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把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地方发展做贡献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几年,南开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立足学校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把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计划,服务区域经济、地方发展,作为学校长远发展战略,把为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作为检验办学质量、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尺度。
近年来,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的能力:一是重视学科建设,培育原始创新土壤;二是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原始创新”氛围;三是培养学术团队,强化团队作战;四是注重产学研结合,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近几年,学校先后承担了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课题(项目)近500项,经费总额达1.5亿元。
一、将学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科为依托,走产学研的路子,依靠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同时用产业化的成果支持科研,形成了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通过省校合作,校企合作等途径,通过项目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取得了共同发展,建立了快速发展的新机制。
学校将“学科建设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写入学科发展规划,要求各学科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主动承担经济建设急需的重大课题和项目。近五年来,我校共承担天津市面上科技项目127项,重点基金项目48项,重大攻关培育项目110项,科研经费6150.55万元。与天津市企业的科技合作项目达300余项,科研经费达5000余万元。承担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322项目。
以“低价、长寿命新型光伏电池的基础研究”技术为支撑成立的天津津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起我国唯一的年产5兆瓦非晶硅和非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生产线,这是目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也是惟一可制造双结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少数家的垄断,产品远销海外;以我校作为技术支撑的天津市生物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已开发出7个病原微生物检测芯片,其中“BactarrayTM血液重要致病菌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是目前已知的国际上通量最高的以临床检测应用为目的的微生物检测芯片;以南开大学为支撑的南开强芯公司,其设计技术和设计规模在IC设计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我校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草剂“单嘧磺隆”,填补了我国谷田专用除草剂的空白,已获准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生产;与天津保税区共同建设了中国第一条“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中试线”;与霍尼韦尔公司合作攻关“高效生物处理系统的含酚废水生物处理”项目;与天津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开展“水生动物传染病检测基因芯片的研究开发”项目研究;独立承担的“新型壳聚糖改性介孔分子筛脱色剂的制备及应用”项目、“生物医药并行计算及创新应用平台”、“集成电路技术”、“硅基液晶微显示器芯片开发”等多种实用型技术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积极与地方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06年6月26日,徐冠华部长与戴相龙市长共同签署《科学技术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议定书》,提出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联合研究院”)。联合研究院采取科技部和天津市共建,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及南开大学等单位合作建设的模式,由我校校长饶子和院士出任首任院长。联合研究院借助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大好时机,发挥联合优势,以迅速扩大产业规模为切入点,努力建设成为我国优秀人才聚集和培养中心,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的领航区和标志区,天津及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源头,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引领和带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该研究院将瞄准国内外医药产业竞争热点,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开发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引导产业跨越式发展;瞄准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需求,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开发和基础研究,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提高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转变,夯实产业创新基础;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的重要杠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的大开放与大联合;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加大力度制定和实施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政策优势聚集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项目、研发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
与天津滨海新区合作建设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整合国内外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领域的各类资源,提升我国在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领域的研发水平,解决该领域中存在的产学研相脱节等问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指导和促进产业的发展;保障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与云南省政府合作成立云南研究院,将南开大学的智力资源服务于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目前,研究院已同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等省、市、自治区的有关部门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和教育合作关系。完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此外,该院还承担了云南省人才培训计划,完成了“云南白药集团高层管理人员”、“云南冶金集团中层干部”、“云南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云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民航云南省管理局”、云南省环保局“循环经济与环境友好型企业”培训班等培训项目。
三、有针对性地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决策服务
为解决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新任务,学校专门成立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近年来,该院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天津、北京、河北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为国家、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承办天津市大学生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季谈会,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滨海新区建设等主题为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与天津市共同组建全国第一家循环经济载体机构——泰达循环经济促进中心,提供整套循环经济的信息数据,以最快速度搭建工业共生的生态产业链,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组织各学科力量,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服务。鼓励社科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滨海新区规划研究,为滨海新区建设提供咨询服务;以泰达学院为载体多次邀请政府官员、跨国公司主管、青年企业家、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滨海新区建设规划;在滨海新区举办生态工业园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海峡两岸环渤海经贸合作论坛、京津地区会计财务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以环渤海经济的未来发展为背景,邀请全球专家学者研讨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企业清洁生产、环渤海经济发展、金融动态等对新区建设富有建设性的议题。许多研讨和调研成果支持了滨海新区建设规划设计。
四、发挥人才优势,为地方输送干部、培养人才
积极发挥人才优势,主动为地方输送优秀干部和人才。近年来,学校每年为天津市输送优秀毕业生近3000人,为地方培养和选派挂职干部30余人。白长虹教授挂职丽江市市长助理期间,组织承担了“泸沽湖文化旅游市场战略与运营模式”项目研究,促进了当地景区运营方式和产品结构的改善,增强了其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与天津滨海新区签署了《南开—泰达人才开发合作协议书》,建立 “泰达人才培养基地”,成立“泰达—企业英才俱乐部”,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积极开展MBA、EMBA、项目管理、法律硕士、软件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成立南开大学泰达学院,不仅提升了开发区的人文环境和招商引资环境,而且为开发区建设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
与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了深圳金融工程学院,立足深圳,着力为沿海经济特区培养金融技术人才和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金融管理人才。
与天津市大港区合作建设滨海学院,根据大港区和滨海新区未来人才发展需要,设立了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保险学、化工、制药、翻译、环境保护等25个专业,为其未来发展输送紧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