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无锡高新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率先发展为第一要务,确立了建设无锡国际制造业基地核心区,争当全市“两个率先”排头兵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建设“三城两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各项预期调控目标全面超额完成。
一、关于2003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5亿元,增长44%。技工贸总收入872亿元,增长40%。完成工业销售收入630亿元,增长37%。财政收入30亿元,增长33.3%。在全国高新区综合考核中,无锡高新区被评为经济发展评价第二名。
利用外资再创历史新高。完成注册外资18亿美元,增长80%;实际到位外资10亿美元,增长47.2%。日资高地继续巩固,韩资板块逐步形成,欧美和其他地区招商势头良好。入区世界500强公司达40家。完成外贸出口32亿美元,增长40%。成功举办了国际咨询顾问委员会第五届年会。
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66.2亿元,占园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1%,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出口28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量的92%。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设立了科技发展基金,新增孵化面积1.1万平方米。高新区被评为“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被评为“先进创业服务中心”。
第三产业发展形势良好。完成三产营业收入240亿元,增长5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5亿元,增长47%。商贸流通业强劲增长,住房、汽车、物流、信息服务等消费热点正在形成,重点三产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开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亿元,开工建设了23条重点道路,建成高新区B区路网和基础设施,配合做好硕放机场改扩建工作。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开展循环型工业园区试点工作,新增绿化面积270多万平方米。
二、关于2004年工作的基本思路
2004年,全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建设核心区,争当排头兵”的工作主线,确保引资力度、投资强度、发展速度不低于2003年,确保发展速度高于苏南开发区和全国高新区的平均水平,提前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全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的主要调控目标为:
——经济总量。全区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财政收入增长30%,工业销售收入增长35%,三产营业收入增长55%。GDP达到33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0亿元,第三产业贡献份额超过25%,新增超百亿元企业1家。
——开放型经济。利用外资增幅不低于30%,合同注册外资确保完成23亿美元,力争实现25亿美元;到位外资完成任务13亿美元,增长30%,落实10个超亿美元项目,新增世界500强企业3家以上。自营出口38亿美元,增长19%。
——科技创新。实施好科技产业化标志性工程,新增科技孵化企业12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双密集企业等30家,新增工程研发中心10家,争取各类科技项目50项,新增科技贷款1亿元,大学科技园和留学生创业园获国家级牌子,技术创新综合排名进入全国高新区前十五位。
——园区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亿元,建成16条道路建设,完善商贸区和高新区B区路网,建成绿色音乐公园,拆迁1万户,建设农民公寓165万平方米,建设园区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新增园区20平方公里,新增绿化100万平方米。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强攻招商引资,实现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是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进入国际产业链。重点引进IC和汽车零部件项目,完善主导产业链。二是扩大开放领域,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大力引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资金密集性服务业。三是加大对国内产业的引进力度,注重吸引国内制造业。四是提高利用外资工作的组织程度。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 五是积极应对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二)坚持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科技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规模,完善公共技术平台。二是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孵化工程和科技创新产业工程,强化科技资源集聚效应。三是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科技项目和研发机构以及大专院校建办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四是建设人才高地。建立新区人才引进基金,引进培育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科研人员,推动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合作。
(三)注重集约开发,抓好园区开发和新城区建设
一是实行空间布局一体化。注重集约开发、有效开发、二次开发,加大园中园、一区多园、特色专业园的建设力度。严把土地供应关,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二是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深化总体规划,做好专项规划。三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
(四)加快接轨步伐,精心营造国际化的投资环境
围绕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按国际惯例办事,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形成一个基础完善、法制完备、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投资环境。一是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二是努力降低商务成本。三是完善口岸功能。四是加强法制建设。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