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2003年科技发展情况及2004年工作打算(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日期: 2004年03月04日 15:41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一、2003年主要科技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2003年,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中心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坚持“两高一深”、跨越发展的方向,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2000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近30%。形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医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高新区着力进行“二次创业”,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4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00多家;沈阳先进制造产业园等10个特色产业园入驻企业近200家;引进重大项目13个,美国通用电气、IBM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新落户高新区。
  沈阳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试点城市通过国家验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取得成效,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和燃气轮机、机器人、数控机床、数字化医疗设备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提升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连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实现软件销售收入45亿元,软件出口达1.2亿美元。营口被批准为国家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高档镁质耐火材料制品等8大类产品实现产值120亿元。
  2.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成效明显
  重点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扶贫和园区建设等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引进、选育粮油、果蔬等作物新品种100余个,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超级稻常规稻新品种取得了百亩连片生产条件下亩产超过800公斤新突破,其育种技术为国际领先;科技进山增效示范工程推动三个示范县的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科技扶贫工作落实项目100个,新增科技示范户800户,培训农民10万人次。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建成奶牛、蔬菜等8个研发中心,13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带动地方及企业投入3.2亿元,安置8000人就业;“阜新经济转型科技项目对接洽谈会”所签订的项目大部分已落实,新增产值逾亿元,安置职工1000多人。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入驻18个项目。
  面对非典疫情,组织全省80多个单位的千余名科技人员联合开展48项攻关。经过日夜奋战,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出NSX-M高频床旁X射线机、红外测温仪、紫外线风淋消毒通道等一批防治非典的高科技产品,为抗击非典提供了一批得心应手的新式武器。科技活动周期间,大力宣传依靠科学战胜非典,掀起了非典不灭攻关不止的热潮。
  3.科技大开放显现品牌效应
  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施海外学子创业工程、省院校合作工程和民间资本与科技项目对接活动,拉动投资100多亿元,吸引千余名海外学子、百余家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来辽宁洽谈合作,新签合作项目近700个。
  海外学子以团队形式结伴归来呈现令人振奋的“雁阵现象”。省院校合作又新增天津大学这一重要合作伙伴,省院校合作的范围拓展到“一院七校”。民间资本与科技项目对接洽谈会参会代表人数比上届翻了一番,达到2000多人。在香港成功召开了“辽宁-香港科技合作座谈会”,为推动辽宁与香港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思想贯穿科技工作全过程。重点通过各类科技计划,支持和培养不同层次、多学科的高素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面的人才。通过科学技术基金的支持,使上千名高层次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全省新增两院院士7人,卢柯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两院院士总人数突破50人。
  5.区域创新体系与环境建设逐步深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59个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基本完成转制任务。省级以上工程中心达40个,转化工程成果692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1个,已申请或获得专利500多项。7个省级开放实验室引进国内外科研人才68名,其中院士9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大化所等单位为神舟五号飞船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4000余项,有303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
  以开展“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为契机,大力培育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到41家,已有8家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形成了社会化、网络化的工作体系。沈阳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已发展会员318家,挂牌交易项目达到300多项。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60亿元。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基地达到4家,入驻的50多家企业开发出专利技术34项。全省风险投资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达到20家,成立了风险投资协会。
  二、2004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辽宁全面落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全省科技系统将围绕国家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实施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科技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逐步形成新的科技发展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两大基地,发展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加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工作:
  1. 创建科技新体制和新机制,增强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构建功能完备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研究机制,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系统集成,提高辽宁区域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等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深化科技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广股份期权试点;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加强科技奖励,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行管理创新。继续抓好高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的示范,带动区域整体环境的改变;强调市场配置功能,科技项目实行专家评审制、招投标制、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等制度;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2.实施科技大开放,打造三大开放平台
  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对华投资热、中国采购热和海外人才回归等机遇,深化海外学子创业工程,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引进大批国外高层次科研团队、先进技术和投资资本,推动我省在信息、管理等方面与世界全面接轨和同步,为我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辟新的渠道。
  抓住中央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利条件,加强省院校合作,搭建国内科技合作平台,聚合技术、智力要素激活资本要素,促进辽宁人才结构的调整,为辽宁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抓住民间资本巨大的投资需求和科技项目迫切的融资需求,开展民间资本与科技项目对接活动,搭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投融资平台,引导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促进高科技项目的融资与产业化。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技术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创新,突破10大关键技术,逐步形成相互衔接的技术链,带动产业链。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推广CAD、ERP、MES等5大共性、关键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优势,做大做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重点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新材料工业两大基地,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超级钢、氟涂料等龙头产品;培育半导体芯片生产设备、能源材料等新兴产品;加强沈阳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试点城市和营口国家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信息产业重点建设大连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发展嵌入软件、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等优势技术和产品。医药产业重点加强大连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和本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和中药现代化新品种。高新区重点推进大连软件园等10个特色高科技产业园建设,构建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与产业中心。
  4. 加强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农村科技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结合辽宁区域特色,在东部山区重点发展中药材等6大山区特色产业;在辽西北地区培育羊、鹅等畜禽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和深加工龙头企业;在中部平原地区建设优质果菜(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示范基地;在辽南及沿海地区建立海(淡水)珍品高效养殖与加工创汇基地。在全省深入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和全面实施农民科技经纪人示范工程;攻克一批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扶持壮大一批星火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阜新和大连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现代农业发展科技示范。
  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优先解决百姓生命健康、食品安全和热点环境方面的科技问题,重点研究开发人口与健康、传染病防治等技术,加强科技应急能力建设,搞好科学技术普及,提高人民健康和科技素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