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要求
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和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四个重在”,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南。以落实《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为主线,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以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和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快建设创新平台,丰富发展创新载体,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为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
起草制订《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修改完善并出台《河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抓好现有的20项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力争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选择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0项以上。新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新培育50家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建50个以上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牵头的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培育4-5名“中原学者”。新建40个院士工作站和3-5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新培育2-3家省级高新区,5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3-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到18%左右。全年专利申请量力争达到2万件,专利授权量力争达到1.5万件。
三、工作重点
1、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煤制乙二醇、焦炉煤气制乙炔等关键技术,改造提升煤化工产业;开发应用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和450KA以上电解槽,促进电解铝企业节电降耗,开发高精度铝板带箔,车辆用高端铝材等,改造提升电解铝产业;推广应用钢铁超快冷新技术,开发超高强度钢、冷轧取向硅钢等优质钢,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实施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轨道交通关键技术与装备、低热值褐煤提质新技术、联苯乙酸透皮贴片、海洋石油钻机、名优花卉新品种及产业化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2、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战略先导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新建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以此为依托与省内外、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通过政策措施和各类科技资源集成支持,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发展,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以重点领域的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风电”、“轨道交通”、“花卉”、“生物医药”等联盟的发展,完善运行机制,争取以河南省为盟主组建“矿山装备”、“电解铝高效节能”、“小麦”等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收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开展相关科技政策的宣讲培训,引导推动广大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3、加快科技对外开放,充实河南省科技创新资源。重点实施好与德国西门子合作的轨道交通关键技术、与清华大学等合作的兆瓦级风力发电装备、与中科院合作的煤制乙二醇、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合作的亩产800公斤超级小麦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打造先导产业。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及中直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争取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专项联合基金,提高河南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以省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吸引省外创新力量参与,共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来河南省建立研发机构。组织实施好部省会商项目。加强市厅科技会商工作,对已开展试点的省辖市继续抓好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及试点工作的指导,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及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选择已具备条件的若干省辖市继续推动市厅科技会商工作试点。建设好洛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4、实施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工程,大力发展科技园区和创新基地。抓好一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集成各类科技计划、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及其骨干企业,提高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更多产业集聚区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以安阳、南阳两个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为契机,推动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 指导郑州、洛阳高新区按照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做好实施工作,指导安阳、南阳高新区按照国家级高新区标准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推荐新乡、平顶山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围绕产业集聚区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加快培育发展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指导有关地市、产业集聚区组建综合和专业孵化器,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支持产业基地走集聚、集群、集约、集成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逐步打造、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以省定产业集聚区为主要依托,加快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工作,同时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速度快的省级基地申报国家级基地。积极探索推进科研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5、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支撑工程,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抓好“小麦新品种矮抗58、郑麦366”、“玉米新品种浚单20”、“杂交小麦关键制种技术”、“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小麦新品种矮抗58、郑麦366推广面积达到3500万亩和1000万亩,加快小麦、玉米和水稻新品种的产业化和换代升级;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二五”项目,加强百亩超高产攻关田、万亩核心区、百万亩示范区和千万亩辐射区的建设,力争在提高大田高产攻关、集成耕作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和防灾减灾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新建4-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探索引导企业为主体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实行评优淘汰制。组织开展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推动科技富民强县和科技示范乡镇、村(试点)工作实施。
6、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及新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重点,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做好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辅导,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尽早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 、“十城万盏”和“金太阳”科技示范工程,推动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化。以省产业集聚区为主要依托,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逐步打造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重点支持基础条件好、发展速度快的省级基地升级为国家级基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新建立8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重点抓好11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配合省人大、省法制办做好《促进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审议出台和《河南省科技进步条例》修订调研工作。
7、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力度,使旨在培养院士后备人才的“中原学者”达到20人;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使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达到140个;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建设,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在企业和高校院所新建40家“院士工作站”,借助省内外两院院士引领带动河南省创新团队的建立和壮大。
8、推动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加强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培育建设新乡、焦作等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加强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的研发和推广。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工程,重点研发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水污染治理、建筑节能等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和推广应用,新培育30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充分发挥实验区内各类社会资源的集成作用,通过开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科技项目推动产业链条延伸,着力推进保护资源和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公共安全建设等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加强科普工作。组织举办“科技活动周”,实施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加大科技下乡活动力度,加强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全年培训40万人次。
9、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实施知识产权和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除“零专利”专项行动,新培育1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5个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在全省选择10个产业集聚区进行知识产权专项辅导,选择2个产业集聚区开展支柱产业专利预警分析研究,为5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具有产业特色的专利专题数据库。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建设1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培养20名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200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和2000名知识产权实用人才。以打击侵犯专利权、查处假冒专利为重点内容,以产品制造集中地、商品集散地、侵犯知识产权案件高发地为重点地区,加大执法力度,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专项行动20次,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