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中南大学在总结以往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借助“三大创新平台”,铺就“三大创新通道”,将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切实履行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一、搭建重大项目平台,铺就产学合作联合创新通道
实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紧密结合,需要搭建一个可操作的平台,以便同时体现各自追求的目标。从学术界来讲,这个平台能体现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从产业界来讲,这个平台不但能聚集全行业顶级的、可信赖的创新团队,而且从中能看到行业所追求的、风险可化解的并且战略目标有望实现的曙光。基于我校近些年来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实践,我们认为,政府主导搭建重大项目平台是铺就产学合作联合创新通道、实现产业界和学术界紧密结合的可行举措。
近年来,中南大学一直致力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通过“搭建重大项目平台、铺就产学合作联合创新通道”,取得了可喜进展,现以“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为例,简要介绍搭建重大项目平台、铺就产学合作联合创新通道、履行科教兴国的过程。大家都知道,铝是一类最为重要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对之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铝材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中国是铝资源短缺、资源品位很低的国家,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感觉到在中国发展铝工业有一定的疑虑。但对于一个走新型工业化的我国来讲,像铝等这类大量消耗的重要工业基础原材料和国防先进材料,如果完全依赖国外,必定存在重大的经济和国防安全隐患。学校基于在有色金属科学领域50多年的持续积累和准确把握本科学前沿的学科实力,提出我国铝工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国家科技部“973”计划的支持下,动员和组织全行业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力量,搭建起了“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这一重大项目平台。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成功铺就了产学合作联合创新通道,通过实施重大技术创新,找到利用本国资源、采用节能的方式生产氧化铝和纯铝的新方法,使我国铝土矿资源保障年限从原来10年延长到90年(相当于10亿吨氧化铝);实现全国铝行业年节约用电1.34×1010kWh(134亿度电),相当于同年三峡电站年实际发电量的50%;氧化铝生产建厂投资节约1/3。周光召同志在视察“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973”)工业现场时给与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搭建合作基地平台,铺就校企合作持续创新通道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这一提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不断提升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中国众多企业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真正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创新先天不足,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创立绝大多数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创新投资行为,尽管它开始规模较小,但是确实是基于技术上的领先,而中国众多企业的创立是基于原计划经济环境下的一种公共投资行为,几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其次是创新投入不够,原因是没有创新技术就没有超额利润,也就缺乏积累性的创新投入资源;第三是创新把握乏力,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绝大多数是基于单项技术层面的离散性合作模式,对于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持续和集成创新的积累就无法把握和驾驭创新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基于我国企业面临的以上三大挑战,仅仅通过单项技术交易方式来强化产、学、研结合,对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无济于事,必须从合作创新体制的层面上来架构新的平台。近些年来,中南大学就此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搭建合作基地创新平台是铺就校企合作持续创新通道、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可行方式。下面就基地设置的两种类型,列举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依托企业共建“产业化基地”。2003年,我们在云南红河州,与云南蒙自矿业公司共同组建“中南大学蒙自产业化基地”。三年来,学校先后派出一批博士,分别担任公司总裁、副总裁和主要技术和核心业务部门的高管,学校教授担任公司顾问,组织了地质、采矿、选矿、冶金学科链上的科技人员累计达110余人次,连续实施10多个技术创新项目。该“基地”运行三年来,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企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企业由原来单一采、选、冶小型矿业企业发展到集资源勘查、采矿、选矿、冶金、材料于一体的资源开发、金属冶炼、材料加工的大型企业。到2005年底,公司总资产翻了3.6倍、净资产翻了23.6倍,企业年上缴税金是“产业化基地”建立前企业7年累计上缴税金的4.5倍。铅锌金属选矿回收率提高6-8%、吨矿成本降低51%;铅银冶炼综合回收有价金属三种、吨成本降低43%;采用生物炼铜原创技术使整个流程由传统工艺的14道工序减到3道工序,实现无三废排放的清洁生产,金属铜吨成本降低53%;第三组数据是:“基地”运行三年多来,使公司新增就业岗位3200多个,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和扶贫搬迁工程等累计捐资7800多万元。
第二个案例是,依托学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我们称之为企业在大学关联学科群建立一种以持续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联合创新组织,它实现了企业低成本建立自主创新平台的跨越。例如:我国最大的有色金属资源企业——西部矿业公司,依托学校资源学科群投资4000万元共建“中南大学西部矿业研究院”;我国最大镍钴企业——甘肃金川有色金属公司,依托学校稀有金属冶金与材料制备学科群投资1000万元共建“中南大学金川有色金属联合实验室”;中国最大的铝工业企业——中国铝业公司,依托学校铝资源加工、冶炼及材料学科群投资4000万元共建“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海外公司——中色国际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学校有色金属资源学科群设立年度创新运作基金等等。此外,国际跨国企业也开始登陆中南大学联合组建研究基地,如国际大型跨国企业Mittal钢铁公司在中南大学投资500万美元合作建立了“中南大学Mittal金属研究院”;澳大利亚FNG公司累计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在中南大学金属球团学科联合建立“中南大学国际铁矿造块研究中心”等等。
以上是中南大学搭建合作基地平台,铺就校企合作持续创新通道,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的探索和实践。
三、搭建公司组织平台,铺就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通道
创新型国家发展历程已充分表明,孵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创新通道就是建立公司制中小型创新组织。发达国家中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它们不但是人类知识创新的推动者,也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中南大学基于这一理念,“十五”期间推出“学科性公司制”创新组织,至今已形成了100余家这样的创新机构。这种组织平台的成功创立和运行表明,学校不但在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直接贡献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铺就了最直接的通道。这里举两个实例:
第一个实例是,依托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创建的公司制创新组织—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六年多来实现产值年年翻番,2006年公司实现销售额过10亿;开发出100多项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其中55项专利技术;推出10多种新产品,其中“小型智能挖掘机”95%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代表未来桩工机械发展方向的“液压静力压桩机制造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每年为6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实战创新平台,为200多名本科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第二个实例是,2002年10月,依托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由中信集团投资,合作成立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有限责任公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不孕不育将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近20年里,我国不孕不育人群从上世纪70年代的1%-2%上升至90年代的10%-15%左右,不孕不育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影响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的不安定因素,目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瞄准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该“专科医院”由此应运而生,其门诊量从2003年的22557人迅速扩展到2006年的52928人。
陈至立国务委员指出:“大学要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要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要与社会建立更为广泛和紧密的联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南大学多年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离国家发展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托和领导们的期盼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会以兄弟单位为榜样,大胆探索,切实履行好现代大学的职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