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果: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创新硕果喜人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基础研究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众多领域涌现出大批创新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某些领域已进入国际前列。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与英、德、日三国并列,数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的高质量论文和引文总数在世界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其中纳米领域的论文数量已处在前两位,引用数也居世界前列。20多年前,我国曾在世界顶尖的《细胞》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此后一直是空白,2005年,中国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合作发表了4篇,2006年又以第一作者及合作发表了7篇论文。
2006年,一批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被攻克,充分发挥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载人航天工程、超级计算机、移动通信系统、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等领域相继取得重大突破。
以信息领域为例,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64位高性能CPU通用芯片———龙芯2号、“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0.1微米等离子体刻蚀机和大倾角离子注入机等高端技术的突破,为改变信息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为加强前沿技术研究,积极抢占未来的战略制高点,在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中提出的重大任务,强调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在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技术领域安排了38个专题、29个重大项目和若干重点项目,已开始逐步启动。
公共科技的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去年,科技部大幅度地提高公益性研究经费的比重,着力改善社会公益研究的基础条件,对完成改革阶段性目标的重点公益类和基础类院所研究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依托支撑计划,在能源、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领域落实经费达105亿元。在矿产和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禽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目前,国家高新区作为经济和科技结合的一个典范,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高新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达到802亿元,占全国R&D经费的40%左右,高新区企业4万多种产品中自有技术的产品已超过70%。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