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特别在科技部的有力指导下,围绕“构筑天堂硅谷、建设科技新城”总目标,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环境、人才等优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技工贸总收入1050亿元,比上年增长26.9%;财政总收入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区各类科技型企业近2500余家,其中经省级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578家,占杭州市的70%。基本形成了以“两强(即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两优(即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电视)、两新(即动画和网络游戏)”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杭州高新区已经成为浙江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之一和最具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天堂硅谷”建设的战略重点,努力探索和实践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1.完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并出台了《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每年修订“扶持高新产业发展40条”,出台“鼓励自主创新若干意见”16条等,从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战略、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明确了支持导向。2006年全区累计研发投入28亿元,占GDP的16.5%。十五期间,全区列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381项,其中863计划等国家级科技项目188项,重大科技攻关等省级项目193项;建有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50家、技术中心34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
2.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创新资源集聚。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海外高层次人才招商”等活动。目前,区内已吸引了NEC、NOKIA、三星、MOTOROLA、TATA等一批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华为-3com、UT斯达康、阿里巴巴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也在区内集聚。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十五”期间,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5.4万名,其中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3135名。引进归国留学人员228名,创办企业167家,产业规模在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名列前茅。
3.注重孵化培育,完善支撑服务体系。以建设“两大市场、八个国家级基地、十大特色产业园区”(技术成果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两个市场;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八个国家级基地;浙大科技园、中国科学院杭州科技园等十大特色产业园)为重点,努力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区,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支撑服务机构。
全区已培育和引进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近100家,其中风险投资机构27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至2005年,全区各类孵化器9家,在孵企业近600家。设立高科技担保公司,有效缓解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
4.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产学研联合。根据我区的实际,重点开展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区财政每年拨出近千万元与浙江大学共建了“人才培训与实习”、“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软件与IC设计”等三个平台;共建“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与中科院合作建立“国家CAD中心杭州分中心”、引进了中科院微电子所设立杭州分所,共建“中科院杭州科技园”等,推进产学研的创新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创新型和谐社会示范区
在近期召开的区第三次党代会上,我区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未来五年“建设创新型和谐社会示范区”的目标。其核心内涵就是把杭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城市功能新、生活品质高的示范区,成为杭州乃至浙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孵化器”。重点做好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人才集聚、和谐文化等方面的文章。
在产业集群方面,继续抓好以“两强两优两新”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是完善“IT产业链”;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
在创新环境方面,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风险投融资等科技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共享技术服务等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在人才集聚方面,通过完善人才政策、优化用人环境等手段,加快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建设长三角重要的“人才高地”。使人才在我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在和谐文化方面,重点是建设与“天堂硅谷”相适应的“科技城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培育勇于创新的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
打造“天堂硅谷”,全面建设创新型和谐社会示范区,是杭州高新区加快“二次创业”、实现新一轮跨越的必须选择。我们也有信心,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尽快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产品出口基地、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