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为国家高新区迎来了围绕自主创新、加速发展的春天。保定高新区围绕自主创新,积极构建集人才、技术、金融、政策、信息支撑平台于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现有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实现向“中国电谷”跃升。
2006年,保定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25%;出口创汇3.5亿美元,同比增长167%;财政收入7.55亿元,同比增长41%。以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为核心的“中国电谷”拥有骨干企业140家,比2005年增加1倍以上;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67%;出口创汇2.8亿元,同比增长383%。“中国电谷”已经成长为带动保定高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超前观念谋篇布局,全力建设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
保定高新区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的超前观念,整合重组优势资源,谋划建设以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2003年4月,保定新能源设备产业基地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到目前也是唯一的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2006年11月,又被国家商务部、科技部列入全国首批18家“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新能源产业领域)。
打造国家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地是从高新区驻京办事处和保定高新区两个层面展开的。
第一,在北京,把保定高新区驻京办事处建设成为汇集新能源产业人才、技术、信息资源的平台
2001年起,保定高新区按照“资源整合、功能叠加”理念,在高新区驻京办事处先后建立了中国风能协会理事长办公室、美国大达拉斯商会、美国美腾公司驻京办事处、美国洛克威尔市驻京代表处,启动了中国风能杂志社、中国风能信息中心、中国风能网站,同时积极联络国家太阳能协会、可再生能源协会、节能协会和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系统,全面搜寻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与技术发展趋势,结识了一大批新能源领域的高端专家、学者,构筑起新能源产业信息服务与招商引资平台。积极参与或主办国内外新能源领域的展会、论坛,如亚洲风能大会、世界可再生能源长城论坛、欧洲太阳能光伏展等,最近,即将开办中国风能之家,正在筹办中国太阳能之家。在国际、国内重大活动中,推动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国电谷”走向世界。
第二,在保定高新区,积极推动创新体系建设,自我培育新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
一是扮演“天使投资”角色,推动新能源企业成长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
对于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创新DNA,特别是在某一产业领域能够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层面的重点项目,保定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配合国家科技部、发改委,通过政策、资金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入力量。后来成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光电与风电领域两大核心企业——天威英利与中航惠腾公司的崛起与成熟,是保定高新区直接支持下结出的硕果。
2001年英利新能源公司起步之初,保定高新区用合资的方式,注入大量资金,推动企业快速扩展。在基本形成3兆瓦生产能力,且开发区不具备继续投入的能力之后,又主动将股权转让给上市公司天威。此后,天威英利公司实现了三年三大跨越。2004年实现产值1.2亿元,2005年实现产值5.36亿元,2006年实现产值22亿元,利润4亿元,投资30亿元的三期扩建项目如期进展,海外上市有序推进。最近,通过与国外大公司直接竞标,天威英利公司拿到国外62兆瓦、80兆瓦太阳能电站建设等一批项目的巨额订单。
中航惠腾公司2001年注册,三年内到位资金合计约700万元。保定高新区提供了包括办公场地、代建厂房、借款、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等各项扶植措施,从2001年起,先后为中航惠腾公司建起三个新厂区,巩固了惠腾公司在国内风电叶片市场的龙头地位。中航惠腾2004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2005年实现产值1.4亿元,2006年实现产值6亿元,在握有2007年订单30亿元。
二是以完备的创新创业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贴心服务
保定高新区建立了“创业中心—火炬园—专业化基地”三级创业系统,区分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项目进区首先进创业中心,成长到一定水平之后进入火炬园,需要大规模扩张时进入专业化产业基地。为解决新生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保定高新区与河北省经济技术担保公司展开合作,风险共担,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争取银行贷款支持。引入河北省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资金占到全省总额的40%,有50多家企业从创业中心孵化毕业,36家入驻火炬园,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建设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出台了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实行了两个全额报销,即:对申报知识产权的申报费用给予全额报销,对形成国家技术标准企业所花费的各项费用给予全额报销。2006年,财政拨出80万元,对区内自主创新突出成就的4位企业家进行了重奖,极大激励了区内企业创新行为。
截至2006年底,“中国电谷”拥有5个国家级、9家省级、27家高新区级企业研发中心。落实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项目31项,培育国家863项目8项,取得各种国家行业标准80项,科研成果300多项,专利450多项,多项已经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依靠自主创新,“中国电谷”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生命力。
三是为中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节电装备制造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探索国产化道路
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产业领域:天威英利公司总投资30亿元的三期项目,2008年竣工后,可年产生太阳能硅片、电池片、组件各500兆瓦,实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凭借已建成的国内首个太阳能电池级晶体硅片工程研发中心的技术优势,天威英利将一跃跻身世界光伏企业前列。围绕天威英利这一龙头企业,保定高新区内已聚集十余家光伏-LED生产企业,正在成立光伏-LED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2007年,风帆年产1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即将投产,生产新能源领域大功率逆变器的大唐高鸿逆变器项目准备建设。保定市政府启动“太阳能之城”建设,计划用2—3年时间,使保定市成为国内首座大范围应用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城市。
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领域:保定高新区积极联络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中科院电工所和风电设备制造厂家,用半年时间促成了我国首个风电叶片自主研发机构——华翼风电叶片研发中心的建成并落户保定,已开发出850千瓦至1.5兆瓦多种叶型。通过招商引资,将国电集团风电项目、中能风电整机项目、中科院电工所科诺伟业公司风电逆变控制项目引入保定高新区,加上准备建设的国家风电逆变和控制研发中心、风电叶片检测中心,以及今年3月11个风电设备配套项目同时开工的风电产业园项目,保定高新区已形成了风电整机、叶片、控制系统研发检测、制造与配套设备生产完整产业链条,在国内风起云涌的风电设备市场占得先机,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国产化积蓄力量。
节电设备制造产业领域:保定高新区扶植培育了低压配电综合自动化项目、大型电网稳定监控系统、大电机调速节能技术、快速充电机项目、电网反窃电系统等多个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项目,其中不乏重大原始创新项目。在国家提出的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20%目标的发展机遇期,保定高新区的节能产业面临广阔发展前景。
二、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建设新能源设备产业“中国电谷”,并将其形成省委、省政府“意志”,进而形成国家“意志”
2006年2月,保定市市长于群同志提出在保定高新区建设以新能源基地为核心的“中国电谷”战略目标,9月,市委常委会上讨论通过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全面启动中国电谷建设的汇报,果断放弃原有在开发区建设四大中心(行政、会展、体育、文化等四大中心)的规划,并另辟出六平方公里,全力支持中国电谷建设。市长于群同志自称新能源市长,力主推动新能源设备产业发展。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保定市政府对于中国电谷建设,提出“三个不为过”,即:在“中国电谷”建设上,怎样重视都不为过,怎样宣传都不为过,采取怎样的措施去推进都不为过。真正把建设“中国电谷”作为保定的头等大事来对待,重视力度前所未有。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面对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高新区转变思路,积极运作,与大唐电厂签订合作协议,利用电厂2300亩储灰场用地腾转用于风电工业园建设。从而缓解了近几年高新区所面临的由于发展空间受制导致项目、产业发展速度受限的问题。2007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在新年推出的“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大型系列报道中,首期即播报了保定高新区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变储灰场用地为风电产业园用地的发展新思路。
目前,风电产业园一期1000亩土地平整已经完成,11个风电配套项目将于2007年3月全面开工建设。保定“中国电谷”的快速发展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省发改委正在组织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国家重点产业基地。
三、2007年,围绕自主创新,将中国电谷建设推向高潮
2007年,面临新的形势,保定高新区将继续全面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中国电谷建设推向高潮。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形成面向国际具有区域创新特色与配套能力的新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发展速度较上年增长40—50%。二是打造一批国家平台:包括国家级叶片检测平台、控制研发中心、风电整机传动检测平台、风电整机研发中心、风能信息中心、太阳能工程中心等。三是强化资本运作工作,打造融资平台,做好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工作,启动“中国电谷”新能源产业基金。四是争取“中国电谷”纳入国家意志。力争用5—10年时间,将“中国电谷”建成我国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制造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产品贸易中心,为中国新能源与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进步贡献力量。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