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将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主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广州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按照“前瞻布局、项目带动、重点突破、协同发展”的思路,一是集中力量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二是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加大力度发展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成为国家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重要基地;四是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海洋等战略性新兴先导产业。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促进广州市成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着力抓好创新环境,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加快出台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和政策文件,启动科技创新地方立法,进一步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继续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行业标杆作用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支撑带动作用和国际性影响的领军企业。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来穗发展,引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顶尖专家,构筑高端人才集聚地。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机制,大力推动创业投资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制订创新型城区(县)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基础较好的区县开展创新型城区(县)试点。
三、着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和试点,促进智慧广州建设
着力抓好智慧城市示范试点,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五化”融合互动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关键公共设施的自动感知、网络互通和智能处理,启动建设广州超算中心、云计算中心等新型城市智慧基础设施,构建宽带、融合、泛在的信息网络枢纽。抓好一批智慧城市示范应用项目,以无线城市、政府网上服务、天河智慧城、南沙智慧岛、黄埔智慧港为示范试点,深入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数字家庭、农村信息化进程。深入推动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抓好一批智能企业试点示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的作用。切实抓好后亚运信息技术和通信工作,发挥亚运的后续积极效应。
四、着力抓好前沿技术前瞻布局,促进知识创新中心建设
前瞻性战略布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相结合,重点支持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一批核心共性技术自主创新、攻关突破、转化应用并实现产业化。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开展源头创新,探索支持具有广州优势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领域获得原始创新的重大突破。加大重点实验室培育力度,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发挥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学科特点和优势,大胆进行特色知识创新基地建设试点。
五、着力抓好科技招商,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促进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促进形成多层次区域科技合作新格局。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展科技专项招商活动,推进高端战略性创新资源向广州市转移。打造若干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为广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积极拓展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方式与渠道,布局设立一批区域科技合作基地,引进高端资源。加快建设以高新区各园区为主干,各区、县级市高科技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功能互补的高科技园区集群,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强力支撑。
六、着力抓好重大民生科技,促进幸福广州建设
围绕交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城市发展和民生需求,加强民生科技攻关和信息化成果应用,支撑广州低碳发展和幸福发展。实施民生科技重大专项,加强技术集成综合示范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发挥民生科技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信息惠民富民,推动“三网融合”,率先普及“数字化”生活方式。启动政府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府服务网上办理,继续推进政府网办事项二期建设。扩大科普基地规模,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鼓励科普创作。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地震监测水平,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建筑物隔震减震技术。
七、着力抓好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和信息化管理迈上新水平
一是调整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加强科技项目的验收、考核和绩效评估,对科技项目实行资金分年度支持的机制,实现有限的资金最大效用化。二是加强政府信息化项目管理,完善立项、招投标、审核、验收、绩效评估全过程管理。三是全面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区县科信部门的创新联动,形成放大效应。四是加大科技和信息化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重视度和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