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7月转制以来,我院以建设纺织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为目标,从自身发展和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两方面要求出发,在充分考虑了资源状况、深入分析市场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人员重组,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确立了二个中心(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三大主导产业(纺织机电设备与工程、纺织新材料、纺织化工)、一个后勤服务体系的组织架构,形成了基本适应科技型企业的运行机制,揭开了迈向科技先导型企业的序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年的发展,全院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5年与2000年相比较,增长了2.7倍,年平均增长率22%;利润总额增长了3.2倍,年平均增长率27%;2006年仅产业系统利润总额就超过亿元,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2006年我院被科技部列入首批103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建院、企两级科研开发体系,全面提高创新能力
转制后,我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各产业板块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体系。院级研究开发机构主要从事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为院属企业、合作企业提供中长期技术支撑,为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服务。院属产业技术开发体系以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提升产品竞争力为主,提高本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也带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通过院、企两级既有侧重又有衔接的科研开发体系的建设,我院在众多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上获得突破。五年来,不但圆满地完成了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而且为行业提供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装备、新技术、新产品,为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院在聚合工程、纺丝设备及关键部件、产品开发的整个化纤产业链中形成了包括“双组份复合纺丝系列化成套技术开发”“塔式聚酯技术与装备”、“高速卷绕头”“热牵伸辊”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其工程化技术和设备已推广和应用在国内300多个企业,并远销亚洲和美洲。技术开发能力和设备产品水平居国内领先。我院开发的高速卷绕头、热牵伸辊、塔式聚酯技术都具有性能优越、稳定性好,建设费用低、建设周期短等特点,正是由于纺科院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多年的艰苦努力才使我国化纤装置的国产化方面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成倍降低了投资及生产成本,而且研发了一批大容量、自控水平高、质量稳定的化纤装备、聚合装置,从而基本结束了我国涤纶行业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对提高我国纺织化纤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科技产业
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是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为增强科技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赢利能力,我院以国家发展、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产业整合、重组与改制和机制创新,使院属科技产业逐步成长壮大。
1.建立全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成果产业化
转制后,我院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本着院内消化为主,合作转化为辅和成熟一个,转化一个的原则,多项科技成果在院内实现产业化。如,以涂层技术成果转化设立了亚通涂层织物有限公司,以水刺非织造布技术转化设立了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在院助剂中心基础上成立了北京中纺化工有限公司等。实行由院控股,社会企业参股或技术经营骨干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最近几年,随着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又先后成立了几个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的产权多元化的高新技术小型企业,如生产水泥增强纤维、聚合工程设计的子公司等,目前,二级子公司产权多元化的公司机制改革基本完成,这种机制大大调动了骨干的积极性,开拓了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局面。
从成效上看,这种成果转化机制是成功的。科技产品的优势是产品一旦投入市场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一项成果转化就可以造就一个企业,并推动企业发展。这样的成果转化实例不胜枚举,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产业集群,其特点是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
2.产业技术改造持续促进产业发展
近年院属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和利用国家各种政策性贷款支持,先后筹集2亿余元,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扩大了产业规模,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
从97年启动的世界银行科技发展项目“纤维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利用世界银行贷款540万美元和国内配套资金4000万元,先后建设了水刺非织造布纤维基材工程技术开发及中试生产线、浸渍涂层技术开发及中试生产线。
2000年通过第三批国债专项资金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高档功能性面料技改项目”,获得贴息贷款4000万元,并自筹1800万元,在亚通公司原PU、PVC涂层生产设备基础上,引进了TPU挤出涂敷生产线,并配套国产涂层、上胶等设备,实现挤出、涂敷一步法完成,生产高档的防水透湿服装面料和功能性面料;东纶公司在一期生产线基础上,新增水刺非织造布第二条生产线,扩大了生产能力和产品用途。中丽制机公司利用第四批国债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开展高速全自动卷绕头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制开发全自动换筒高速卷绕头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瞩目。
中纺纤建公司“混凝土用增强型聚丙烯粗纤维”获得科技部2004年第三批创新基金资助,目前公司已完成了中试纺丝试验,对纺丝工艺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纺制出不同规格的中试纤维样品投放市场,为公司构筑起新产品开发和实际应用的平台。
3.突出主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制以来,院撤并了一批无主导产品、经营不善的小企业,淘汰了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根据自身的技术和人员构成特点,发展具有专有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经过选择和产业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化纤长丝成套设备和关键部件制造为主的纺织化纤专用设备及工程产业板块,以水刺非织造布、涂层织物、特种化纤制造为主纺织新材料产业板块和以纺织专用化学品和助剂制造为主纺织化工的产业板块,确立了以三大主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适应市场和发展需求,院在资金、项目设置、人员配置上集中向主业倾斜。企业注册资本不断增大,中丽制机公司从最初的机械厂注册资金1470万元扩资到合并后的8730万元,多年利润积累用来进行卷绕头技术改造;东纶公司从98年成立时的注册资本3900万元到现在的8000万元,在二期技改的基础上,引进了新的三期水刺生产线,使产品品种和产量又上了一个台阶。中纺化工公司注册资本从最初的300万元不断扩充到目前的5300万元,公司先后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东莞建设了三个生产基地,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条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纺新材公司从亚通公司的1250万元到并入中纺新材公司后的3000万元,引进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TPU生产线,增大了TPU、防水透湿、潜水专用面料等高端产品比重,赢利水平明显提高。这些投入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扩大了产业规模,促进了院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三年,院累计投入1.3亿元用于技术创新,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各公司新产品不断涌现,中丽制机公司涤纶细旦长丝卷绕头设备的鉴定和产业化,中纺新材公司气密性涂层产品得到总后的认可和订货,中纺化工公司生物酶产品试验成功,中纺优丝导电纤维批量投入市场,中纺纤建公司增强改性纤维生产线建成,这些都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院主业发展注入活力。
在主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产权多元化、机制灵活、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科技公司,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了纺织品的认证工作,中纺标(北京)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唯一的专业从事纺织和服装产品检验认证的服务机构,业务范围涉及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家居用品、产业用纺织品等纺织材料及其制品的各个领域,拓展了公益性技术服务领域。
三、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途径
为促进我院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科研与企业的紧密结合,1999年,采取产研结合的方式,我院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合成纤维联合研究中心,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同时保证了院研发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2005年3月,我院与绍兴市政府共同出资组建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绍兴市是我国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纺织业已占工业生产总值的50%以上。化纤布产量、领带产量、袜子产量和纺织品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但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之下,绍兴纺织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产品档次和产品质量正在承受资源瓶颈的制约和贸易壁垒的严峻挑战。目前绍兴企业的产品主要以来样来料加工、OEM等形式为主,纺织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科技创新能力低,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难以与大规模的先进纺织机相匹配,造成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尴尬局面。在相关产业之间还存在恶性竞争、技术封锁等现象,影响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制约了绍兴纺织业的产业提升。我院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迈出了融入产业,进入大循环的第一步。江南分院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在发挥我院科技、人才优势和绍兴市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市场优势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并积累了经验。
江南分院不是一个科研意义上的大院大所的派出科研机构,也不是一个纯产业化的科技型企业或是一个院地科技合作的信息窗口,它是科研与产业化集于一体的“产研合一”的新型技术创新混合体,其产生与发展将使我国最顶尖的行业科研院所与最发达的纺织产业地区形成新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带动我国纺织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首先,江南分院有地、有产业化基地。正在建设中的1万平方米的江南分院科研大楼和占地115亩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将形成庞大的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其次,这里有我国优秀的纺织科研人才,有纺织印染业的染整技术开发中心。第三,这里有产业科研的浓重氛围和需求风向标。江南分院和院产业化基地设在全球纺织科技与产业化前沿地区绍兴市,因此能在第一时间里把握科研动向和产业化需求,解决纺织产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使产业与科研实现大循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两年来,江南分院已在绍兴建成2450平方米的染整技术开发中心和绍兴市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了以会员制形式为企业服务的新方法和新机制,建成了由多家高校、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组成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目前,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的科研大楼已完成扩初设计,占地115亩的院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项目正在规划中,纺织新材料中试项目即将动工。两年来江南分院总计为绍兴乃至长三角区域的一百多家企业及会员单位、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与新产品开发服务。完成了纬向弹力大提花酵素洗T/C织物、五合一”仿毛彩力呢、小花纹大循环麂皮绒系列装饰织物、海岛型复合超细纤维功能性织物等产品的技术开发,应用这些技术,企业共开发各类织物1800余万米,新增产值2.23亿元,出口创汇2210万美元。江南分院还为纺织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服务达800人次,获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好评。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作为纺织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做精做强主业,保持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必将发挥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的作用,带动和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换代。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