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以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以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为重要契机,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创新要素向经济主战场集聚,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转变。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重要抓手,加速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
深入推进《试点工作方案》的落实,一是将沈阳浑南(大学)科技城建设作为试点省建设、沈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和浑南新区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探索创新驱动的全新发展模式。二是进一步加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省大学科技园建设力度,推进大连交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三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群。四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五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在机器人、新能源电器、石油装备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领域构建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继续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按照统筹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初具规模的基地进行转型升级,加速由初期阶段向更加注重突出科技特色和集群特色转变;对2010年新确定的基地,加快规划、招商步伐,同步启动研发体系建设。重点抓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加强各基地的研发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孵化器等建设,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校和创新团队入驻,提升基地的档次和内涵,确保基地实现持续快速发展。9个特色产业基地的研发中心和孵化器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高校和科研院所达到150家。二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牵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加大对落地项目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尽快做大规模。力争新签约项目400个,新增投资700亿元;累计建成投产项目达到200个,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三是加快推进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现代物流等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围绕石化、冶金和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开展3500吨级履带起重机、百万千瓦级核环吊等重大产品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二是加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三是加强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科技攻关,扩大节能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
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一是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二是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区发挥已有基础和优势,集中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深入实施“十城千辆”、“十城万盏”和“金太阳”等工程,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四是超前部署一批前沿技术研究,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抢占制高点。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五、深入抓好农村科技创新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深入开展科技特派行动,重点建设县、乡(镇)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50个,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100个,培养半年制非学历的农民技术员2000人,以农民技术员为主体创办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1000个以上,加速发展新民设施果蔬、庄河海水养殖、阜新花生、岫岩食用菌等县域产业集群,显著提升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同时,深入实施农业种子创新工程,实现玉米、水稻和大豆育种新突破,为粮食和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六、继续抓好民生科技和科技事业,在支撑发展和惠民便民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开展“国产医疗器械推广应用示范”等科技工程,让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二是深入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三是加强行业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打造坚实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四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办好海外学子创业周和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团队培育工程,构筑科技创新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