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企如何成为自主创新主体
日期:
2006年09月19日 12:22
来源:科技部
中冶集团是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国内规模最大,集冶金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建设、施工及相关服务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过去几十年中,它所属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曾经承担了武钢、攀钢、宝钢等国内众多大型钢铁企业的设计与建设。然而,这些辉煌的业绩并未使中冶集团保持高增长、高回报的发展态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国企负担沉重等原因,中冶集团发展举步维艰,几乎濒临破产。
“国有大企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要实现这个创新,不仅要有意识上的自觉,更重要的是依靠一个完整系统的制度保障。”杨长恒根据中冶集团探索的经验,把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概括为5个方面:
“首先,企业是创新的责任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是生存需要,更是加速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选择。”中冶集团决策层认为,国有企业的责任和其影响力、带动力、控制力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们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必然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为此,我们应将创新的突破点选择在承担国家相关领域的重大项目攻关上。在冶金勘察、冶金设备、冶金工艺、设计研究、施工安装技术、新材料、环境保护、工业废弃物利用等领域,充分发挥国家队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优势,高起点攻关,先后自行研制、参建了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2TDS3690-LZX椭圆等厚双层震动筛、年产300吨批量化多晶硅生产炉、中国最大口径340连轧管生产线、超微米级多辊轧机等大型技术设备及拥有大型焦炉、特大型高炉、热轧生产线、冷轧生产线等的设计、施工、设备成套技术。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垄断,也使企业实力得以大幅提升。中冶集团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提高了我国冶金成套技术和成套设备能力。20多年前我国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进成套冶金技术和冶金装备;20多年后的现在,中冶集团不仅向印度、巴西、伊朗等发展中的大国成套输出冶金技术与装备,最近还向日本等发达国家成套输出冶金技术与装备。
“其次,企业是创新的研发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市场前景有的放矢地设立研发目标,将有助于调动和整合各方因素,提高研发效率。”中冶集团在研发方向的选择上,十分注重对国家需求、市场前景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多目标追求。为了获得多方共赢的效果,该集团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规划、滚动发展的模式启动集团公司的创新体系建设。该集团成立了集团技术中心,并与下辖企业的技术分中心和研发基地一起,形成项目选择、技术研发的技术创新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确定企业研发进程。
从1999年开始,中冶集团即制定了集团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该集团共获得关键技术的攻关成果390项。其中,有160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26项,其数量在中央企业位居第16位。在中国企业联合会2005年发布的、体现企业自主创新最高水平的“中国企业水平新纪录”中,中冶集团13项新成果榜上有名,占发布总数的1/40。定位准确、规划科学的研发思路,使集团的发展渐入佳境:不仅使集团成功的实现了扭亏为盈、提前两年实现了从平移延伸式发展阶段向创新提升式发展的战略转型的“一五”目标,而且为“二五”规划中实现向世界500强迈进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企业是创新的投入主体。技术创新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产学研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体系。企业是技术成果的需求方,当然要承担主要的研发投入。”中冶集团在技术创新的启动阶段,在确定了发展目标的同时,就已明确了要在研发投入上“舍得花钱”。集团在每年研发总投入不少于主营业务收入的2%目标下,积极鼓励下辖企业根据各自的企业特点,逐年增加研发投入。实践证明,随着技术研发的逐年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根本改善,企业对研发投入热情高涨,研发与企业发展水涨船高,形成良性互动格局。1999年,集团研发投入不足1000万元,2001年已达到8000万元,而到2005年,中冶集团的科技投入已达到6.5亿元,今年则预计达到13亿元。集团在“二五”期间的科技投入总量还将大幅度提高。
“第四,企业是创新的人才主体。具备深厚的技术科研基础和丰厚研究成果的领军人才,是实现创新的根本,更是企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企业要创建一个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中冶集团通过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人才机制。他们给予为集团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重奖,以利于创新文化和激励氛围的形成,鼓励更多的员工成为创新型人才。为此,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冶集团设立了我国建设系统第一个以企业命名的社会奖项———“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同时,为了激励核心人才,中冶集团建立了首席专家制度,首席专家享受终身荣誉和每月1000元补贴。最近中冶集团为了进一步培养、激励和稳定核心人才,加强和改进人才建设,在相继建立人才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以后,他们又决定成立中冶集团工程技术院,设立集团院士制度。
“第五,企业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主体。技术创新的成果只有通过有效的推广应用,才能形成实在的生产力,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冶集团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初期,即已明确: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努力形成具有高竞争力的垄断技术,从而为企业赢得良好的效益回报。该集团通过资源整合,以团队专业门类齐全、综合实力雄厚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项目的招标,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有效地应用在项目的建设中,先后圆满地完成了“大跨度空间网格钢结构设计制造安装”、“大型球形储罐制造工艺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等重大项目,使中冶集团在会场馆所钢结构市场所占份额达到40%以上,为企业赢得了市场、打出了品牌。由中冶集团EPC总承包并于最近竣工投产的唐山国丰中薄板连铸连轧生产线,集中运用了中冶集团连铸连轧技术的创新成果,成为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紧凑节能型中薄板连铸连轧生产线。
杨长恒认为,中冶集团要保证实现企业创新主体“五位并举”,关键在各级领导认识要到位,同时还必须建立一个刚性的量化考核体系,达到“软”“硬”兼治。为此,中冶集团制定了严格的“企业创新考核指标”,其中,每年研发投入比例规定:科研单位为6%;设计单位为4%;施工单位为2%。对研发人员的奖励制度: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均为1.6倍。重点实验室建设或实验资金投入占研发经费的比例计算为20%。不达标者,在企业年终考核中一票否决。
在中冶集团首届科技大会上,杨长恒宣布了该集团技术创新的“二五”发展战略:2006—2010年,中冶集团将以自主创新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提升、做强做大、持续发展、长富久安”的总体目标。
杨长恒表示,中冶集团准备用3年时间建设成创新型企业。集团将在其主业的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使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健全以技术中心为主体、下辖企业科技力量为基础的多专业、多层次的科技研发体系和运行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逐年加大对科技研发投入,2010年,集团的平均科技投入将达到其主营业务收入的4%以上。到2010年,中冶集团将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科技研发能力的一流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科技日报)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明确主体的角色定位,还要建立不断完善的科学、规范的量化考核体系,并进行适时的‘过程控制’。”在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首届科技大会召开之际,该集团董事长杨长恒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宗明义,他以中冶集团成立7年来走出亏损的泥淖,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39位的成功实践,总结提出: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从5个方面完成主体的角色转换,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主体到位,在为建立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完成大型国企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中冶集团是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国内规模最大,集冶金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建设、施工及相关服务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过去几十年中,它所属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曾经承担了武钢、攀钢、宝钢等国内众多大型钢铁企业的设计与建设。然而,这些辉煌的业绩并未使中冶集团保持高增长、高回报的发展态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国企负担沉重等原因,中冶集团发展举步维艰,几乎濒临破产。
“国有大企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要实现这个创新,不仅要有意识上的自觉,更重要的是依靠一个完整系统的制度保障。”杨长恒根据中冶集团探索的经验,把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概括为5个方面:
“首先,企业是创新的责任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是生存需要,更是加速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选择。”中冶集团决策层认为,国有企业的责任和其影响力、带动力、控制力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们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必然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为此,我们应将创新的突破点选择在承担国家相关领域的重大项目攻关上。在冶金勘察、冶金设备、冶金工艺、设计研究、施工安装技术、新材料、环境保护、工业废弃物利用等领域,充分发挥国家队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优势,高起点攻关,先后自行研制、参建了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2TDS3690-LZX椭圆等厚双层震动筛、年产300吨批量化多晶硅生产炉、中国最大口径340连轧管生产线、超微米级多辊轧机等大型技术设备及拥有大型焦炉、特大型高炉、热轧生产线、冷轧生产线等的设计、施工、设备成套技术。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垄断,也使企业实力得以大幅提升。中冶集团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提高了我国冶金成套技术和成套设备能力。20多年前我国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进成套冶金技术和冶金装备;20多年后的现在,中冶集团不仅向印度、巴西、伊朗等发展中的大国成套输出冶金技术与装备,最近还向日本等发达国家成套输出冶金技术与装备。
“其次,企业是创新的研发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市场前景有的放矢地设立研发目标,将有助于调动和整合各方因素,提高研发效率。”中冶集团在研发方向的选择上,十分注重对国家需求、市场前景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多目标追求。为了获得多方共赢的效果,该集团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规划、滚动发展的模式启动集团公司的创新体系建设。该集团成立了集团技术中心,并与下辖企业的技术分中心和研发基地一起,形成项目选择、技术研发的技术创新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确定企业研发进程。
从1999年开始,中冶集团即制定了集团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该集团共获得关键技术的攻关成果390项。其中,有160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26项,其数量在中央企业位居第16位。在中国企业联合会2005年发布的、体现企业自主创新最高水平的“中国企业水平新纪录”中,中冶集团13项新成果榜上有名,占发布总数的1/40。定位准确、规划科学的研发思路,使集团的发展渐入佳境:不仅使集团成功的实现了扭亏为盈、提前两年实现了从平移延伸式发展阶段向创新提升式发展的战略转型的“一五”目标,而且为“二五”规划中实现向世界500强迈进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企业是创新的投入主体。技术创新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产学研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体系。企业是技术成果的需求方,当然要承担主要的研发投入。”中冶集团在技术创新的启动阶段,在确定了发展目标的同时,就已明确了要在研发投入上“舍得花钱”。集团在每年研发总投入不少于主营业务收入的2%目标下,积极鼓励下辖企业根据各自的企业特点,逐年增加研发投入。实践证明,随着技术研发的逐年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根本改善,企业对研发投入热情高涨,研发与企业发展水涨船高,形成良性互动格局。1999年,集团研发投入不足1000万元,2001年已达到8000万元,而到2005年,中冶集团的科技投入已达到6.5亿元,今年则预计达到13亿元。集团在“二五”期间的科技投入总量还将大幅度提高。
“第四,企业是创新的人才主体。具备深厚的技术科研基础和丰厚研究成果的领军人才,是实现创新的根本,更是企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企业要创建一个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中冶集团通过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人才机制。他们给予为集团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重奖,以利于创新文化和激励氛围的形成,鼓励更多的员工成为创新型人才。为此,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冶集团设立了我国建设系统第一个以企业命名的社会奖项———“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同时,为了激励核心人才,中冶集团建立了首席专家制度,首席专家享受终身荣誉和每月1000元补贴。最近中冶集团为了进一步培养、激励和稳定核心人才,加强和改进人才建设,在相继建立人才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以后,他们又决定成立中冶集团工程技术院,设立集团院士制度。
“第五,企业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主体。技术创新的成果只有通过有效的推广应用,才能形成实在的生产力,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冶集团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初期,即已明确: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努力形成具有高竞争力的垄断技术,从而为企业赢得良好的效益回报。该集团通过资源整合,以团队专业门类齐全、综合实力雄厚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项目的招标,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有效地应用在项目的建设中,先后圆满地完成了“大跨度空间网格钢结构设计制造安装”、“大型球形储罐制造工艺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等重大项目,使中冶集团在会场馆所钢结构市场所占份额达到40%以上,为企业赢得了市场、打出了品牌。由中冶集团EPC总承包并于最近竣工投产的唐山国丰中薄板连铸连轧生产线,集中运用了中冶集团连铸连轧技术的创新成果,成为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紧凑节能型中薄板连铸连轧生产线。
杨长恒认为,中冶集团要保证实现企业创新主体“五位并举”,关键在各级领导认识要到位,同时还必须建立一个刚性的量化考核体系,达到“软”“硬”兼治。为此,中冶集团制定了严格的“企业创新考核指标”,其中,每年研发投入比例规定:科研单位为6%;设计单位为4%;施工单位为2%。对研发人员的奖励制度: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均为1.6倍。重点实验室建设或实验资金投入占研发经费的比例计算为20%。不达标者,在企业年终考核中一票否决。
在中冶集团首届科技大会上,杨长恒宣布了该集团技术创新的“二五”发展战略:2006—2010年,中冶集团将以自主创新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提升、做强做大、持续发展、长富久安”的总体目标。
杨长恒表示,中冶集团准备用3年时间建设成创新型企业。集团将在其主业的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使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健全以技术中心为主体、下辖企业科技力量为基础的多专业、多层次的科技研发体系和运行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逐年加大对科技研发投入,2010年,集团的平均科技投入将达到其主营业务收入的4%以上。到2010年,中冶集团将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科技研发能力的一流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科技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