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与长效机制探索”项目文本的签字仪式举行
日期:
2006年05月15日 09:16
来源:科技部
“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与长效机制探索”项目,源于2002年以来我部推动开展的“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目前,这项制度已在我国24个省593个县进行试点。实践证明,这项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益尝试和有效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UNDP项目支持将进一步深化这项制度的试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机制和体系,特别是通过借鉴国际上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与创新我国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该项目执行时间4年,计划总投资400万美元,其中UNDP援助资金100万美元,科技部计划投入资金300万美元。
刘燕华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这个项目是由商务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科技部共同提出的一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它具有两大突出特点: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而该项目的实施就是要使科技真正扎根于农村,为农民致富造福。2、该项目的实施,不同于传统的科技下乡,他将短期的行为转为长期行为;它不同于传统的科技副职,他将对农村的行政领导,转型为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他不同于传统的扶贫,他将目标从针对个别的贫困农户,转向广大农民的普遍服务。刘部长还特别指出,该项目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把现代生产要素转移到农村中去,要将科技、信息、管理、资本等要素吸引到农村中;二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解决农业现代化产业分工问题,将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衔接起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中都得到就业和致富的机会; 三是建设新农村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科技同农民的充分结合,将他们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形成质量、形成效益,通过有组织性的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他希望通过项目各方的努力,带动和引导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基层科技人员深入到农村,为农民服务,带动农民致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总代表Mr.Khalid Malik在发言中还提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中国的小康建设战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谋而合,希望项目各方抓住这一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机会实施好该项目,并表示将在项目实施和评估中,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施情况,视情加强支持。
签字仪式后,出席仪式的科技部、UNDP、商务部等单位代表还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来自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工商时报、金融时报等22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此次签字仪式。
出席此次签字仪式的还有政策体改司李新男副司长、农村司贾敬敦副司长、农村中心陈良玉副局级调研员及有关人员;UNDP驻北京代表处、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有关各方的负责人。
近日,中国科技部、商务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科技部隆重举行了“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与长效机制探索”项目文本的签字仪式。刘燕华副部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总代表Mr.Khalid Malik、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主任王粤出席签字仪式并分别讲话。
“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与长效机制探索”项目,源于2002年以来我部推动开展的“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目前,这项制度已在我国24个省593个县进行试点。实践证明,这项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益尝试和有效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UNDP项目支持将进一步深化这项制度的试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机制和体系,特别是通过借鉴国际上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与创新我国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该项目执行时间4年,计划总投资400万美元,其中UNDP援助资金100万美元,科技部计划投入资金300万美元。
刘燕华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这个项目是由商务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科技部共同提出的一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它具有两大突出特点: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而该项目的实施就是要使科技真正扎根于农村,为农民致富造福。2、该项目的实施,不同于传统的科技下乡,他将短期的行为转为长期行为;它不同于传统的科技副职,他将对农村的行政领导,转型为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他不同于传统的扶贫,他将目标从针对个别的贫困农户,转向广大农民的普遍服务。刘部长还特别指出,该项目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把现代生产要素转移到农村中去,要将科技、信息、管理、资本等要素吸引到农村中;二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解决农业现代化产业分工问题,将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衔接起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中都得到就业和致富的机会; 三是建设新农村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科技同农民的充分结合,将他们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形成质量、形成效益,通过有组织性的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他希望通过项目各方的努力,带动和引导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基层科技人员深入到农村,为农民服务,带动农民致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总代表Mr.Khalid Malik在发言中还提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中国的小康建设战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谋而合,希望项目各方抓住这一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机会实施好该项目,并表示将在项目实施和评估中,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施情况,视情加强支持。
签字仪式后,出席仪式的科技部、UNDP、商务部等单位代表还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来自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工商时报、金融时报等22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此次签字仪式。
出席此次签字仪式的还有政策体改司李新男副司长、农村司贾敬敦副司长、农村中心陈良玉副局级调研员及有关人员;UNDP驻北京代表处、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有关各方的负责人。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