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代表科学的精神,“火炬”代表创新的精神,“火炬”是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厦门火炬高新区秉承“科学”和“创新”的“火炬”精神,在“二次创业”中重新定位,明确目标,加强技术创新环境建设,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并把高新区建设与“四位一体”的国家意志和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厦门海湾型城市的建设中,当先锋,担重任,打头阵。
一、科学发展,作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引擎
2005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因孵化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国务院批准,规划面积由1平方公里确认为13.75平方公里,为高新区“十一五”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和厦门市要发挥“一个作用”,做出“两个历史性贡献”的要求,决定迅速启动高新区火炬(翔安)产业区通用厂房和配套生活区的建设,作为“启动器”和“吸附器”,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厦门岛外翔安区的建设,加速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的步伐。在《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加快拓展新城区,通过火炬(翔安)产业区等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加快推进翔安等岛外行政区的城市化进程。
1.统筹协调,狂飙突进
火炬(翔安)产业区作为厦门火炬高新区最大的综合性园区,是翔安发展的龙头,也是厦门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它将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厦门翔安区的开发建设。厦门市岛内和环海湾快速通道主干网络,包括翔安海底隧道的建设,以及翔安高压变电站、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厦门火炬高新区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谋事者必先谋局,谋局者必先谋势。火炬(翔安)产业区采取建设指挥部模式进行开发建设,由叶重耕副市长(兼厦门火炬高新区主任)任总指挥,市里各相关部门作为指挥部成员单位,权责明确、高效运转,实现了“零时耗”、“超常不违规”,为产业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了!仅仅一年的时间,火炬(翔安)产业区成为海内外知名企业趋之若鹜的热土, 180多家涵盖电子信息、光电、电工、新材料、生物技术、精密机械等行业的企业正在陆继进驻,一家又一家企业正在相继投产。2006年高新区新的41个企业自建项目注册资金累计为5.78亿美元,投资总额为14亿美元,预计年产值可达到827亿元人民币。
2.产业集聚,跨越发展
自去年以来,随着海西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上百家台湾光电、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行业的企业整体迁移“海西”的情形多次出现,舆论界称之为“群雁现象”。海峡西岸已成为大陆对接台湾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最活跃地区之一。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龙头,厦门火炬高新区的优势日渐突出,成为台资产业新一轮调整转移的重要集聚地。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已汇集了明达光电、玉晶光电、立晶光电、科晶光电、顶尖电子、耀庆光电、建松电器等近百家台资企业,这些企业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扩张和发展。
2006年2月,世界最大液晶显示器制造商之一的台湾友达股份有限公司独资设立的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厦门火炬高新区(翔安)产业区,预示着光电产业“航母”落户“海西”。伴随友达而来的配套项目30多个,投资数亿美元。台表股份、达运、辅祥实业、州巧股份、迎辉科技、鹿宏光电……一家接一家企业来了。友达董事长李焜耀预计,2007年友达投产达产后,友达及配套企业的产值将超过700亿元人民币。
随后,中华映管携手厦华电子落户火炬(翔安)产业区,将斥资76.7亿元,建设华映光电园,包括中华映管液晶模组厂和厦华工业园两个项目。2010年建成后,华映光电园两项液晶模组和彩电整机的年产值可达672亿元,出口约45亿美元。这也意味着,届时厦门火炬高新区将成为世界级的平板彩电生产基地。
台湾光电行业的四大巨头中有三家已落户厦门火炬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区将成为海峡西岸乃至国内较大的光电产业基地。
由于产业的集聚效应,厦门火炬高新区在“二次创业”中将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十一五”期间经济规模有望在“十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两番。到2010年,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将达到3至5家,超10亿元企业超过15家,超亿元企业超过60家。
二、创新环境,为高新产业腾飞“保驾护航”
创新,是“发动机”;创新,是“动力源”。无论是岛内构架“一区多园”,还是岛外开辟“科技飞地”,厦门火炬高新区始终把创新作为兴区的灵魂,长期致力于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厦门视察时,会见台商并发表“加强两岸合作、造福两岸同胞”的重要讲话,还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出了要求。总书记的关心,如一股春风,吹拂鹭岛大地,为厦门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一年来,厦门高新区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履行经济特区的重要历史使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正在努力成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示范和榜样。
1.创新政策环境
厦门火炬高新区作为厦门经济特区中的“特区”,在市人大、市政府的支持下,高新区管委会推动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和《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两部法规,为高新区的创业创新环境奠定法律基础;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创新体系建设、扶持创新的软环境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修订了《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资金管理办法》,制定了《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投资管理暂行细则》,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发挥“雪中送炭”作用,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育苗造林”;发布了《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暂行办法》,密切产学研合作关系,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了《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设立研发机构暂行办法》,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高新区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引导与示范作用,鼓励技术创新,促进高新区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颁布了《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发展名牌产品暂行办法》,调动广大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积极性,推动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出台了《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及《细则》,放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限制,使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范围内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火炬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享受到国家、地方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2.完善创新体系
在优化政策环境的同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新区创新体系的建设。厦门火炬高新区目前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新基地,2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个国家或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为推动厦门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和厦门市科技局策划组建“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拟积极引入外部科技资源,如借助香港应科院和台湾工研院之力量,整合我市现有科技资源,共创科技研发平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产业技术人才和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趋突出,一个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的创新平台正在搭建。高新区还鼓励并引进多家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投资咨询、技术转让、信息服务、财务、法律服务等各项服务。厦门火炬高新区已创办了创业投资公司和科技担保公司,正在努力搭建一个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投融资平台。一个层次分明、创新创业环境优良、技术创新能力强、以人才为核心的各类创新资源日益集聚、创新服务链条日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高新区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高新区内在的创新创业孵育能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入驻。已建成了厦门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厦门软件园、台湾学者厦门创业园、厦门光电子孵化器和中创海外企业孵化器等多个创新平台,多元运作,各显所长,形成创新孵化协作网络。实现了从孵化企业到孵化产业的转化,成功孵化出一批在厦门乃至全国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60家企业承担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创新平台集群效应淋漓发挥。
在火炬(翔安)产业区开工建设的“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全面承接台湾优势新科技产业的西移,并为台湾高素质人才和台湾中小科技型企业来厦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总投资1.25亿元人民币,占地2万平方米,将建设2栋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孵化大楼,预计于2007年春节前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将为一批来自台湾的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一个商业化、产业化的承载平台,为台湾风险资金投资国内高新技术架起合作的桥梁,将吸引一大批拥有良好教育背景、丰富的技术开发经验、创新精神和全球竞争视野的台湾科技人才前来创业。
结束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十一五”期间,厦门“火炬”将瞄准国际高科技前沿,着力对接台湾高科技产业西移,建成海峡西岸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主体最活跃、创新环境最优良的区域,打造全国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使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一艘快速前进的高新技术产业航母。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