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统一思想 营造环境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创新型甘肃之路(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日期: 2007年01月30日 11:07       来源:科技部
【字号:

甘肃省是欠发达省份,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再次摆在了各级领导的面前:甘肃要不要搞自主创新?能不能搞自主创新?在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放眼未来,代表全省人民做出了历史性的战略抉择:走自主创新之路,构建创新型甘肃。

 

一、破除束缚,坚定信心,确立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战略目标。

实事求是地说,我省总体科技力量比较薄弱,科技投入水平比较低,推进自主创新面临的困难不小。但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和协调区域发展的现实要求,都不允许我们犹豫不决,畏葸不前。省委认为,形势和省情决定,在推进自主创新上,必须要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信心问题,正确看待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排除一切畏难情绪,克服各种无所作为的消极倾向,勇敢地迎接自主创新带来的挑战。

建国以来,我省围绕资源开发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结构。这一经济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不仅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省的工业化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这种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导致经济增长粗放,也日益显现出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突出矛盾,成为我省经济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低的主要症结所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必须牢牢把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难得机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否则,如果反应迟钝,徘徊观望,坐失良机,科技上的差距必将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成倍放大。

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建立了一大批科研开发机构,聚集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并且在一些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深化改革、激活资源、整合力量、发挥优势,在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用心关注和研究各种新的发明和创造,就一定能够在自主创新方面大有作为,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一些领域完全可以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认识明确,思想统一,蓝图绘就。2006411,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发布《关于实施甘肃省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甘肃省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立了今后15年我省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资源更加优化,建成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科技对外依存度持续降低,初步建成创新型甘肃。

 

二、广泛发动,完善政策,为构建创新型甘肃营造有利环境

省委、省政府建设创新型甘肃的决策,得到了全省各界、各市州的热烈支持和积极响应,掀起了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齐心协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热潮。

省政协组织开展了“甘肃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问题”调研,并作为政协甘肃省九届十五次常委会议的主要议题专题讨论,向省委提出建议建设创新型甘肃,“十一五”期间,我省技术创新应着重在“营造环境、夯实基础、增强能力、支撑发展”的基本定位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从企业需求出发,组织产学研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加快人才结构调整,建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8月份,省委研究室组织有关省直部门进行“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的问题”调研。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着重研究了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特色产业成长中制约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及解决的对策措施;如何促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新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制约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突出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如何通过机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调研报告认为,当前我省推进自主创新,一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三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五要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担当自主创新重任的人才队伍,六要构建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

各市州围绕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增加投入,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天水市要求全市开启智力,埋头苦干,全力以赴推进自主创新。围绕“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以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努力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特别是要加快培植有特色优势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对传统技术装备的改造和提升步伐,集成优势,集成技术,整合资源,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酒泉市制定《酒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酒泉市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酒泉市科技奖励办法》等重要文件,形成了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武威市就如何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符合武威实际的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分别进行深入调研,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为进一步做好自主创新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为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实施〈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政策措施》,内容包括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税收激励、改善金融环境、调整政府采购政策、强化知识权保护、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教育与科普、加强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加强统筹协调等九个方面,共38条。针对制约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政策措施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具体解决办法。修订了《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增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提高了奖金额度,扩大了奖励面。省财政设立“甘肃省专利发展专项资金”,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业和区域。这些举措必将有力地推动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甘肃的进程。

 

三、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自主创新之路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和《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部署,我省科技工作围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从省情实际出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设立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点支持对提升我省优势及战略产业竞争力具有全局性影响、关联度高、社会可持续发展带动作用大的新产品、新工艺、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目前已启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装备制造、新材料及原材料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开发、风能发电设备、新药中药创制及特色治疗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水资源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及荒漠化治理、动植物品种创新与定向培育及产业化等7大专项,共19个专题36项,总计投入科技三项费2310万元。

二是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的建设。新组建玉米种业、疫苗、微生物、农业机械凿岩机械、微电子封装、中药制药微波应用等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我省已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这些创新基地基本覆盖了全省支柱产业和优势学科,并且科技活动卓有成效,发挥了对行业和学科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三是努力改善省属科研院所基础条件。针对省属科研院所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较差的现实状况,相对集中一定的科技经费,分期分批进行重点院所能力建设,改善科研院所基础条件,提升科技人员素质,营造自身科技“造血功能”,进一步凝练学科优势,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强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在成功地实施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启动了省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人才引进、联合攻关、合作交流等形式,形成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以骨干人才为主体的创新团队,提高省属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水平和竞争实力。

五是实施甘肃省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省科技厅、省经委、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共同组织实施的“甘肃省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已经启动,首批确定了3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其目的是:通过应用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引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重点领域的企业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逐步培育优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甘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甘肃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新的历史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一定能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谱写出自主创新的壮丽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