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推动河北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日期:
2004年03月04日 15:07
来源:科技部
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为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重要支撑
一年来,科技工作以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围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精心组织重大科技工程,全面推进各项科技事业,全省科技改革与发展迈出新步伐。
1、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我们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培育新兴产业,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措施来抓。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民营科技园区发展环境,各类园区的积聚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园区科技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18%。全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9亿元, 创造利润28亿元,比上年增长40%。出口创汇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6家、高新技术产品380项;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6500家,同比增长7%。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450亿元,同比增长8.5%。民营科技园区达到16个,入区企业达到2300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民营科技园区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围绕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专项、绿色钢铁行动计划等科技工程,在提高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取得实质性进展。我省被确定为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唐山、保定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市,石家庄、廊坊、邯郸三市确定为省级示范城市。保定市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已有90%以上完成企业信息化的初期建设。二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专项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围绕畜牧、蔬菜、果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在酶工程技术、高效发酵剂研制、超临界萃取技术三个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建立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促进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三是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专项取得初步成效。启动了制剂技术平台、药理毒理研究平台、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和质量标准平台建设,为新药开发提供了科研保障。四是绿色钢铁行动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省骨干钢铁企业推广了干法息焦、小球烧结等10项节能降耗技术,使吨钢综合能耗降低到0.75吨标准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紧扣经济和社会发展主题,科技攻关成效显著
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组织了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提高了我省的科技储备和科技实力。全年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089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014项,占93.1%;已应用的科技成果1005项, 占应用成果的99.1%。农业上,大力实施良种创新工程,加大优质专用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力度。43个新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8个品种获得国家优质专用新品种后补助。工业上,针对工业生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大力组织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开发,取得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发展上,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环保、水土保持、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科技开发上迈出了新步伐。廊坊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应用城市”,获得国家科技攻关支持。SRAS流行期间,组织开展了科技专项活动,及时确定了8个有关SARS诊断治疗方面的课题和3个抗SARS病毒药物的研制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4、以提高科技对经济的服务能力为落脚点,科技发展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积极调整科技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一是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燕山大学科技园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火炬新能源及能源设备特色产业基地正式挂牌运行;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实验室纳入国家管理序列;省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列入了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二是科技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到4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到19家。三是县域创新载体不断壮大。省级农业科技园发展到25个,在山区建立了4个绿色果品开发及产业化基地和2个生态养殖基地,大力推行“公司+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新形势不断给科技工作提出新的要求。2003年,我们主动适应市场,服务经济,积极探索科技工作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一是加强了科技系统自身建设。通过开展科技定位大讨论,举办县市科技局长培训班和组织科技工作交流会等活动,激发了全省科技系统的活力。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逐步跳出了“部门思维”方式,着眼经济,谋划全局的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树立了“市场科技”理念。努力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在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科技资源上形成了新的共识。积极探索通过法律法规、科技经费、科技计划和税收政策等调控市场,使各类科技资源以市场为基础进行有效配置,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科技自身规划的体制和机制。三是增强了服务意识。通过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创新环境,提高了全省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全省科技管理正在由传统的管理型向现代的服务型转变。
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2004年我们要认真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发展新兴接续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建设环京津创业带,实施高新区再造工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通过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建设“环京津创业带”,培育新兴接续产业。整合环京津6市现有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品牌效应,在服务京津中促进发展。着力抓好以下五点:一是搞好环京津创业带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面向国内国际招标,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规划机构,按国际水准进行规划。二是制定《河北省环京津创业带建设工作方案》,并协同有关市政府制定分方案,明确实施主体和责任分工,展开实施布局。三是抓试点,以唐山、廊坊、保定等市为重点,率先启动5个示范园区。四是抓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成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5 个为特色产业服务的公共实验室,1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五是搞好京津冀科技资源对接,承接国家大院大所的孵化、生产基地转移。
2、实施高新区再造工程,构筑区域经济增长极。一是按照 “再造新机制、再造新环境、再造新特色”的高新区建设思路,建立高新区管理联席会制度,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功能齐备,市场运作,高效服务的运行机制,推行区域地方长官、高新区主任、公司董事长“三职合一”的具有资源配置能力的领导体制。二是学习先进省市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的先进做法,会同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协调高新区开发用地,进一步解决制约高新区发展的土地资源问题。三是对现有17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实行分类指导,根据各高新区的不同条件及优势,协助做好谋划和设计,确定发展方向及主导产业,争取做大做强。四是出台全省高新区再造总体方案,协同有关部门出台《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相关实施细则,为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制定和完善高新区评估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坚持优胜劣汰。
3、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活力。继续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农产品深加工、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绿色钢铁行动计划和一县一业创新工程”五项科技工程。在钢铁、医药、装备制造、食品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发和推广30项共性、关键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围绕具有优势的县域产业,建设20家专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培育和提升县域特色产业提供技术保障。
4、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一是打造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60个装备先进、高效运行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建成3-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二是打造中介服务平台。启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一批知识产权评估中心、信息咨询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三是研究制定《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途径。
三、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保证2004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四项重点科技工作深入实施并取得实效,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促进各类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抓好转制科研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的集成,以项目为纽带,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抓好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集成,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多技术综合集成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现优势互补,缩短研发周期;加强财政科技资金集成,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强化科技管理部门自身建设,抓好管理职能转变,落实厅领导、各处室市县联系点制度,实现省市县三级的结合和互动;推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建设学习、服务型机关,把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创新主体服务上,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2、坚持走开放道路,积极推进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要利用多种渠道,继续扩大科技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吸引省外国外的科研力量与我省合作开展研发活动,不断提高科技合作水平;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河北技术交易市场,主动与全国尤其是京津的大院、大所、大企业合作,携手共建创新载体。
3、制定完善科技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做好今年全省科技大会的准备工作,抓紧起草和出台加快科技改革、知识资本化、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文件。组织制定河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4、加强督导落实,担负起统揽科技工作全局的职责。分解细化重点科技工作总体方案,明确2004至2007年各年度的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具体要求,把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市和各部门,责任到人。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加强统计监测,定期发布统计监测公报。
2003年,河北科技战线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大力推进科技改革和发展,为加快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对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为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重要支撑
一年来,科技工作以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围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精心组织重大科技工程,全面推进各项科技事业,全省科技改革与发展迈出新步伐。
1、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我们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培育新兴产业,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措施来抓。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民营科技园区发展环境,各类园区的积聚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园区科技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2003年全省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18%。全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9亿元, 创造利润28亿元,比上年增长40%。出口创汇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6家、高新技术产品380项;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6500家,同比增长7%。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450亿元,同比增长8.5%。民营科技园区达到16个,入区企业达到2300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民营科技园区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围绕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专项、绿色钢铁行动计划等科技工程,在提高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取得实质性进展。我省被确定为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唐山、保定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市,石家庄、廊坊、邯郸三市确定为省级示范城市。保定市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已有90%以上完成企业信息化的初期建设。二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专项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围绕畜牧、蔬菜、果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在酶工程技术、高效发酵剂研制、超临界萃取技术三个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建立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促进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三是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专项取得初步成效。启动了制剂技术平台、药理毒理研究平台、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和质量标准平台建设,为新药开发提供了科研保障。四是绿色钢铁行动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省骨干钢铁企业推广了干法息焦、小球烧结等10项节能降耗技术,使吨钢综合能耗降低到0.75吨标准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紧扣经济和社会发展主题,科技攻关成效显著
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组织了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提高了我省的科技储备和科技实力。全年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089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014项,占93.1%;已应用的科技成果1005项, 占应用成果的99.1%。农业上,大力实施良种创新工程,加大优质专用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力度。43个新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8个品种获得国家优质专用新品种后补助。工业上,针对工业生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大力组织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开发,取得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发展上,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环保、水土保持、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科技开发上迈出了新步伐。廊坊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应用城市”,获得国家科技攻关支持。SRAS流行期间,组织开展了科技专项活动,及时确定了8个有关SARS诊断治疗方面的课题和3个抗SARS病毒药物的研制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4、以提高科技对经济的服务能力为落脚点,科技发展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积极调整科技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一是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燕山大学科技园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火炬新能源及能源设备特色产业基地正式挂牌运行;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实验室纳入国家管理序列;省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列入了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二是科技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到4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到19家。三是县域创新载体不断壮大。省级农业科技园发展到25个,在山区建立了4个绿色果品开发及产业化基地和2个生态养殖基地,大力推行“公司+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新形势不断给科技工作提出新的要求。2003年,我们主动适应市场,服务经济,积极探索科技工作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一是加强了科技系统自身建设。通过开展科技定位大讨论,举办县市科技局长培训班和组织科技工作交流会等活动,激发了全省科技系统的活力。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逐步跳出了“部门思维”方式,着眼经济,谋划全局的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树立了“市场科技”理念。努力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在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科技资源上形成了新的共识。积极探索通过法律法规、科技经费、科技计划和税收政策等调控市场,使各类科技资源以市场为基础进行有效配置,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科技自身规划的体制和机制。三是增强了服务意识。通过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创新环境,提高了全省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全省科技管理正在由传统的管理型向现代的服务型转变。
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2004年我们要认真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发展新兴接续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建设环京津创业带,实施高新区再造工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通过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建设“环京津创业带”,培育新兴接续产业。整合环京津6市现有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品牌效应,在服务京津中促进发展。着力抓好以下五点:一是搞好环京津创业带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面向国内国际招标,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规划机构,按国际水准进行规划。二是制定《河北省环京津创业带建设工作方案》,并协同有关市政府制定分方案,明确实施主体和责任分工,展开实施布局。三是抓试点,以唐山、廊坊、保定等市为重点,率先启动5个示范园区。四是抓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成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5 个为特色产业服务的公共实验室,1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五是搞好京津冀科技资源对接,承接国家大院大所的孵化、生产基地转移。
2、实施高新区再造工程,构筑区域经济增长极。一是按照 “再造新机制、再造新环境、再造新特色”的高新区建设思路,建立高新区管理联席会制度,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功能齐备,市场运作,高效服务的运行机制,推行区域地方长官、高新区主任、公司董事长“三职合一”的具有资源配置能力的领导体制。二是学习先进省市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的先进做法,会同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协调高新区开发用地,进一步解决制约高新区发展的土地资源问题。三是对现有17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实行分类指导,根据各高新区的不同条件及优势,协助做好谋划和设计,确定发展方向及主导产业,争取做大做强。四是出台全省高新区再造总体方案,协同有关部门出台《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相关实施细则,为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制定和完善高新区评估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坚持优胜劣汰。
3、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活力。继续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农产品深加工、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绿色钢铁行动计划和一县一业创新工程”五项科技工程。在钢铁、医药、装备制造、食品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发和推广30项共性、关键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围绕具有优势的县域产业,建设20家专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培育和提升县域特色产业提供技术保障。
4、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一是打造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60个装备先进、高效运行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建成3-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二是打造中介服务平台。启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一批知识产权评估中心、信息咨询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三是研究制定《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途径。
三、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保证2004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四项重点科技工作深入实施并取得实效,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促进各类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抓好转制科研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的集成,以项目为纽带,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抓好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集成,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多技术综合集成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现优势互补,缩短研发周期;加强财政科技资金集成,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强化科技管理部门自身建设,抓好管理职能转变,落实厅领导、各处室市县联系点制度,实现省市县三级的结合和互动;推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建设学习、服务型机关,把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创新主体服务上,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2、坚持走开放道路,积极推进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要利用多种渠道,继续扩大科技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吸引省外国外的科研力量与我省合作开展研发活动,不断提高科技合作水平;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河北技术交易市场,主动与全国尤其是京津的大院、大所、大企业合作,携手共建创新载体。
3、制定完善科技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做好今年全省科技大会的准备工作,抓紧起草和出台加快科技改革、知识资本化、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文件。组织制定河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4、加强督导落实,担负起统揽科技工作全局的职责。分解细化重点科技工作总体方案,明确2004至2007年各年度的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具体要求,把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市和各部门,责任到人。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加强统计监测,定期发布统计监测公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