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提升创新能力 推动跨越发展(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日期: 2007年01月30日 12:08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1992年建立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发展不动摇,加强自主创新,突出“二次创业”,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6%;财政总收入达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加大创新主体的培育、创新平台的构建、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创新环境的优化等工作的力度,在全面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常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1科技项目量质并举。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1家,占常州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1%,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家、双密集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品311个。2006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26家、高新技术产品66只、省级认定的软件企业29家、软件产品48只,组织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02项,其中,新添“大肠癌单抗靶向药物的研究与应用”等5个国家“863计划项目,“新型高效换热管连铸连轧工艺及生产线”被列入国家支撑计划。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1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2%,全区R&DGDP的比重达到1.52%

2知识产权成效显著。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十五”期间共申请各类专利1188件,其中发明专利占11.4%,职务发明占86.6%;授权专利772件,其中精密铜管连铸连轧成套生产线、光热集中供热系统和电吸附(EST)水处理设备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已得到转化,2005年我区被认定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区”。2006年申请专利5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77件,授权专利314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大幅提升。

3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常州软件园重在发展嵌入式软件和软件外包,拥有日本OKI、北大众志、微创软件、南大苏富特、和佳软件等百余家企业,软件著作权登记88件,国家级科技项目11项、经省认定的软件企业63家、软件产品167个,通过CMMI3认证的企业1家,软件产业总收入可达16亿元,其中软件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国家火炬计划常州市新北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拥有“三药”及相关企业70余家,其中骨干企业11家,产值上亿元企业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成功开发“三药”新品近50只,拥有国家一类新药3个、二类新药近30个,申请专利百余件。20056月挂牌运作的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现已有50余家动漫企业入驻,有51个项目在广电总局立项,逐步形成了从动画原创、动画产品生产加工、动画衍生产品开发、动画人才培训的产业链。

(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不断增强

1科技研发实力日益增强。2006年有2家企业技术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外资研发机构成为我区首批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外商研发机构,是目前全市仅有的4家省级外商研发机构。到目前为止,全区拥有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外商研发机构、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个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了全市首家区域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创业孵化功能逐步拓展。常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相继建立了“三药”孵化区、软件孵化区等专题孵化区和一整套完善的留学人员创新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为科技项目融资的新途径。2006年,组织实施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8项,重大产学研活动5次,签订合作协议38项,新增孵化面积9万平方米。共引进孵化企业72家,其中留学人员企业14家,孵化毕业企业18家,由本中心孵化毕业的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已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功募集资金近1亿美元。与镇(街道)合作共建专业孵化器,不断拓展孵化空间,并引进和创建了电子部三所3C认证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成为常州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人才聚集区。

3科技中介服务业初显成效。全区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三药”工程开发院、常州博恩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麦可罗泰克(常州)实验室、高新技术风险投融资服务平台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提供了多层次、专业化的科技服务。生产力促进中心努力拓展新的公共服务平台,筹建了为医药、电子和软件等企业提供产品性能检测、技术标准查询、产品/技术标准制订指导等相关工作的大型服务平台,同时与法国国际检验局、英国BSI、英国IST、专利代理机构等中介机构建立了联系与合作。以常州博恩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载体,通过与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常州市对外交流中心的合作,逐步打开了对外合作的窗口,并与俄罗斯、日本、法国和以色列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1创新政策环境建设不断加快。为加快常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人才国际化步伐,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并出台了《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为加快创新型高新区建设进程,管委会制定了《常州高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科技创新杰出企业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奖励,提高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管委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奖励政策。为充分发挥每年2500万元软件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放大作用,促进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制订了《常州软件园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为了加大引进研发机构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制定了《对进区国(境)内外研发机构给予奖励的规定》,凡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政府奖励50万;为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对企业在美、日、欧盟成员国等国家和地区申请并获授权的发明专利予以重奖。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规划和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定了《常州高新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纲要2006年~2008年)》,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

2科技合作交流广泛深入。针对常州高等院校及研究所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充分发挥省、市政府与“两院两校”(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北大)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作用,积极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院大所、高科技公司开展产学研联合。探索产学研的丰富内涵,促进企业间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企业扩大合作范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20065月份,成功举办了以常州国家高新区汽车及零配件产学研洽谈会、2006中国常州软件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国家火炬计划常州高新区“三药”科技产业基地合作洽谈会等为主要内容的“自主创新主题月”系列活动。与俄罗斯萨马拉州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常州中俄科技合作创业园”,以常州高新区作为中俄合作的基地和落脚点,在技术转移、科研合作、经济合作、贸易促进、人才交流、咨询服务等领域促进萨马拉州与常州更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3人才聚集速度不断加快。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常州市吸引博士后进站工作的若干规定》、《常州市引进海外留学人员若干规定》和《常州市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并制定了《高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规定》、《高新区510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和《高新区人才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完善了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结合全区软件、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产业,利用周边地区高校的教育资源,围绕企业相对集中的需求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开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渠道,加强与国际爱因斯特组织的联系,促进国际间低成本的中低端人才的交流与沟通,加速全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省“人才特区”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物的作用,加强与党委和政府的联系;以留学生促进会为依托,吸引留学归国高层次人员来区创新创业。

 

二、常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2007年全区将加快推进创新型高新区建设,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培育软件与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品群,促进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产业高新化;加快实施竞争力导向, 由国内为主向国际为主的战略性转变,高效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着力打造科技大平台,增强科技综合服务的支撑能力,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全方位提升全区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国际化;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

我们将围绕省、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纲要,结合我区产业现状,一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培育、提升软件、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未来支柱产业及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突出“企业主体、项目带动、政策落实、资金支撑”,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二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强化开放服务功能,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积极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形成国际与国内合作并举,技术和人才引进并重,引进与输出并存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格局。四是突出区域试点,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调动和保护企业持续进行自主创新。

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创新型高新区,推动全区“二次创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