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2005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重要指示,我院正在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其目标是:通过建设六项重大工程,形成五大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四大作用[1],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才荟萃、体制完善、机制灵活、学科布局合理、在国内位居前列、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实现这一目标要分两步走:2006年至2010年,全面实施六大工程建设,初步形成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2011年至2015年,继续推进六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一、“十一五”期间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加快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设并使之具有一定规模;进一步加强相关学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
——实施“重大课题研究与理论创新工程”。高质量地完成一批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推出250—300项高水平成果,其中应有100项左右是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科学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
——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建设100个左右国内一流的二三级重点学科,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科在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
——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培养造就60名左右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200名左右在本学科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200名左右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的科研骨干,50名左右在院内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管理人才。
——实施“网络信息化建设工程”。建成院、所两级科研成果库、学术期刊库和个人信息资料库,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筹建我院外文学术网站。同时整合全国社科院系统学术信息资源,建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
——实施“国际学术交流基地建设工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逐步建立我院主导的学术交流模式。积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切实提高对外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效益,将我院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基地。
——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形成更加科学和完善的科研、人事和对外学术交流管理体制;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建立和完善国情调研机制;积极探索、稳步实施研究员分级制度。
——做好资金保障工作,确保财政预算安排稳定增长;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力度,物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建设我院科研和学术交流大楼;完成研究生院新校园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
二、“十一五”期间深化体制改革,实施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组建文史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有效整合我院研究力量与学术资源,强化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的组织协调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领导下的学术指导、学术咨询和科研协调机构。学部委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进一步完善以课题制为主要形式的科研资助体系,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科研资源。在目前已实施的课题和学科资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后期资助”制度、学者资助制度和学术期刊资助制度,实施“优秀学者资助计划”和“优秀学术期刊建设工程”;组织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文库”,经过招标和严格评审,每年集中出版一批高水平论著。
——构建我院决策咨询的快速反应机制。紧密跟踪和迅速应对国家战略决策需求,整合相关学科研究力量,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高质量完成党和国家决策部门交办和委托的研究任务;做好决策咨询信息报送工作,及时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咨询意见。
——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注重原创性和实际价值,推动理论创新,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继续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更加重视学术规范和学术标准的建立与完善,积极开展严肃的学术批评,惩处学术不端行为。
——推行全员聘用制度。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创造良好条件,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引进优秀人才。专业技术岗位试行比例管理,逐步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专业人员管理制度;管理和领导岗位试行任期制和绩效评价、奖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符合我院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稳步实施研究员分级制度,进一步激发专家学者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建立学术水平、贡献大小与待遇相一致的竞争激励机制。结合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现行的收入分配办法,切实把各类人员的贡献、绩效与收入挂钩;以岗位和绩效津贴为主要内容,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1]六大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研究和理论创新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网络信息化建设工程、国际学术交流基地建设工程。
五大研究中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研究中心,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理论与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四大作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作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