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成功地引进和消化了数百项国外高新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在提升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国新农村建设方面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例如,将澳大利亚的一种能极大提升良种羔羊或其它家畜繁育速度的技术引进、消化,有望对我国良种肉用绵羊的培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快速培育良种绵羊必将提高每只绵羊的产肉量和肉的品质,更快地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也就必然使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
加强国际合作减少企业技术差距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王喆介绍说:“通常,成年母羊超数排卵仅为6枚。排卵太少使培育良种后代速度太慢,大大影响了良种培育和推广的速度,也就间接影响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国际合作司和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组织专家论证后认为,由南澳研究与发展研究院研发的吉维特技术,可提升良种繁殖率,达到常规胚胎移植数的20倍,是自然繁殖的60倍。2005年1月,由合作司搭桥,北京创新科农公司和中国农大的专家组团考察了澳大利亚的实验设施。他们将澳大利亚专家请到国内、数次派人去澳大利亚学习等方式,已将澳大利亚的供体羔羊的平均采卵数由原来的75枚提高到最高可达201枚,从而使最高卵裂率达90%。
不断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
在边远的察右后旗一个普通的会议室里,竟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多名专家,他们正在参加“引进与消化良种技术研讨班”。专家们认为,加大国际合作力度,不断引进新技术,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据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靳晓明司长介绍:“我国目前绵羊存栏数为世界第一,仅内蒙古绵羊存栏数就达8000万头。但我国良种化低,良种覆盖率低。目前,我国良种牛羊缺口为 4/5,即每5只牛羊中,仅有1只牛羊属优良品种。要使草原生态环境处于最佳状态,就要使家畜存栏数保持适当地稳定,良种化低会大大降低绵羊的总肉产量。我国企业从南澳引进了吉维特技术,并建立了试验中心。在将技术本土化过程中,培育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新品系。新技术还可以成倍地提高繁育效率,快速普及优良品种,对已定型的优良品种,可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中方特别重视技术的本土化,也更为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只有再创新才能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国际合作的金钥匙作用。”
他还透露说:“经过中澳双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中澳政府科技合作特别经费今后每年将增至400万澳元。今年7月,中方将启动《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协议》,该协议是温家宝总理访问澳大利亚时提出的。7月底,中方首批高级青年专家将赴澳大利亚开展交流与合作活动。”
可以预见,一系列的活动使这把“金钥匙”能够开启更多的创新和技术推广,让更多的农牧民脱贫致富,加速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科技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