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我院根据自身特点和国家目标,瞄准行业国内外发展趋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重新调整专业领域,整合内外资源,强化优势学科建设,探索创新模式。凝练研究开发目标,不断提升应用基础研发水平,完善创新环境,推动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管理,科技与市场的有效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初步完成了创新体系的市场化构建。
一、根据国家目标,建设基础平台,解决产业关键问题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2003年7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启动,我院作为唯一一家企业性质单位,加入了七大平台之一的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承担组织、主持工业微生物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根据平台建设要求,在原轻工业部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及下属7分站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截至到现在加上新近加入的单位共计有12家承担单位,工业微生物资源库的菌种实物也从1700株菌发展到6000余株(到2006年底),创新制定了工作流程和责任流程,发表于“国家科技基础工作平台简报”2006年第2期,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各参加单位的广泛重视,使研究院承担的平台工作水平大幅度提高,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工业微生物资源的标准化整理整合工作总体处于领先水平。已经建立了11个工业微生物资源数据库,基本形成国家工业微生物资源信息核心地位。在国内外工业微生物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食品工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国民饮食安全、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业、机械、电子、环保等关联产业发展、解决城乡人口就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该行业的科技型企业,近五年来研究院承担的政府支持的项目涉及配合国家质检总局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及重大食品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工作、食品风险预警方案的制定、食品安全评价及标准体系建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2006年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包括食品发酵行业清洁生产、节水降耗、资源综合利用、传统食品发酵行业高新技术改造领域),健康食品及配料的开发等方面。项目成果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法律法规,项目成果的推广为使行业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和操作规范,增强产品竞争力,提供了支持;为改变食品发酵行业高耗水、高好能的现状,实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国家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与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联合打造创新合作模式
我院作为我国食品行业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历史最悠久和唯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研究院所与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建立联合技术中心的模式,充分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迅速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研究院已建有联合技术中心6家。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院与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开始建立合作关系,意味着联合技术中心开始进入孕育阶段。“六五”—“九五”期间,发酵院多项科研成果在燕京集团得以转化,企业优先使用科技成果、研究院享有科技成果、专家驻厂指导和试验的基本模式成为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有效探索,如啤酒大罐发酵、提高啤酒风味稳定性、缩短发酵周期等技术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啤酒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地提升。到上个世纪末,除原有的技术合作外,双方在人才培养、标准、信息、微生物等领域已进入了全面合作。联合技术中心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在行业热点和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如超高酿造技术等)开展联合攻关,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我院与海洋水产加工的龙头企业浙江海氏集团强强联合打造中食海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水产加工副产品生产一流功能性海洋蛋白肽类原料为目标,以促进食品、功能产品、日化行业产品创新为己任,充分自主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海洋系列肽产品,使海洋水产品加工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有利于我国水产业的良性发展。中食海氏与国内外权威营养机构共同合作,以北京大学医学部营养系为基础,联合中国中医研究院等权威研究机构构建肽类营养学基础研究平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理化测试中心,为产品营养、产品质量和安全提供支撑和保障。
以示范性生产基地为平台,向行业提供具有国内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豆肽工程化技术。采用完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生物技术为工艺基础,结合国内现有骨干装备生产企业的装备研发能力,突破国外企业对我国在功能性大豆蛋白产品深加工产业化技术方面的封锁, 2004 年研究院和山东都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年产2500吨的大豆低聚肽产业化示范性生产基地,完成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豆功能性蛋白为主产品的大豆肽工程化技术开发,并实现了产品商品化。
三、针对学科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发挥学科交叉之优势,提升食品科技创新水平
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以农业为主导,到以加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历程。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食品科学与食品营养学的相互结合将成为引领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食品科学与许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相关学科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食品科技创新和集成创新,根据国际食品工业和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阶段,我院适时调整学科设置,引进学科带头人,增强应用基础如营养代谢、营养评价等学科建设,以提升食品科技创新水平。事实证明,学科调整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定位更加实用和准确,使研究院优势领域从基础研究、开发到工程化包括标准和检测等全部实现配套。增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通过几年的实践工作,使我们在推动自主创新和加强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全面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在十一五期间研究院将努力开创新的局面,力争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