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高度关注和重视自主创新,创造了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与良好氛围,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明显成效。现将2001年以来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化体制改革 促进机制创新
2004年10月,我院顺利通过科技部、财政部、中央编办组织的阶段性验收。科技体制改革不仅完善了组织结构、优化了学科布局、精干了人才队伍,促进我院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而且为我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一)优化资源,加快发展
根据水利部批复我院的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组织结构调整后的南京水科院由三个部分组成:非营利部分、综合事业部分、科技开发部分。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要求,我们对非营利性机构的研究所进行了重组。通过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原有研究所重组为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河流海岸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材料结构研究所。此外,围绕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治水新思路,组建了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瞄准加强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国家需求,新成立了大坝安全与管理研究所,并兼作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专门开展大坝安全管理和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技术研究;为贯彻水利部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成立了水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新建和重组,形成以上述研究所(中心)为主要架构的科学研究部。
作为全国首批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改革试点单位,原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整建制并入、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划归在院管理。2001年以来,精简机构,调整职责,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在改革中共精减6个职能部门。对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竞聘上岗,人员数由123人减为40人,占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编制的10%。
(二)明确方向,发展学科
围绕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定位,2001年以来,我们对全院研究所的重点专业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进行了反复酝酿与规划,在巩固原有优势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开展了归并调整与创建工作,强化并大力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对新组建的我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按照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等现代水利发展的要求,将原5个研究室建制重组为水文基础理论、防洪减灾战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配置与管理、水环境与水生态、水利信息化等6个研究室。
(三)创新制度,激发活力
围绕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我院积极开展了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并完善了考核奖励制度,成立了职工代表大会。我院作为水利部事业单位人事聘用制改革和职称改革试点单位,取得了预期效果。制定的人事聘用制改革、职称改革方案等管理办法顺利通过水利部的验收并获得批复。院科学研究部人员遴选工作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进展顺利。创新“考核进入制”和“项目进入制”人员遴选新思路,制定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部人员遴选暂行办法》,按“考核进入制”遴选69人,同时完成了“项目进入制”研究人员遴选。在完成人员遴选的基础上,改革分配制度,按照科技部、水利部“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制定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部岗位设置与科研津贴发放暂行办法》。
(四)遴选队伍,保障科研
2003年6月,我院通过Internet、中国水利报、中国交通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招聘公告,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6个研究所所长。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和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共22位院外人员和17位院内人员参与竞聘。我院在招聘中严格遵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参照国际惯例,创新面试内容和程序,组织应聘者到其竞聘的研究所作学术报告,分别由专家评审组和研究所的全体人员对其学术水平进行评议和民主测评。聘请多位院士、院内老专家和全体院领导组成面试咨询组,选拔了6个所的领导。成功引进了包括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担任我院相关研究所的所长。
(五)分流人员,精干高效
我院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按照“调整结构、转换机制、制度创新、人员分流”的原则,在做好科技人员、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遴选和干部公开选拔的同时,采取两个分流措施,精简和优化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一是通过人员向院属公司的合理流动分流人员,2001年以来,我院从原管理后勤部门分流108人进入院属企业;二是通过办理提前退休分流人员,2002年我院根据人员分布特点,在广泛征求职代会基础上,出台了切实可行的《退休、提前退休、内部退养暂行办法》,以不同优惠政策分类指导,办理提前退休人员127人。
(六)开展协作,借力发展
1.按照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我院在公益性非营利机构中留出编制数的20%外聘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引进高层次的优秀科技人才从事客座流动岗位的工作,参与指导院的的科研工作,培养青年科技人员,聘请了20余位两院院士、设计大师、国内外著名教授为我院特聘荣誉教授,聘请了一批青年博士担任我院兼职教授,活跃了我院的学术氛围,激发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促进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
2.2004年以来,我院设置了“开放流动基金”,共收到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27个单位近50份申请,研究内容涉及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岩土力学、水工结构和水工新材料、近海工程等研究方向。经院各相关专业专家和院学术委员会评审,有11个项目获得资助;以进一步促进在我院形成开放、竞争的氛围,加强院内外的交流、协作,了解和吸取院外优秀人才的创新思维,推动开放办院和改革发展。
二、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我院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工献身水利的热情高涨。科研合同额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和2006年科研合同额均分别创历史最高,2006年科研合同额到达2.184亿元,院综合实力和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科研成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01至2006年,分别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奖励7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共提出科研成果1751项,公开发表论文1816篇,出版专著60余部,获得国家专利28项。科研工作全面实现新跨越。
(二)公益性和基础性工作显著加强
我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强化公益性、基础性、前瞻性项目研究,高度重视应用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实力。承接并开展了大量的公益性和基础性的纵向项目研究,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科技部技术开发项目、科学仪器设备改造升级技术开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推广项目、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数据共享和重大标准项目、农业转化资金项目,水利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48”引进项目以及有关行业重大工程科研项目、标准规范的编写与修订等。
2006年,由我院牵头负责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水库大坝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和“雨洪资源利用技术及应用”两个重点项目的申报,并申报承担了其中6个课题的研究任务;此外还申请承担了“三峡水库运用后泥沙与防洪关键技术研究”、“南水北调工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流域洪水预警预报与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以及“苏通大桥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项目中10余个关键课题的研究。
(三)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
我院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构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重视为青年科技骨干的成长创造条件,坚持按年科研合同总额的1%设立院“人才发展基金”,院自立科学基金中按比例划出专项青年科学基金,由院青年科协立项评审和管理。 2001年以来,我们平均每年吸引近20名优秀人才来院工作。
(四)科研条件明显改善
科技体制改革不仅稳住了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改善了实验条件。2001年以来,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大为改观。在水利部的支持下,我院在铁心桥实验基地新征121.7亩科研用地,使得实验基地总面积超过400亩。
目前,我院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科学与水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近两年,国家在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投资约为1.2亿元,主要用于实验设施和实验环境的改造及先进仪器设备的配备。
(五)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开拓国际水利科技市场,扩大了我院的影响和对外开放。我院先后与国外境外的80多所大学、科研单位等建立了互访、交流、科技合作关系,平均每年来院讲学、交流的国外境外学者100余人次。2005年和2006年,我院分别举行了“国际水科学夏令营”,来自美国、乌兹别克斯坦等15个国家的营员参加了夏令营活动。目前,我院在联合国下属的5个机构担任副主席等职务;在7个国际学术机构担任委员或成员;2人分别担任2个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职务;2人在联合国有关专业委员会任副主席和执委;另有多位专家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其它国际性学会的会员;聘请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土木系Shlomo.P.Neuman教授等为我院国外特聘荣誉教授。近年来,我院承接了包括“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泥沙回淤研究”“缅甸邦朗水电站进水口拦污栅及底孔工作闸门流激振动原型观测”等涉外项目10多项。进一步扩大了我院的影响。
(六)全面推进和谐院所文化建设
科研院所的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文化氛围,创新精神、科学思想、价值导向、伦理道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整体形象、院容院貌、内部规章和行为规范是创新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我院将创新文化的核心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紧密结合,大力开展“爱院、爱所、爱岗、爱家”的四爱教育活动,保持和发扬科研工作的“三严”精神;推崇科学民主的作风,在干部选拔和任用中,逐步扩大民主范围,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干部工作的主要指标。在科学研究中提倡学术民主、信守科研道德规范,努力营造百家争鸣、科学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了“科学、民主、宽容、关爱”的独特院所文化。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院认真贯彻有关改革文件精神,按照水利部批复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我院实际,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的进展。我院决心继续努力,扎实工作,巩固改革成果,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自主科技创新,努力为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