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为气象事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日期: 2007年01月30日 11:53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隶属于中国气象局,定位于面向中国气象事业,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同时兼顾基础理论研究。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1年起进入科技部支持的国家公益类研究院。20041014日首批通过了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联合组织的评估验收。

一、积极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努力构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国务院3号文件和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精神,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气象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为气象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06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针对气象科技发展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需求,确定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成分中心、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雷电中心和数值模式创新基地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并从基础科研条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来予以重点建设。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气象局唯一的国家级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定位于我国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测和机理研究。2006年,重点建设了飞机和雷达探测实验室、中尺度外场观测基地和虚拟现实可视化平台等。目前,已与上海、广州、武汉三个区域中心和安徽省气象局签署了共建协议,四个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已经完成,组织架构与研发队伍基本落实;虚拟开放实验室、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中心平台、多功能四维显示学术报告厅(含仿真平台)等实验室基础条件的建设已逐一实现;飞机和雷达探测实验室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负责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研究型业务建设任务。2006年,按照立足现有、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建设的基本思路,完成了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中心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国家级业务建设方案的设计。在大气成分研究型业务建设方面,对瓦里关、上甸子、临安、龙凤山等本底站、酸雨站网、沙尘暴站网、大气化学实验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容及整合,布设了3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按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规划,牵头开展“国家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我国化学天气预报模式/模块的研究与开发公共平台,几种大气成分浓度的区域数值预报平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人影天气研究型业务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和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支撑条件建设。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正在积极筹建。在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方面,引进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积冰风洞系统,改装了有PMS粒子测量系统、空地传输系统、Kinglwc含水量仪、测温仪高度空速传感器和碘化银末端燃烧器的云探测和降水作业专用飞机,研制了机载和地基催化剂和作业工具,建立了多机联网的数值计算平台,研制了对流云和层状云及其催化的数值模式系列。

雷电研究型业务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国家级雷电业务,完成雷电实验室和野外雷电试验基地的建设,开展雷电防护标准研究,形成比较完整的行业雷电防护标准体系。2006年,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购置了地面大气电场仪、闪电电场变化仪等雷电观测设备以及高速摄像、高速大容量示波器、频谱分析仪和信号发生器等基本实验设备。在北京地区建成了闪电定位系统和地面大气电场仪网,建立了自动雷电综合观测平台;在广东从化地区抓紧建设野外雷电观测与试验基地;初步完成全国雷电监测信息处理和应用中心建设,并已开展了雷电预警业务预试验。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数值模式创新基地承担着中国气象局天气数值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发任务。2006年,数值模式创新基地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人员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2006年,中国气象研究院还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了3位特聘专家,引进领军人才,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科研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同时,对创新基地固定研究人员实行了动态管理,并出台了相应的措施。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为提高气象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决策服务能力,2006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制定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决策气象服务管理办法》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并将成果转化和决策服务正式纳入岗位考核,以便使科研成果更好地为气象业务服务,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

通过这一措施的出台,使我院的科技服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创新基地自主研制的新的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GRAPES-Meso)于20067月份正式投入业务运行,替代了国家气象中心的HLAFS025业务系统;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中心研制的“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UACE-Dust)”于200611月份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此外,我院研制的“区域大气成分数值预报系统(CAPPS)”已在全国47个城市推广应用,并于20065月开始进行全国范围的空气质量业务预报试验。

我院开发研制了雷电监测数据分析系统(LDAS)和雷电临近预警系统(LNWS),并在2006年的奥运气象服务演练中,于北京市气象局天气会商室安装调试成功。

2006年我院编制完成的《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已通过了评审和审议,并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这一得到高度评价的研究成果也被中国气象局有关中国气候观象台总体功能设计所采纳。

以我院为主研制完成的CMAQ空气质量模式,成功地完成了准业务预报试验,并推广到全国30个省市进行试预报检验。青藏高原周边关键区域综合观测网(JICA计划)建设进展喜人,现已成为实现中国气象局“十一五”气象发展规划及其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工程的示范项目。

2007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也是总结2006年气象科技工作,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将一如既往地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