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成立的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一航)是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一航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骨干力量,经多年发展,已具备系列发展先进军用飞机发动机和机载武器等的能力,民用飞机也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十五”期间,中国一航实现了历史性的三大跨越——以歼十飞机研制成功并批量交付部队为标志,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跨越;以“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为标志,实现了我国军用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以新一代空空导弹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为标志,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同时机载设备也全面升级换代,标志着中国一航自主创新能力迈上了一个新高度。
新舟60涡桨支线飞机实现多国批量出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新型涡扇支线客机将于2008年实现首飞。大型飞机研发能力基本具备。燃气轮机形成轻重系列。摩托车、空调压缩机取得行业领先。经济规模持续扩张,2006年实现收入815亿元,利润超30亿。
中国一航所属的中国航空研究院和31个科研院所组成高水平的科研体系,拥有一批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重大科研试验设施达到亚洲一流或国际领先水平。多年来航空关键技术领域科研成果丰硕。
中国一航人秉承“航空报国,追求第一”,“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集团理念和精神,以“突出航空主业,相关多元发展,实现三个大体相当”为战略方针,正在为跻身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把集团建设成为创新型企业集团而奋斗。
一、中国一航加强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经验
一是必须自觉坚持科学规划、奋力探索、预研先行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四个一代”的方针,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催生新的装备和产品。“十五”之初,中央确立“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装备发展方针。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这一方针的认识,并进行统筹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在“十五”期间形成了航空工业的历史性三大跨越。
为了开拓“十一五”和中长期中国一航科技发展的新局面,2003年我们研究和制定中国一航2006—2020年航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规划,2004年经过深化研究,2006年通过深入学习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制订和颁布了中国一航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集团形成了统一的战略规划和明晰的发展路线,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
二是必须自觉执行基础能力建设的战略,大力强化专业平台建设,才能夯实高科技产品研发成功的重要基础。“十五”期间,中国一航取得了基础能力建设的重大发展,建立了系列发动机试验器和试车台,基本构建世界上第五个完整的军用发动机试验体系,大规模推进数字航空,形成了以数字样机、快速研制、行业协同为特征的研发制造平台,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试验设施,完善了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形成了面向新一代武器装备的基础技术体系。
三是必须自觉加强主动谋划和自主投入,才能不断扩大发展空间,赢得市场竞争的先机。“十五”期间,集团公司努力改变传统模式,在主动谋划未来发展、扩大自主研发投入、构建企业研发体系方面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步伐。集团总部自2003年起设立技术创新基金,累计投放资金近3亿元,支持41个项目,其中部分已完成,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是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增强创新实力,迎接严峻的竞争和挑战。通过“十五”期间高水平高强度的科研、生产实践,一大批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同时,集团公司还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如推行首席专家制、实施科技津贴、建立突出贡献重奖制,等等,从而使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和一批创新团队脱颖而出,他们是集团公司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集团公司作为高技术企业的突出标志,是下一步建设创新型集团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一航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的主要思路
中国一航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集团。实现从跟踪学步到自主创新、从依靠资产扩张到依靠科技进步为主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战略转变,为到2020年进入世界航空航天工业企业前十强打下坚实基础。
一要积极推进科技发展的战略转型。2006年中国一航召开了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总结“十五”、部署“十一五”科技发展大计,表彰优秀科技团队和立功个人。为推动科技自主创新,集团党组颁布《中国一航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集团的决定》。《决定》提出,要深入实施大集团战略,大力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实行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转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做到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相互孕育,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相互推动,科技进步与资本运作相互支撑,使科技工作引领和推动集团公司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加速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中国一航已确立“一个整体、两个层次、六个系统”的集团创新体系构架。“一个整体”是指:中航一集团是一个整体,要统一制定科学技术规划,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实行集中决策,统筹安排科技力量,优化配置资源和共享科技成果,促进整体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两个层次”是指:中航一集团总部和事业部(子公司)两个层次组成的研发体系。“六个系统”是指:建立预先研究、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客户服务和技术保障等六个技术系统。
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高度关注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实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要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要营造创新的环境,不但在科技领域内,而且要贯穿以商业成功为目标的“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全过程,使人们自觉地把创新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建树“崇尚知识,尊重科学,团队协同,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要发动广大职工搞创新,让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创新浪潮。
四要切实注重科技创新的商业成功。对于企业,创新是一种商业行为,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行为。创新过程是最复杂的商业过程和组织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到技术开发、到产品开发、到形成产业、再到提供优质服务,每一步都是一次巨大的跳跃。为此,要搞好集团发展的战略谋划,在全力争取和用好国家资源的同时,建立符合扩张战略的自主研发投入机制,让集团公司快步进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
五是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在科技创新上,最缺乏的资源是最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要努力培养既是技术专家,又是管理专家的两栖型优秀人才。还要十分重视创建科技创新团队和组织,推动和促进全集团自主创新的日益活跃。
三、加强我国航空工业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1.制定航空工业发展的稳定政策
一项新的技术从产生到实现商业化,需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演示验证、工程开发、产品实现到商品实现的发展阶段,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探索,就不会有原创性的新技术产生。随着竞争起点的不断前移,前沿探索研究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前沿技术具有知识新、内容广、淘汰率高的特点。为了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最重要的前沿技术开发上,必须加强对航空前沿技术的跟踪研究,在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趋向的前提下,有选择的选择部分前沿技术集中开展研究,力争能有所突破。
在此方面迫切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并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必要的资源。
3.提供基础工业和配套产品的有力支持
航空工业和航空科技的发展必须植根于国家基础工业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也得到了国家基础工业的强有力支持。但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在先进技术、高精设备、关键材料和重要元器件等方面西方对我国的封锁日渐严密,加之国内市场经济的部分负面影响,使一部分航空特殊需要,但总需要量小,技术水平高,难以得到市场回报的项目无人关心,无人研制,航空装备发展中自主保障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如复合材料用的碳纤维几近断源,厚板铝材等结构关键材料难以自主保障,核心元器件及计算机操作系统、大型设计平台等关键软件受制于人。这些问题必须在国家基础工业的统筹规划和加快发展中才能得到全面解决,应引起高度重视。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