导。开展了宁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加大了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组建了科技中介协会。
四、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宁夏工业科技工作的两大重点。一年来,在重点骨干企业继续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力度,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了网上招投标。举办了“宁夏制造业信息化论坛”和企业“一把手”培训,出台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相关管理办法,提高了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在20所学校开展了全国首批远程教育和农村信息站试点工作,在部分乡村实施了农村技术市场信息机“村村通”工程。组织实施了高质化金属镁及镁合金示范车间项目,提高了金属镁行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开展了新材料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从战略高度规划了我区材料产业的科技开发方向、发展重点、配套措施等,得到自治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较高评价。
五、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明显
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专用小麦、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优良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继续取得进展。组织开展了“温室名特优蔬菜引进及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示范推广,总结提出了良种繁育及宁夏肉羊改良技术路线,建立了牛胚胎移植、人工输精等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科技示范区,建成了宁夏南部山区苜蓿病虫害检测预报网络。全面系统地开展了重点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研究,制定了枸杞、麻黄规范化种植技术和相关国家、地方标准,宁夏枸杞原产地保护获国家批准。一批种植业、养殖业新技术在吴忠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推广,园区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针对今年黄河水量减少,全面启动了引黄灌区节水农业科技行动,加速引黄灌区先进、成熟、适用综合节水技术的集成和应用。
六、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进展顺利
以人才、智力、技术和资金综合配套引进的方式,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与美、英、俄、法、德、澳等国开展的“片式铌电容器的研究”、“ECOTROL系列调节阀”等多个项目,缩小了我区相关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引进德、加、美等国专家与宁夏达成了人才培养协议。鲁宁合作、闽宁合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山东优质大葱品种、福建菌草技术和宁夏石膏技术在异地转化为生产力。
当前宁夏科技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科技基础薄弱。宁夏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综合评价在全国处于靠后位置。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高水平的拔尖人才。二是科技活动投入偏低,在全国“科技活动投入”的排序靠后, R&D经费占GDP的比重和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较低。三是科技资源分散,合力不够。全社会科技力量协调运作和科技资源整合利用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低,缺乏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对科技工作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制约。
2004年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九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产业化”的方针,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核心,着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建设的支撑能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努力推进管理理念由“重物、重成果”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组织方式由分散向集成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向转变;创新模式由单项技术开发向集成推广应用技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方向转变;工作机制由注重科技自身向充分调动和组织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方向转变。完善创新体系,突出抓好创新基地建设、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投融资体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五个关键环节。
具体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重点,加大对法人特派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力强的科技特派员的支持力度。二是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专项,深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针对新材料领域中关键、共性和前瞻性技术问题,组织区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联合攻关,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三是强化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开展“引黄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及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的研究。引导各类农业园区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制定并组织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增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综合实力,搭建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平台。五是推进科技交流与合作,从全局寻找国际科技合作切入点,把重点放在人才、智力、技术、资金综合配套引进上来。
2003年,宁夏科技厅紧紧围绕自治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战略和重大部署,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科技支撑,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科技进步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开展了科技创新奖、科技金桥奖评选,并对获奖有功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与农业部门开展了“农业科技年”活动,与教育部门共同组织了网络“校校通”工程,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了“新材料战略研究”,与银川市商业银行签署了《科技与金融全面合作协议》,形成了各部门共同推动科技工作的良好局面。“国家经济林木种苗快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科技部组织评审,实现了我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将显著提升我区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
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开局良好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在科技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去年启动。通过整合行政、社会、市场资源,因地制宜,坚持农民与技术人员“双向选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以项目带动创业,取得初步成效。517名个人科技特派员和10个法人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基层,实施项目164个,培训农民8.2万人次,总投资2.09亿元,年总产值达2.5亿元。项目辐射农户4.2万户、15.8万人。科技特派员下派的基地、园区、企业和典型示范区内农民人均收入比下派前增长50元至470元,平均增长了214元,同比增长12%。固原市实施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信息化专项,建立了部门资金统筹机制,投资400万元,开通了政务网、教育网和商务网,实现网上销售6000万元。
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正逐步展开
宁夏农科院整体转企的4个研究所全部完成了工商登记注册和事业法人注销。在进一步推动转制院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解决了转制院所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同时,加强了对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和指导。开展了宁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加大了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组建了科技中介协会。
四、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宁夏工业科技工作的两大重点。一年来,在重点骨干企业继续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力度,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了网上招投标。举办了“宁夏制造业信息化论坛”和企业“一把手”培训,出台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相关管理办法,提高了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在20所学校开展了全国首批远程教育和农村信息站试点工作,在部分乡村实施了农村技术市场信息机“村村通”工程。组织实施了高质化金属镁及镁合金示范车间项目,提高了金属镁行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开展了新材料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从战略高度规划了我区材料产业的科技开发方向、发展重点、配套措施等,得到自治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较高评价。
五、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明显
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专用小麦、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优良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继续取得进展。组织开展了“温室名特优蔬菜引进及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示范推广,总结提出了良种繁育及宁夏肉羊改良技术路线,建立了牛胚胎移植、人工输精等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科技示范区,建成了宁夏南部山区苜蓿病虫害检测预报网络。全面系统地开展了重点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研究,制定了枸杞、麻黄规范化种植技术和相关国家、地方标准,宁夏枸杞原产地保护获国家批准。一批种植业、养殖业新技术在吴忠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推广,园区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针对今年黄河水量减少,全面启动了引黄灌区节水农业科技行动,加速引黄灌区先进、成熟、适用综合节水技术的集成和应用。
六、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进展顺利
以人才、智力、技术和资金综合配套引进的方式,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与美、英、俄、法、德、澳等国开展的“片式铌电容器的研究”、“ECOTROL系列调节阀”等多个项目,缩小了我区相关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引进德、加、美等国专家与宁夏达成了人才培养协议。鲁宁合作、闽宁合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山东优质大葱品种、福建菌草技术和宁夏石膏技术在异地转化为生产力。
当前宁夏科技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科技基础薄弱。宁夏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综合评价在全国处于靠后位置。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高水平的拔尖人才。二是科技活动投入偏低,在全国“科技活动投入”的排序靠后, R&D经费占GDP的比重和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较低。三是科技资源分散,合力不够。全社会科技力量协调运作和科技资源整合利用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低,缺乏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对科技工作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制约。
2004年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九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产业化”的方针,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核心,着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建设的支撑能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努力推进管理理念由“重物、重成果”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组织方式由分散向集成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向转变;创新模式由单项技术开发向集成推广应用技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方向转变;工作机制由注重科技自身向充分调动和组织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方向转变。完善创新体系,突出抓好创新基地建设、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投融资体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五个关键环节。
具体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重点,加大对法人特派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力强的科技特派员的支持力度。二是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专项,深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针对新材料领域中关键、共性和前瞻性技术问题,组织区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联合攻关,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三是强化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开展“引黄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及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的研究。引导各类农业园区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制定并组织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增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综合实力,搭建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平台。五是推进科技交流与合作,从全局寻找国际科技合作切入点,把重点放在人才、智力、技术、资金综合配套引进上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