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次会议对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围绕着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我们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提出要以科学技术研究为先导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
这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劳动保障部田成平部长、步正发副部长出席了会议。会议结束后,劳动保障部立即组织了全部大会,提出应该从三个方面对会议精神进行深刻认识和领会:一是全国科技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二是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三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重要手段。会议指出,随着经济形势、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化、多样化,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工作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时也面向很多弱势群体,没有现成可套用的解决模式,要解决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就必须加强创新研究。会议要求劳动保障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勇于面对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积极研究问题,通过理论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带来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从而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积极开创劳动保障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我们根据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需要,积极研究探索如何推进劳动保障科技工作,一年来克服许多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一)研究制定劳动保障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2006年10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发[2006]35号),规划纲要确定未来五年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为贯彻规划纲要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我们组织力量对未来5-10年劳动保障科技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明确劳动保障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实现目标和重点研究项目,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切实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以此来加速推进劳动保障科技事业的发展。
(二)研究建立适应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虽然在“十五”期间劳动保障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劳动保障科技工作尚不能满足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科研基础还很薄弱,研究手段相对落后,科技投入缺乏机制保证,学术思想交流还不够活跃,理论研究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等。借全国科学技术召开的有利契机,我们积极研究劳动保障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问题,包括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科研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争取通过各方面推动,形成一个完善高效的劳动保障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在项目计划管理上,为提高科技计划的编制水平,促进科研工作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我们调动业务司局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根据劳动保障工作的需要,提出科技项目的研究需求,形成项目申报指南,引导科研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申报。同时,利用专家咨询、评议机制,帮助申报单位调整项目内容,提高项目质量,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制。
在科研机制上,随着国家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劳动保障工作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各界逐渐加大了对劳动保障的研究力度,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推动科研机制的创新,引导科研单位拓展研究思路,开门做研究,积极开展横向合作。目前,劳动保障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机制变得越来越灵活,初步形成了部委机关、科研院所和专业学会紧密联系,理论学术研究、实际试点应用、相关政策制定有机结合的科研应用体系,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随着院校之间、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针对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研究也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
在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劳动保障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领域。目前,劳动经济、劳动法学、社会保障等作为劳动保障的基础学科,已经在全国上百所院校开设相关专业,逐步形成从本科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加强现有科技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化工作,加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我们设立青年科技项目计划,让更多的中青年科研人员担当第一线重任,通过独立承担课题来强化中青年科研人员的作用,同时,鼓励中青年科研人才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国际会议,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我们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加强了对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在劳动保障政府网站和劳动保障系统工作网站开设专栏,定期发布科技成果,建立起科研活动和成果应用的沟通桥梁。同时,收集整理“十五”期间劳动保障研究成果,将其中的优秀科技成果编辑成册出版,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障科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促进了成果在基层劳动保障部门的推广应用。
三、下一步工作
2007年,是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关键的一年,也是国家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制度改革重要的一年。我们将在积极研究国家科技改革各项新举措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创新能力建设,开创劳动保障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一)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我们将根据国家科技政策和改革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在制度上强化科技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密性。例如:根据重点研究领域,将逐步建立科技项目库,定期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公开论证,以确保立项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先导性;对于执行中的项目,加强项目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改革课题验收评价机制,改变以往课题结题后一次性评审验收,要将评审工作贯穿整个科研活动中,通过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体系,提高科技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权威性。
(二)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劳动保障科学技术工作属于公益性研究,当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焦点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同时,提高劳动者素质,将我国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劳动保障科研工作,尤其要加强劳动保障基础理论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培训模式和方法,建立和完善预测分析体系。我们将按照《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56号)的要求,不断完善基础工作,整合劳动保障系统的科研资源,联合社会各方面研究力量,积极争取国家财政预算对劳动保障行业的投入。
(三)落实规划,突出重点。根据国家科技规划纲要和劳动保障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我们加快启动劳动保障重点研究领域和重大研究项目的创新性研究,例如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保障制度及基金财务安全研究、现代职业技能培训技术装备和方法开发等。
总之,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自主创新的旗帜,用全国科技大会的重要精神来指导开创劳动保障事业的新局面,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