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进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二次创业期。国家对高新区提出了要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引擎,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的“四位一体”要求。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帮助企业成长壮大,是高新区的重要责任。
一、重庆高新区的科技创业投融资实践
针对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重庆高新区发起设立了“五个创业基金”(信贷担保基金、产业发展基金、股权式风险投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信用促进会),先后为300个企业或项目提供科研、产业化资金和信贷担保10亿元。2007年,区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项目孵化和产业扶持。
科技创业投资有七个主要支持方向:
(一)投资创办科技企业。
对创业的中小科技企业进行资本金注入。
例如,1993年,两位化学博士凭借重庆高新区131万元的资本投入,白手起家创办了重庆华邦制药公司。重庆高新区又垫资1700万为其修建厂房,并继续给予直接投资和大额度贷款担保,一度占有公司52%的股份。随后逐年退出,减少到16.2%,股权却从131万增值到1亿多元,分红回报也近2000万。而今的华邦公司,已成为每年为重庆高新区上税5000多万元的上市企业,连续3年入围重庆工业企业 50 强。
2006年,重庆高新区和有关部门给予禾兴江源公司担保贷款、风险投资2.2亿元,支持公司建立起重庆最先进的精密电子制造基地。
(二)投资创办科技投资公司。
我们与重庆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办了重庆开创高新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有2.3亿元。公司随后又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签署融资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8年期高科技创业贷款1.5亿元。
目前,公司以股权形式向多家中小科技企业直接投资3亿元。
(三)投资创建“公共技术平台”。
重庆高新区联合市发改委投资1000万建成了“多肽中试实验生产中心”,为园区内生物制药企业提供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投资800万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并开始动漫设计中心的设计。
(四)投资集聚创新要素。
重庆高新区给予各种优惠政策,积聚各种科研机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2006年,重庆高新区海扶超声研发生产基地投入使用,巩固了高新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高强度超声聚焦肿瘤治疗领域的先进地位;即将完工的重庆市应用技术工程研究院,汇集了5家研究机构,确立了高新区在重庆应用技术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的建设,完善了仪器仪表产业链配套,促进了产业基地向更高层次发展;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平台(EDA)的建设,为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公共技术研发平台;重庆特殊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引入,建立起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体系;煤炭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建成后,高新区将成为西部重要的煤炭工业研发基地和10亿元年产值的煤炭安全设备生产基地;火箭股份重庆综合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将使高新区成为航天测控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综合基地;重庆市机动车尾气检测中心建设,使高新区成为重庆机动车尾气检测中心,并可迅速形成上千万元税收;年产值10亿元的中兴通讯西南研发生产基地基本建成,使高新区汇集了中兴、华为两大中国通信龙头企业,与信威公司一道,巩固和发展了重庆高新区在西南地区通讯研发、生产领域的重要地位。中国科学院重庆分院也即将进入高新区。
(五)投资创办中介服务机构。
我们投资100万元设立了“重庆创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重庆嘉华拍卖有限公司”,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转让、中小科技企业重组、购并和产权交易服务。
(六)投资建设教育平台。
重庆高新区内缺乏大专院校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为弥补这一创新能力的缺憾,我们把专业教育作为产业配套和独立产业双向发展。与正大软件集团合办了“重庆正大创新学院”,既为IT产业源源不断输送初级软件人才,还以每年4000名学生的招收额创造出直接价值;与重庆邮电大学共建的“高新区研究生分院”,已与4家高新区企业签订了技术及人才输送协议;为满足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以易地方式,与重庆仪表学校签定了整体搬迁高新区的协议。
(七)投资打造科技创业孵化器。
我们建成了以“金、木、水、火、土、天王、海王”等“七星”和留学生创业园为代表的科技孵化楼,孵化楼面积已达100 万㎡,今年底将达到150万㎡,“十一五”将达200万㎡。孵化楼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使资金有限的中小科技企业以极低租金获得高品质的办公、科研和生产场地。这一方式,既向新创企业提供了间接性资金支持,又使企业能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在研发、生产和经营上。
更重要的是,3—5年后,孵化企业成功壮大了,陆续从科技孵化器内“毕业”出去,新的孵化企业又不断补充进来,从而将政府投资的效益发挥到最大程度,实现政府投资的保值、增值。
二、重庆高新区的科技创业投融资发展策略
创业投资的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特点,决定了其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只有从不同渠道筹措创业资本,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旺盛而迫切的资本需求。
因此,在政府主导科技创业投融资,而民间投融资刚刚起步的现实情况下,既稳定增长政府投入,又全力发展民间投融资,最终让民间投融资担当主力,形成“政府引导,民间主导”的创业投融资结构,是重庆高新区的基本发展策略。
(一)政府的科技创业投融资引导。
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担当两个角色:
一是成为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中小科技企业的“媒人”。
二是成为促成科技创业投融资合作的“服务员”。
担当好这两个角色,我们主要需做好四件事:
1.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形成中外投资公司、上市公司、非公经济、个人投资者参与科技风险投资的机制。满足科技企业对创业资本的需求。
2.为民间投资提供投入渠道。
向投资者推荐企业、项目和合作人。本着对投资者的权益负责的原则,重庆高新区将把握好3个筛选和推荐要素:
一是对项目的知识产权、科技含量进行评估;
二是对项目的发展潜力、市场前景、投资效益进行评估;
三是对企业的资产结构、法人的诚信品质进行评估。尤其是诚信作为投融资合作的一个关键要素,我们既要通过严格的法律监督来保障诚信,使投资者在项目成功的前提下获得合法回报;又要通过对企业的引导,协助企业建立起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自觉履行约定和合同。以此培育起诚信的、规范的投融资市场。
3.对投融资的政府服务与监管。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作为服务型政府,致力于营造“法制、高效、透明、公正”的软环境。因此,在科技创业投融资的整个过程中,高新区的工商、税务等部门,都将以合法的程序、最快的速度、灵活的方式,积极促成投融资合作。
4.对投融资的专业配套。
创业投资作为一种既包含投融资、又包含经营管理的资本运营过程,必须借助专业的社会配套服务。
(1)完善和规范创新服务中心这一专业机构。
创新服务中心,通过提供创业资金、管理咨询、培训等服务,来催生中小高科技企业。在原有服务特色基础上,将着重开辟融资途径,增大担保基金,扩大资本规模,寻求与国际创业资本的合作,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成为中小科技企业与投资者实现对接的纽带。
(2)支持为创业投融资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
中介机构的参与,沟通了资本与项目之间的信息,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必须引进和设立一批高质、独立、公正、权威的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资产评估公司、信用评估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使创业企业的资产得到准确评估,财务状况得到真实反映,投融资过程得到有效服务。
(二)多元化创业投资主体的培育。
多元化的民间投融资超越并代替政府投融资,是创业投融资体系与国际接轨的最终发展方向。
我们重点政策性支持和鼓励四种民间投资形式:
1.民营创业投资基金。以共同基金的形式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增加创业资本来源。同时也为个人投资者开辟一条新的投资途径。
2.引进外资创业投资机构。鼓励外资在高新区设立合资或独资创业投资公司(或基金),重点投资市场潜力巨大、产权清晰、经营管理完善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3.合伙创业投资公司。合伙创业投资公司可以由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自愿组成。它主要向自己熟悉的小型企业或领域投资,投资规模不大,能满足小型企业的发展需要。
4.个人投资者。一些勇于承担投资风险,也有相当财力的个人投资处于起步或创立阶段的风险企业。投资这类企业,所需资金数额较小,但企业前景极富想象力。
科技产业的发展,将强力推动重庆以及重庆高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创业资本,更将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动力。宽松、活跃的创业环境,也为多元化资本的激活、增值,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机遇。最终实现科技企业、投资者和政府的“三赢”。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