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日期: 2004年03月04日 16:08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003年,我省科技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中心,瞄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两大目标,认真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三个战略,以科技富民、科技强省、科技产业化、科技自身发展为重点,改革统领、发展为重、稳定基础、依法行政、优化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科技工作环境逐渐优化,初步形成全民抓科技的良好局面
  为适应政府机构改革以后,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我们认真清理了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审批权限,强化了对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树立了大科技的思想,明确科技工作不仅仅是科技行政部门一家的事,而是各行各业、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通过积极协调,主动配合,凝聚合力,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加快科技创新环境建设,使我省科技工作的环境逐渐优化,全社会、各部门抓科技的局面正在形成。科技投入显著增加,2003年的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总额比3年前增加了2倍多。科技投入的增加为我们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资金条件。
  二、突出重点抓特色,全面调整科技计划体系,大力鼓励技术创新活动
  2003年,共征集各类科技项目近500项,经反复调研、论证和筛选,下达两批共202项科技项目,共资助科技三项费2850万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6.65亿元。今年安排的科技项目突出了五个特点:一是特事特办,及时单独组织下达了我省防治“非典”的科技项目计划,实施有关药物研制、患者治疗、不同剂型药品规模化生产开发方面的科技项目3项。二是加强集成,启动了青海特色材料开发技术攻关、青海特色动植物资源及中藏药技术开发研究、信息技术等8个科技专项,以通过相对稳定、集中的支持,重点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行业和领域存在的技术难题,促进产业化步伐。三是着重支持了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解决部分中小企业和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四是突破所有制界限,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择优支持了27个民营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项目。五是加强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支持了青海高原医学应用基础重点实验室、春油菜重点实验室和青海大学先进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三、继续对重大难题实行公开招标,积极引进省外智力参与我省技术创新活动
  为加快难题攻关,提高科技成果水平,加大引进与开放的力度,我们积极探索,对传统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从2001年起,实现了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面向国内外的公开招标。为加大对重点科研项目的管理力度,督促项目早出成果,出好成果,2003年对前两年省级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年度跟踪检查,结果表明,研究开发工作总体进展顺利,绝大多数项目理论或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取得核心技术成果8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7个,取得专利6件。据统计,在已招标成功的18个项目中,有320名省外高层次科技人员参与攻关,承担单位项目匹配资金达2.75亿元,资助经费与匹配资金的比例为1:12。在此基础上,又组织了6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行国内外公开招标。
  四、积极改革科技体制,合理配置技术创新资源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壮大了全省技术创新主体。我们按照省领导关于“青海虽然经济发展落后,但改革决不能落后”指示精神,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我省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各省市的前列。在省属全部25个科研机构中,有2个已转制为医疗单位,2个转制为定额补贴的社会中介服务单位,2个进入了大学,其余19个已全部转为科技型企业或科技型服务企业。改企以来,科研机构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业务不断拓宽,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3年,转企院所技工贸收入比改制前的2000年翻了一番多,科技人员收入也随之有了较大幅度增长。现安排了10个改企科研机构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科研机构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的状况得以基本扭转。
  五、认真解决“三农问题”,将技术创新工作引向农村牧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青海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几乎占全省人口总数的一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牧区当前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进农村牧区的技术创新工作,我们将选派科技特派员和建设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切入点。先后制定实施了《青海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意见》和我省加强州县科技工作、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试点方案、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及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组织了重点面向州县科技工作的“科技富民计划”,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解决“三农”实际问题,促进了基层和农村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2004年,我省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突出科技难题攻关,发展高新技术;强化农村科技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全省经济建设与科技事业的协调发展。
  (一)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尽快建设一批急需的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技术市场等,并在州县建立一批重点科普基地。
  (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成长环境,大力表彰和奖励优秀科技人才,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提高对人才的各项优惠待遇。用好现有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服务,创造条件。培养新的学科带头人。
  (三)促进优势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尽快攻克制约优势资源开发的一些关键技术“瓶颈”,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四)在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的同时,加大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力度,大力吸收借鉴省外乃至国外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省外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持续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五)加速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村小康建设。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组织好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好科技富民计划和星火计划、加快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组织好地方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全面推动农业科技工作。
  (六)切实加强科普工作。开展科技下乡、科普之冬、青少年科技等有针对性的群众性科普活动。建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基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抓好转制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运营,建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多元化改革试点工作。继续认定、扶持一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支持、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