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中国气象科技事业取得大发展的一年。中国气象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各项任务,全力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006年1月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对气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实现中国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气象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政策保证。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气象工作是科技密集型工作,科学技术发展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尤其突出。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重大意义,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强调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中国气象局在科技部、基金委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2006年全面推进了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了气象科技的持续发展。
一、全国气象科技大会吹响进军号角
2006年5月18日~19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气象局、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联合召开了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回良玉副总理亲临大会并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气象工作的科技内涵,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此次大会是我国十几年来规模最大的高层次气象科技会议,是新世纪气象科技界的盛会,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全国气象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积极性,是我国气象科技事业大发展的里程碑。大会以后,各省气象局也相继联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推动各省气象事业发展和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二、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明方向
2006年12月15日,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颁布了首部气象行业科技发展规划——《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规划》面向国家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行业需求,从科技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未来15年我国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确定了气象事业发展亟须科技支撑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重大科技任务和“十一五”期间的重大科学技术专项,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气象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中国气象局是国家首批启动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气象局“一院八所”成为第一批通过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联合组织的公益性科研院所改革验收的研究院所。2006年,中国气象局以国家级气象科研机构“一院八所”、国家级业务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和省级气象科学研究所及相关业务单位为主体构建了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研究型业务,在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核心和辐射作用。
在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中国气象局尤其注重气象科技的自主创新和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如组建了中国气象局数值模式创新基地,成立了创新基地理事会;组织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完成气象数据共享服务中心2006年度建设任务,完成8个行业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中国均一化历史气温数据集》正式发布;建设了国家级和21个省级分布式共享平台;完成上甸子、临安和龙凤山大气成分国家野外观测研究试验站2006年度建设任务,瓦里关大气成分观测站由试点站正式转为野外观测研究试验站。
四、气象科技硕果累累
随着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气象科技整体实力提高,涌现出一批创新科技成果,有利地推动了气象科技进步,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如“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于2006年12月26日由科技部、发改委、外交部、气象局、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六部委正式发布;“973”计划“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在中尺度暴雨系统的结构与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暴雨形成的大尺度环流与气候背景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奥运科技专项“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该项目开发的临近预报系统2006年汛期在北京、天津、青岛、河北等省市气象局进行了业务试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奥运科技专项“北京奥运会国际天气预报示范计划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引进和改进了美国NCAR的对流风暴自动临近预报系统(ANC),可以对临近预报业务提供很好的信息支持;这些研究成果必将有效地提高2008年奥运气象服务工作的科技水平。
五、积极推进研究型业务的发展
除了在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气象局还十分重视气象科技成果的业务转化工作,提出要提高中国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科技内涵,建立研究型业务。在科技部支持下完成的“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国气象数值预报创新技术研究”项目成果之一“GRAPES区域中尺度模式系统”已经推广应用到国内49家科研业务单位,并通过了中国气象局组织的业务化考核,进入业务试运行阶段;国家“973”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及调控原理”项目成果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城市大气和环境研究工作组示范项目之一;有关山区丘陵地带强降水诱发地质灾害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预报、花粉监测预报与服务等新增业务预报服务产品逐步在国家级、省级业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科技部支持下,2006年中国气象局有关单位又陆续承担了“973”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灾害天气精细数值预报系统及短期气候集合预测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等一批重点项目以及863计划部分专题的研发任务,并继续支持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这些都将有力地推动气象科技工作的发展。
2007年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中国气象局将继续毫不动摇地在国务院3号文件、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精神指引下,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坚持“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向,坚持面向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大气象科技投入,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气象科技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气象科研环境,提高气象科技管理水平,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为加快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而努力奋斗!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