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和扩大科技对外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保障,着力提升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确保实现六大目标:一是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力争达到7600亿元;二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52%;三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争取达到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8.4%提高到9.4%;四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广100项重大生态经济技术成果;五是新产品开发数量突破500项;六是全省专利申请量增长20%,达到7000件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抓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新体系建设 1、继续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规划》。以促进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核心区生态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开发、应用和储备一批先进技术,探索低碳经济的技术路径,培育一批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企业。 2、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围绕示范与推广一批“环境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导向”的生态经济技术模式,建设20个生态经济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推广100项生态经济技术成果,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强化低碳、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 3、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支撑平台和对外合作交流平台体系。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继续推进省部共建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数字生态城市技术孵化国际合作基地、省院共建鄱阳湖湿地综合观测站和江西省低碳与生态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建立国际低碳生态环保技术的合作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建设庐山植物园鄱阳湖分园,依托平台,集聚、吸引、激励一批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4、进一步推进山江湖工程的实施。依托工程实施,继续完善生态环境、资源保障、循环经济、社会进步、流域综合管理五大基本体系,以及鄱阳湖流域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动态监测、流域管理决策支持三大科技支持系统,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推广,加快在鄱阳湖流域推广开发治理经验和流域综合管理技术模式。 (二)抓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1、全面落实十大产业创新规划。积极跟踪产业技术前沿发展动态,实施一批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力争在生物医药、锂电池、稀土钨、新材料、太阳能开发利用等优势领域取得原始创新的突破,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 2、抓好产业集聚、项目集群。制定并组织实施好各产业链延伸发展规划,抓好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各类科技园区的建设,发挥好南昌、新余、景德镇国家高新区的品牌效应和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一批对产业带动力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户基地和园区,不断壮大基地和园区的规模,提升基地和园区建设科技水平,2011年争取再新增2-3个产业特色基地。 3、扶持骨干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加快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应用,着力提高“四率”水平;围绕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抓好30家左右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1年重点培植20家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支持100家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三)抓好条件平台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1、做好国家级研发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对已建和在建的国家级研发平台,继续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完善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其持续创新能力;力争硅基半导体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红壤改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做好明年国家研发平台的申报工作,改变申报运作方式,争取再建设2-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2、加快省级研发平台的布局。加大支持力度,新组建20个左右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江西优势学科发展的需求,建设一批知识创新平台,为整体提升创新能力夯实基础。 3、建设好省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共用的原则,推进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和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的提升。 4、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大引进、培养人才的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切实抓好“555”人才工程计划,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再组建20个左右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四)抓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1、继续抓好省政府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实施。重点是建立和完善项目督导和调度机制,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建立项目协调机制,建立项目评价评估机制。抓好项目的培育,做到实施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在抓好现有在建项目的同时,2011年再实施15个左右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 2、抓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度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提高专项实施水平。在抓好现有光伏、LED、油茶等3个重大专项的基础上,今年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十大战略性新性产业,再启动实施3-4个重大专项。同时,做好新的科技专项的立项工作,争取新上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3、抓好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结合全省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参与能力,在做好在研国家项目组织实施的同时,主动与国家科技计划衔接,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 4、抓好其他各类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实施。立足全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民生科技和新农村建设,进行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的主动设计,按照前瞻性、创新性、市场性、开放性的原则,突出企业主体,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突出优势产业,继续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等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同时,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性原始创新成果。 (五)抓好科技入园工作 1、扩大覆盖范围。在全面总结经验,规范入园模式的基础上,把科技入园的范围全面覆盖到全省工业园区。 2、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园区企业科技需求的调查研究,建立资源、需求和服务台帐,拓展服务领域,定期开展项目推介,继续开展科技人员入园入企和技术人才项目三对接活动。 3、创新服务方式。在“五入园”的基础上,推进科技金融等其他服务入园,拓展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渠道。 4、突出工作重点。抓好一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支持园区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技术机构和融资机构,组建产业协会,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 (六)深入推进科技大开放 1、深化对外合作交流。按照“合作范围更广、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效果更好”的要求,扩大推进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内一批大院、大所、著名高校和大型科技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深化省部、省院、省校、省所及区域科技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招商、引智、引技、引项目”取得实效。 2、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抓好20个区域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继续培育和推进景德镇陶瓷、赣南脐橙、山江湖工程、铜产业、光伏产业、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科技合作品牌建设,推进10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南昌国家医药国际创新园、共青数字生态城、省院共建低碳技术研究院等的建设进程。 3、组织参与重大科技招商活动。做好第2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的筹备工作,组织参加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泛珠三角合作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着力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招商。 4、做好科技外事交流与管理工作。发挥科技外事的优势,大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组织10个左右的科技招商团,赴国(境)外开展技术、人才、项目推介和招商工作。 5、实施一批科技合作项目。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安排一批省级对外科技合作项目,重点支持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面向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大院大所开展人才、技术、项目对接,吸纳省外国外优势科技资源,服务全省产业发展。 (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认真做好《江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出台的有关工作,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强省、市、县两级知识产权机构建设,提高专利工作者队伍素质,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提升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积极促进知识产权进园区、进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开展好专利奖初次评审工作。 (八)加强基层科技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做好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加强基层科技队伍建设,拓展县(市、区)科技工作职能和抓手,着力完善面向工业园区、民营企业、广大农民的县(市、区)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加强各类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入园、农业专家大院等成功做法和经验,加速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基层的推广转化,为县域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信息和技术服务。明年新增安排经费2000-3000万元,支持县(市、区)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示范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技创新条件。 (九)抓好科技环境的优化 1、推进科技法制建设。进一步抓好《科技进步法》、《江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江西省专利促进条例》等科技法规的落实宣传,做好《江西省科技创新条例》的修改完善。 2、抓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围绕规划的出台,加大科技创新战略性研究,提高科技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 3、抓好创新政策的落实。重点抓好国家及省政府已出台的《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配套政策》、《关于推动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扩大科技投入、税收优惠、科技金融、科技人员激励、项目用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和政府采购等政策的覆盖面。 (十)认真组织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 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的要求,精心组织、落实措施、完善制度、注重实效。通过创新提升推动切实转变职能,优化办事流程,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创优服务质量,提高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